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機械制造工藝學》內容抽象、理論性強、學生難學的特點,提出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采用“任務驅動法”教學模式,強調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強化學生技能訓練,使學生能更好的掌握《機械制造工藝學》的相關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
關鍵詞:構建 新模式 實訓體系 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a)-0147-02
隨著近年來技工類學校學生生源的不斷變化,加之學生各項能力參差不齊,在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越來越清晰地顯露出來,如,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厭學、操作能力不強、創(chuàng)新意識不夠等;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方法面臨了很大的挑戰(zhàn),主要體現在教學模式陳舊、教學手段單調、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生對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模式普遍感到厭煩,從而無法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不能有效的調動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并且近年來,隨著我國職教理念的變革和教育思想的更新,更加強調“以就業(yè)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為本位,以創(chuàng)新為目標”的教學要求,根據我多年教學的經驗和思索,認為“任務驅動法”越來越符合這種教改理念的要求。因為任務驅動教學法源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它要求教師以項目(實例)為引領,以任務為導向,以各知識點為紐帶,將所講授的教學內容設計成一個或多個具體的、操作性強的任務,來驅動學生們積極學習、自主學習;學生緊密圍繞這些學習任務進行活動,并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主學習、積極探究、團結合作來實現知識的主動接受和理解,一改以往學生的被動學習,從而有效的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以《機械制造工藝學》為例,由于該課程抽象性強、理論性深,學生們在學習時難于接受和理解,加之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是重理論、輕實踐,按照傳統(tǒng)教學的一般規(guī)律,利用一支筆、一塊黑板或一臺電腦來重點講解各種加工方法的工藝特點、流程要求及相關參數,久而久之,學生對所講的內容不能接受消化,益發(fā)反感,進而抵觸,難以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這也與機械專業(yè)培養(yǎng)實用型技能人才的目標不相適應;因此,為了保障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課堂教學效率,強化學生的技能水平和創(chuàng)新意識,教師需要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上有所創(chuàng)新。
1 構建任務型教學新模式,提高學生主動性
根據機械專業(yè)的課程特點和要求,該專業(yè)培養(yǎng)人才的目標是能使學生們在校內能熟練掌握制造工藝的相關理論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頂崗后能夠在企業(yè)獨立從事具體的工藝設計和加工操作;因此,《機械制造工藝學》作為機械專業(yè)的核心課程,其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應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職教培養(yǎng)的基本規(guī)律,以真實的工作任務和工藝流程為依據,建立以工作任務為中心的任務驅動型教學新模式,讓學生在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學習和理解相關理論知識和掌握相關操作技能,即實現“教學練一體化”,使學生在教中學,在學中練,在練中強化鞏固,從而來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如,在講解砂型鑄造時,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可以精心設計一個工作情景,布置一個工作任務,并提供相應的工具和提出具體的任務要求,且將一個班的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同時進行,要求每組學生按照其流程和現有的工具(如,型砂、模樣、芯盒等)來制作一個合格的砂型模具。學生們要想順利完成該項任務,必須理解和掌握砂型鑄造的流程、各流程的要求并進行具體操作,學生還必須將該任務進行分解和分工,如型砂的選擇、模樣和芯盒的制作、造型、澆注系統(tǒng)的開鑿及合型等,均需要學生們進行組內協(xié)作,完成后老師對各組進行點評和評比;通過這種方式,既使學生在做的過程中樂在其中,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能實實在在的應用到技能中去,還能鍛煉和培養(yǎng)他們在任務完成過程中的團體協(xié)作意識和動手能力,以及完成任務后的成就感和自豪感,這種模式能明顯的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探索知識的積極性,從而將一些枯燥的教學內容用任務驅動的方式來引導學生主動的接收、掌握和理解。葉圣陶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于全盤授予,而在于相機誘導?!笨梢?,以任務驅動為重的教學模式體現了為用而學,在學中用,他側重于誘導和點撥;它立足于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在完成任務的過程老師重在應到,從而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逐步學會將所學知識和相關聯知識進行綜合應用。
2 構建行之有效的實訓體系,強化學生技能訓練
任務驅動型教學法的指導思想是:“以就業(yè)為導向,以能力提升為本位,以崗位需求為依據,按照實際工作任務、工作過程和工作情景來組織課程,收集相關知識和資料,滿足學生職業(yè)生涯發(fā)展的需求。”模擬實訓情景,對于即將走向工作崗位的學生們而言,尤其是職教類的學生而言,通過建立行之有效的校內外實訓體系,可以使學生將校內所學和校外以后的崗位所需、將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很好的結合在一起,從而能學會運用自己的所學來解決以后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是切實提高學生們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
