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觀點
“這款車的國產化率是多少?”十年前,甚至現(xiàn)在,很多媒體的記者在進行一款合資新車的采訪時,都不會放過這樣一個問題。究其原因,不外乎希望通過“名記解車”將中國人相信進口而非國產的神經(jīng)放大、再放大!貌似,國產只單一地意味著降低成本和品質的低人一等。
很多人自然地把性價比與低檔車掛鉤,認為只有經(jīng)濟型車才能談性價比,這其實脫離了性價比的初始概念。在我看來,性價比提升最關鍵。當然,很多時候這種導向與結果之間往往并沒有太多的實質關聯(lián),比如國產后天壤之別的GLK和Q5。除了產品力和消費印象之外,如何巧妙地向消費者描繪這種性價比帶來的價值和改變最重要。
徐鋒
《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汽車版主編
凱迪拉克國產后未來不用跟ABB比,可以先跟國產后的沃爾沃比;美國品牌無豪華基因是文化決定的,與其不舍豪華不如徹底定位個性;近幾年凱迪拉克許多細節(jié)改得不成功,越來越像暴發(fā)戶開的車;智能化是趨勢,年輕人應是首償者,但是其品牌年輕化上顯然落后了;凱迪拉克不獨立成公司難成大器,靠價格戰(zhàn)另當別論。
陳海生
《汽車財經(jīng)》、《汽車供應商》雜志主編
個人理解,豪車國產第一要素是品牌問題,第二是質量問題,第三是網(wǎng)絡服務能力。當然,背后依賴的是人員及資源能力。從這幾個維度看,幾大待國產的豪華車品牌各有優(yōu)劣。我更愿意將他們分三個梯隊看:第一梯隊是路虎,沃爾沃;第二梯隊是凱迪拉克,Jeep和英菲尼迪,最后是林肯,捷豹。另外,如何向年輕人推銷自己的品牌理念,引起他們的共鳴,至關重要。
陳喆
中國經(jīng)濟時報汽車周刊主編
火爆的國內豪車市場中,日系豪車難掩落寞。銷量差異的背后,是消費者對日系豪華品牌的認同感缺失。日系豪車與其艱難向第一陣營沖擊,不如重新梳理在華定位和戰(zhàn)略,或許會更有發(fā)展空間。英菲尼迪國產的目的不是為了挑戰(zhàn)奔馳寶馬的地位,那是它無法企及的高度,充其量是通過國產降低售價提升市場份額來達到年產銷10萬輛以上的目標而已。
李潮
汽車電視聯(lián)播節(jié)目 《駕尚》制片人
從長遠看國產或待國產的豪華品牌潛力巨大,塔塔收購捷豹路虎后高度尊重這個品牌調性,它的設計、研發(fā)是獨立的。李書福收購沃爾沃之后同樣如此。從投資方最大利益考慮,奇瑞當然期望路虎的品牌溢價不被拉低,所以也必然高度尊重其品牌調性,在奇瑞路虎品牌之間砌一道防火墻,合資后的路虎也必會是全球品質標準,有何不敢買?
朱偉華
《汽車與駕駛維修》 雜志主編
年產銷幾萬輛的邊緣化生存模式對高檔車并不適合,從這個角度看,沃爾沃是為數(shù)不多有躋身第一陣營可能的品牌。我不太看好新品牌在中國的產能擴張,未來幾年沒有成本優(yōu)勢的汽車企業(yè)都將受困于汽車價格降低導致的利潤陷阱——造得越多,虧得越多。新工廠投產必然面臨固定資產攤銷的成本問題,相對而言,舊瓶裝新酒的生產模式更靠譜,比如東風在現(xiàn)有工廠附近造高檔車,成本壓力會小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