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二十七年,黃易19歲時拜丁敬為師?!扳g丁嘗見其少作,喜曰:他日傳龍泓而起者,小松也”。黃易認(rèn)為治?。骸靶⌒穆淠?,大膽奏刀?!彼髦?,布局平穩(wěn)自然,善變化,從拙處得巧,得漢人之髓;楷書印款有晉人風(fēng)味,自成一格。著有《小蓬萊閣金石文字》、《秋影庵主印譜》等。
黃小松的啟蒙老師為何琪,至丁敬晚年才由何琪推薦到其門下。何琪是丁敬的學(xué)生這件事,恐怕一般人都不知道;他將自己的學(xué)生引到師門,這就知者更罕了。這種情況,與近代之李楨推薦其學(xué)生王賢到自己的老師吳昌碩門下的事可謂先后輝映。
黃易在西泠諸子中,與久居杭州的印癖先生、當(dāng)時著名的收藏鑒賞家汪啟淑交往密切。并參與了汪啟淑刻《飛鴻堂印譜》的宏舉。這表明了黃易以后輩身份而躋身印壇中心,與諸多時賢前輩共同論藝。而汪氏著《續(xù)印人傳》中,對黃易獎掖有加,甚至還不忘提到黃易將來前途遠(yuǎn)大:“騰驤正未可限也”。
黃易作印講究古拙生辣,雖是浙派面目,卻比丁、蔣在形式、技巧上更趨穩(wěn)定而老到,追求也更明確。因此,可以說黃易所作之印是浙派成熟的標(biāo)志。
時評之為,嘗有聲幕府,以詩筒畫筆,與簿書迭進(jìn),不廢風(fēng)雅。工書,嫻熟隸法。隸書摹校官碑額,不隸似有武梁祠題字。精于非國大古,故隸法中參以鐘鼎,愈見古雅。撫印為丁敬高弟,有出藍(lán)之譽(yù)。
嘗謂“小心落墨,大膽奏刀”。二語可為刻印三昧。所至輒訪殘碑?dāng)囗儆诨臒熕廾чg,孜孜惟恐不及。嘗自寫訪碑圖16幀,頗有逸致,翁方綱為之書碑文于上,最為精妙。
黃易(1744-1801)字大易,號小松、秋庵。浙江杭州人。曾任樹谷子,監(jiān)生,官濟(jì)寧同知。為“西泠八家”之一,工詩文,善書畫,擅長碑版鑒別考證。篆刻師事丁敬,兼及宋元諸家,工穩(wěn)生動,有所創(chuàng)新。時有“蔣仁尚拙,黃易尚巧”之說。他的“小心落墨、大膽奏刀”,深得個中三昧。著有《小蓬萊閣金石文字》、《秋影庵主印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