“不明覺厲、十動然拒、男默女淚、累覺不愛、兆山羨鬼、豬涂口紅、前腐后繼”……看到這些“長相”怪異卻又很像成語的新詞,你是否感到一頭霧水,不知所云?
這些便是近年來在網絡上流行的所謂“網絡成語”。有人對此深表擔憂,覺得“網絡成語”過于隨意,會對漢語的規(guī)范乃至中華傳統(tǒng)文化造成危害。也有人覺得這樣的擔心沒有必要,認為“網絡成語”經不起社會發(fā)展的檢驗,終究會被淘汰。那么,“網絡成語”究竟有哪些特點,我們又該如何看待“網絡成語”呢?
“網絡成語”的幾大“構詞法”
我們先來看一類“網絡成語”的釋義:
【不明覺厲】雖然不明白你在說什么,但是聽起來好像很厲害的樣子。
【十動然拒】十分感動,然后拒絕。
【男默女淚】男生看了會沉默,女生看了會流淚。常用來形容某篇文章的主題,多與情感愛情有關。
【累覺不愛】很累,感覺自己不會再愛了。
【細思恐極】仔細想想,覺得恐怖至極。
【人艱不拆】人生已經如此艱難,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了。
【說鬧覺余】其他人有說有笑有打有鬧,感覺自己很多余。
以上這類“網絡成語”在構詞方面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直接從句子里生硬地抽出四個語素,簡化成四個字的短語。這樣的短語看似言簡意賅,其實是一種強行的拆分拼湊,不具有漢語的表意性,如果沒有人帶著“掃盲”,一時半會還真弄不懂究竟表達什么意思。
再看下面的“網絡成語”:
【秋雨含淚】指故作姿態(tài),假惺惺的鱷魚眼淚。典出:2008年6月5日,余秋雨發(fā)表博文《含淚勸告請愿災民》。余秋雨在文中含淚勸告要求懲處豆腐渣校舍責任人的請愿災民,說他們在地震中死亡的孩子全都成了菩薩,已經安寧,不要因為請愿而橫生枝節(jié)。余秋雨的含淚勸告被許多網民批評為腐敗的政治幫閑和諂媚的文化口紅,余秋雨含淚也被形容為鱷魚的眼淚。
【兆山羨鬼】指“縱做鬼,也幸?!保灰隇槔溲獎游锏拇~。典出:2008年6月6日,山東省作協(xié)副主席王兆山在《齊魯晚報》發(fā)表的詞《江城子·廢墟下的自述》:“天災難避死何訴,主席喚,總理呼,黨疼國愛,聲聲入廢墟。十三億人共一哭,縱做鬼,也幸福。銀鷹戰(zhàn)車救雛犢,左軍叔,右警姑,民族大愛,親歷死也足。只盼墳前有屏幕,看奧運,同歡呼?!?/p>
以上這類“網絡成語”不僅構詞新穎,而且來源多為知名度較高的社會事件。
還有的“網絡成語”雖然與原成語一字不差,但是釋義卻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極具調侃和諷刺意味,如下幾例:
【知書達禮】通常義:指人有文化,懂禮儀。網絡新義:僅知道書本知識是不夠的,還要學會送禮。
【杯水車薪】通常義: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了火的柴草,比喻無濟于事。網絡新義:當領導就是每天在辦公室喝喝茶,月底能拿到可以買一輛汽車的工資。
【有機可乘】通常義:有機會可以利用,亦指有空子可鉆。網絡新義:出門考察有飛機可以乘坐。
【夫唱婦隨】通常義:原指封建社會認為妻子必須服從丈夫,后比喻夫妻和好相處。網絡新義:丈夫進了歌廳,妻子跟蹤尾隨。
另有一些通過變換某個語素而創(chuàng)造的“網絡成語”,完全是用來諷刺現(xiàn)實的,例如:
【前腐后繼】源出廣西武宣縣原縣級領導班子主要成員嚴重違紀違法案件。來賓市副市長、武宣縣原縣委書記李啟亮,來賓市政府副秘書長、武宣縣原縣委書記彭進瑜,來賓市政府副秘書長、武宣縣原常務副縣長林炳貴,武宣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覃勝文,因嚴重違紀違法,被開除黨籍和行政開除,移送司法機關處理。幾任官員接連因貪腐落馬……諷喻腐敗現(xiàn)象嚴重。
此外,還有一些“網絡成語”因為網友使用拼音輸入法打錯字而來,如各大論壇網友灌水的常用語“火鉗劉明”,網友因拼音輸入法的緣故常把“火前”打成“火鉗”,把“留名”打成“劉明”,但又懶得糾正,久而久之“火鉗劉明”便取代“火前留名”。
綜上所述,網絡上誕生的“新成語”,其“構詞法”主要有全新創(chuàng)造、舊語新解、仿舊造新等。
“網絡成語”到底算不算成語
網絡時代產生的這些四字短語到底算不算成語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成語是如何定義的。
《辭源》對成語的定義:“習用的古語,以及表示完整意思的定型詞句或短語。”新版《辭?!穼Τ烧Z的定義:“熟語的一種。習用的固定詞組,在漢語中多數由四個字組成,組織多樣,來源不一。所指大都是一種特定的轉義,有些可以從字面理解?!薄稘h語詞典》對成語的定義:“謂社會上習用之古語。”《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成語的定義:“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定型詞句或短語?!?/p>
通過以上定義,我們可以找出成語的一些共同點:一是古語;二是社會上習用;三是定型的詞句或短語。通過這些共同點,我們可以對成語下一個比較寬泛的定義:漢語中固定的四字組合,不一定有轉義,但一定有比喻義,能從字面來理解,能夠被某個群體或更多人認可的短語。在此基礎上再加上兩個限制條件:是文言文而不是白話文;有典故,并且多出自古籍記載。