在進行《機械制造工藝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校內現有的實訓設備、實訓車間和校外的實訓基地的優(yōu)越條件,來構建一個行之有效的實訓體系,本著“講到哪兒,利用任務驅動法練到哪兒,教師引導到哪兒”的原則,在講完一種加工方法后,創(chuàng)設一個有益的情景,構建一個能模擬企業(yè)現場生產的實訓條件,使學生在這種氛圍中能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從而加強他們的技能操作能力。
2.1 建立有效實訓情景,指導學生進行校內實習
在教學中講解完車削加工方法及編寫加工工藝流程的基本原則后,可設置關于車削加工的多個實訓任務,按照從簡到繁、從易到難的要求,來創(chuàng)建情景和提出具體的圖紙要求,如,先安排學生加工簡單階臺軸、再加工帶孔或螺紋的階臺軸、最后加工薄壁筒等工件,每加工一個工件前,要求學生們按照所講的理論知識和圖紙的要求先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加工工藝流程卡,確定合理的切削刀具、切削參數及相關量具等,并由老師對每個人的流程卡進行評改后,要求每個同學按照各自所編的流程卡在機床上進行獨立加工工件的操作任務。通過這種訓練,既使他們在完成任務中強化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和綜合運用,又提高了他們的技能操作能力。
2.2 指導學生校外實訓,完成個人角色轉換
在校內教授完該課程和完成了校內各個項目的實訓任務后,我們可以利用具有校外實訓基地的有利條件,來設置一個為期兩到三個月的校外體驗實習訓練任務,按照企業(yè)的加工環(huán)境、加工方式、加工要求、檢驗方法等進行實訓,按照先跟師傅進行師帶徒的訓練,再讓學生進行獨立的操作訓練的步驟進行。通過這種校外體驗任務的完成,驅動他們能將校內所學更好的與企業(yè)所需進行結合,這樣既能使他們意識到學習這門課程對以后工作的重要性,也能很好的完成他們從學生到技能工人角色的過渡和轉變,從而為他們走向社會、融入企業(yè)增強適應能力。
深入企業(yè)進行校外實習,這樣既可配合課程內容和實習要求進行實訓,又可以對真實的工作狀況和環(huán)境有一個更好的體驗和認知,既能完成理論聯系實際的過度,又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增進學生對該專業(yè)和社會的了解,使學生能與社會進行“零距離”接觸,加深對自己所學專業(yè)的認同度。
建立完善而有效的校內外實訓體系,既能加深他們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增強對所學專業(yè)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也能提高他們的技能操作水平和對社會的適應性。
3 構建多元評價體系,增強教學效果
學生在探究任務、完成任務的實踐過程中,學生的成果是否完美是需要進行合理評價的,評價的目的不僅僅是衡量學生的接受情況和教學效果,還可以通過評價,使學生們能清晰的認識到自己在理論或實訓中還存在的不足和與他人的差距,才能讓學生們明確自己以后學習努力的方向,最終達到和實現老師們預定的教學效果。
3.1 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雙結合,保障評價的客觀性
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評價一般以結果性評價為主,利用一份試卷、一個作品、一個考核成績等結果性因素來對學生進行評定和考核,這種方式不能客觀的體現出學生學習的實際狀態(tài)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只能是為了考核而評價。如,設置一個加工帶螺紋的階臺軸的加工任務時,若只是注重對最后產品的檢測評價,雖然可能其尺寸、精度等都到了圖紙上的要求,但是學生在加工這個產品的過程中加工的工藝流程是否合理,各參數的選擇是否更合適,過程的操作是否安全規(guī)范,這些在結果評價中均沒法看出,教師也不能有效的指出產品產生瑕疵的原因和提出具體的讓學生改進的方案。因此,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中應更多的的注重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將兩者有效的統(tǒng)一起來,既強調結果評價的重要性,也要進行必要的過程評價,以關注學生們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的準確性、合理性、規(guī)范性;這樣既能掌握學生們在完成任務過程中的存在問題和以后需改進的方向,便于師生們明確對下面學習目標的確定,也能通過各位(或組)學生完成任務情況進行總結和點評,引導他們進行良性競爭,有利于學生的提高。
3.2 建立師生、生生、校企相結合的“三元評價體系”
單一的對學生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只是對完成某一項任務進行評價的一種方式,不能全面的反映他們的真實水平和企業(yè)的認可程度,要想更客觀、更全面的掌握學生們對這門課程學習的最終掌握程度和理解水平,我們還需建立師生、生生、校企相結合的“三元評價體系”,通過教師對學生掌握知識情況的評價,學生之間優(yōu)劣差距的評比評價,企業(yè)對學校培養(yǎng)的技能人才認可度的評價,來有效的促進學校對該專業(yè)的重視度,教師對課堂教學效果的關注度和學生對掌握這門課程的興趣度。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學習獲得成功而產生鼓舞的地方,才能出現學習興趣”,多元評價體系是培養(yǎng)學生成就感的根本所在。任務完成后,學生都期望自己的辛苦勞動得到老師們的肯定,拿到一個好成績,這樣才能使學生們保持學習該課程的興趣和激情。對于任務評價,老師們應構建多元評價體系,對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進行全面的考核和評價,及時給予肯定、表揚和激勵。美國著名人際關系學大師戴爾·卡耐基講:“要稱贊最微小的進步,并稱贊每一個進步,這往往是點燃學生的自信之火,給予進步向上之助力”。
總之,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以實際任務為載體,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中起組織、引導、促進、控制、評價的作用,通過創(chuàng)設任務和與學生進行互動,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旦起主導作用,其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增強,學習效果明顯改善,技能水平也能顯著提高,能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以后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打好堅實的專業(yè)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