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中年級,尤其是起到由低到中過渡階段的三年級,有些老師往往會望習作教學而興嘆,感覺“習作教學難,難于上青天”。的確,習作教學因其在考試中所占的比重之大而顯得那樣的重要;因其讓學生所受的煎熬而顯得那樣艱難;因其讓老師所承受的負擔而顯得那樣沉重,習作成了我們教師心中的“痛”。所以,我們常問,習作起步教學,路在何方?重新審視當下三年級的習作教學現(xiàn)狀,一些尷尬的現(xiàn)象必須關注:
1. 學生習作水平兩級分化。三年級小學生習作兩級分化的現(xiàn)象十分嚴重。在一個班級中,習作水平高的和習作水平暫時落后的學生之間的差異是很大的:有的學生下筆成文,有的卻筆澀難言,有的完成習作駕輕就熟,有的卻如“苦吟詩人”。用一首打油詩來說,就是:“習作猶如擠牙膏,字數(shù)永遠不達標,從頭到尾讀一遍,別字病句不得了。”學生水平的差異,帶來了教師習作教學的困難,是就高,還是就低?似乎成了教學中的兩難選擇。
2. 習作教學時間少,任務重??v觀三年級兩冊教材的習作部分,每學期都有8篇習作練習,以一篇習作2個課時計算,一共需要16課時。但是,就三上語文教材而言,課文難度加大,教學時間緊張,似乎再擠出更多的時間來進行習作教學,成了可望不可及的事。而老師們平時會給學生布置些日記、周記,單元測試里也會有習作部分,但這些非教材上的習作練筆,不可能在教學中得到寬裕的指導點評時間,一般的做法是:講評一下班級習作中的共性問題,讀一下好的范文也就畫上句號了。時間如此少,而任務卻很艱巨,怎一個“難”字了得?
面對如此多的尷尬境遇,我們該如何讓自己和學生“身心輕盈”地行走在三年級習作教與學的道路上呢?我們不妨學一點“模糊”哲學,淡化“起步”的觀念,把握以下幾個“模糊”策略:
一、 要求不高不低
過高的要求會嚇壞學生,過低的要求會耽誤學生。三年級的習作要求究竟該達到什么樣的標準。我想,三個參照物不可少:一是“課標”中關于三年級習作的要求;二是習作教材中范文所體現(xiàn)的水平層次;三是班級學生整體的習作基準水平。
1. \"課標\"中關于中年級習作的具體要求。如果理出關鍵詞,應該是這樣幾個:樂寫、自信、自由表達。這就告訴我們教師一個教學的尺度:三年級起步階段的習作教學,應當以激發(fā)學生習作興趣,增強習作自信心為教學核心,鼓勵學生以個性化的方式不拘形式地進行寫作。教師應當鼓勵為主,引導學生逐漸形成“習作生活化”、“習作習慣化”的觀念。
2. 習作教材中的范文。老師們可以大致以它為一個標桿,能力弱的學生可以降低些要求,細水長流;能力強的學生,可以鼓勵他們超越范文,寫出更多精彩的文章。因人而異,因材施教,這就是我所謂的“要求不高不低”。其實,也可以理解成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彈性變化。
二、 指導不粗不細
正式進行習作教學的三年級,很多老師會認為進行習作指導時要細致些,讓學生們通過自己的指導,基本能夠了解習作的方法,甚至每段文字如何去寫,老師都具體指導了。經(jīng)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我認為,習作指導不能過細。所謂“過細”,就是在指導時過多地為學生搭架子、定調(diào)子、畫框子。學生在指導過后,通常會依老師的葫蘆畫出自己的瓢,寫出的文章大同小異,這樣做,只會束縛學生的手腳,限制他們獨立思考的積極性。而教師批改這樣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文章,也不會有成就感。但是,指導也不能“過粗”。所謂過粗,就是指導空泛籠統(tǒng):教學時,看似留了空間給學生,但實際上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不明就里,茫無頭緒,實在逼得急了,就只能一咬牙一跺腳,糊上一篇再說。
那么這“不粗不細”的“模糊”指導究竟該如何操作呢?我覺得有效的習作指導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教會學生讀懂習作要求的提示語,明確“寫什么”,完成選材的指導。
2. 啟發(fā)學生抓住習作要求的關鍵詞,明確“怎么寫”,達成寫法的指點。
3. 指導學生學會評論范文,爭取“寫得好”,實現(xiàn)寫作效果的優(yōu)化。
“過猶不及”,應當牢記在我們心中。過粗、過細地指導,只會讓學生在開始寫作時就迷失方向,舉步維艱。
三、 訓練不多不少
多練,對于提高能力,提高習作水平一定有幫助。這一點,很多老師、家長甚至學生都深以為有理。練得太少,自然會疏于寫作。但過多的訓練,只會讓學生對習作心生畏懼,視寫作為自己的負擔。一旦習作成為沉甸甸的心理負擔,“怕作文”就成了學生的心病了。我們可以在進行習作訓練時,適當調(diào)控習作的訓練量,“化整為零”,從片段起步,進行分格訓練。例如,寫三上《習作1》“自畫像”時,可以分成以下幾個步驟進行:先讓學生練練寫寫自己的長相;然后請學生用晨會或午休的時間在小組內(nèi)讀讀、評評,選出寫得最像的;再讓學生寫寫自己的愛好,最好能用事例來證明;最后讓學生寫寫自己的優(yōu)缺點。把一篇習作分解成多個小片段進行訓練,這樣的好處是,有利于學生切實掌握寫作的方法,化難為易,消除學生畏懼習作的心理。而當局部合成為整體時,學生的自豪感也會隨文而生。
我們還可以采用接龍寫作的形式,化一篇習作一人完成為多人完成,每個學生承擔習作的一部分寫作任務,然后再匯成一篇。要求學生在進行習作銜接時,注重合作,力求文章如同一人寫成。這樣的訓練,有助于學生掌握“段落之間過渡與銜接”這一難點。
習作訓練可以練得勤,但要練得巧,這個“巧”字強調(diào)的是不讓學生把習作視為負擔,而要以寫為樂。
四、 命題亦莊亦諧
一直以來,習作命題過于嚴肅,過于莊重,讓學生油然產(chǎn)生一種距離感。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一個充滿趣味的習作題目,是激發(fā)他們樂于表達的催化劑。
讓我們首先審視一下以往的習作命題?!耙患y忘的事”“一個令你感動的人”“你最喜愛的小動物”……這些題目雖然與學生的生活掛鉤,但是過于刻板,面目老套,造成習作題目在學生眼中與“陳舊、無趣、乏味”掛鉤。看來,要想讓習作題目成為鉤住學生心與筆的“金鉤”,讓他們樂于寫、勤于寫,必然要提升習作題目的“快樂指數(shù)”。
提升習作題目的快樂指數(shù),可以凸顯“趣”字,激發(fā)寫作興趣,打消學生“怕寫”的心理障礙;可以緊摳“熟”字,豐富寫作素材,掃除“寫什么”的煩惱;還可以“想象”引路,讓描寫更加生動傳神,解決“怎么寫”的困惑。提升習作題目的“快樂指數(shù)”,它需要我們?yōu)閷W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寫作磁場,營造和諧的寫作空間,創(chuàng)造愉悅的寫作心境。亦莊亦諧的習作命題,提升了題目的“快樂指數(shù)”,讓習作告別了考試的枷鎖,讓習作在學生心中溫暖起來,讓習作真正融進學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