在產生背景方面,“網絡成語”和傳統(tǒng)成語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多數出于典故。傳統(tǒng)成語一般出于典故記載,有的來自寓言故事,有的來自神話傳說,有的來自至理名言等?!熬W絡成語”除了有出于典故的特點,還有兩個典型特征:時事的偶然性和群體的參與性,即從偶然的時事中產生,不是一個人或者幾個人起的作用,而是集中了許許多多人的力量,并且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網絡成語”與傳統(tǒng)成語在特點上的最大區(qū)別在于:“網絡成語”憑借網絡這種便捷的信息交流工具進行傳播,從出現(xiàn)到被認可,相對傳統(tǒng)成語所需要的時間要短得多,而且群體更為廣泛。傳統(tǒng)成語的產生主要由知識分子推動?!熬W絡成語”不受特定群體的限制,往往一個“網絡成語”從產生到被認可,不只是知識分子的事情,而是全體網民的事情。
我們再回頭看“網絡成語”的幾大構詞方法就不難發(fā)現(xiàn),第一類生硬地抽出四個語素簡化成的四字短語偏離了成語的定義,其余各類則基本符合我們對成語的定義——四個字的固定組合,有比喻義,被大部分人認可和使用。由此可見,在所謂的“網絡成語”中,除了第一類有待商榷之外,其余的可以叫做成語。
如何正確看待“網絡成語”
對于大量隨意生造、簡化,甚至惡搞的“網絡成語”,除了家長和老師表示擔憂,一些專家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黑龍江省社科院研究員董鴻揚認為,“網絡成語”是對漢語文化的褻瀆。雖然惡搞的成語大多針砭時弊,反映社會現(xiàn)實,但是隨意篡改成語語義,一旦形成風尚,勢必對漢語文化帶來負面影響。
也有對“網絡成語”的流行持積極態(tài)度的。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孫郁說:“時代發(fā)展,社會變遷,語言的表達方式跟著變化,這非常正常。智慧表達的空間越來越多,每個時代都有新的表達方式出現(xiàn),因此,‘網絡成語’是可以被人們接受的。”
還有對“網絡成語”抱著平和心態(tài)的。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漆永祥認為,網絡上的這些新成語,不用替它們操心,只要看它們能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如果那些詞語干凈、合適,生命力較強,被人們習以為常地使用,那么它們就能留下來。語言的形成是大浪淘沙的過程,一個詞語能不能流傳,要看它的生命力。有些詞語現(xiàn)在網上很火很熱,可缺乏生命力,沒過兩周就沒了蹤影。
語言文字專家、《咬文嚼字》主編郝銘鑒也對“網絡成語”抱著“平和心”。他認為,網絡上出現(xiàn)和使用的新成語,多是出于年輕人的自我炫耀心理,不過是一種玩具,對漢語不會構成實質上的威脅和傷害。這些新鮮的流行語今天即使再紅、再火爆,我們也可以泰然處之。因為這些怪異詞語的追捧者大多是青少年,其實不過是孩子們之間的一種游戲而已,這種文字游戲只能流傳一時,很難持續(xù)地火爆下去。
北京語言大學一名漢語言文字學博士生認為,像“十動然拒”這個“網絡成語”,來源是某大學男生將歷時212天創(chuàng)作的16萬字情書裝訂成冊送給心儀已久的女生,這名女生收到情書后十分感動,但是沒有接受表白,最后拒絕了他。如果不了解這個故事的人,很難想到“十動”是“十分感動”的簡縮,因此,像這類“網絡成語”的傳播范圍其實很窄。
縱觀各種聲音,不管是擔憂、肯定,還是“放任自流”,這些“網絡成語”終將要經歷時間的考驗。不過,由于規(guī)范性詞典的編纂具有滯后性,在規(guī)范性詞典未將其收錄之前,如果讓這些“網絡成語”無限制地進入中小學生作文,或者進入新聞報道、公文等公共領域,勢必影響信息的交流,長此以往,也會造成漢語的混亂,甚至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帶來負面的影響。因此,我們有必要對“網絡成語”進行一定的規(guī)范引導,使得我國的傳統(tǒng)語言文化得以健康發(fā)展。尤其是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我們首先應該對中小學生使用網絡語言進行引導,促使他們規(guī)范地使用漢語。另外,還應加強中小學語文教材以及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中小學語文教材既要體現(xiàn)對傳統(tǒng)文化的尊重和繼承,也要具有與時俱進的意識,通過生動有趣的語言教育,讓學生真正領悟漢語的博大精深。另外,新聞媒體、學校等公共領域應嚴格執(zhí)行國家制定的相關語言政策,使用規(guī)范的語言文字,營造良好的社會用語氛圍。國家有關部門應該對網絡語言的使用設立一些規(guī)定,既要保留網絡語言簡潔明快的長處,又要防止網絡語言對規(guī)范語言造成的破壞。
(責編 陸 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