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謠的邏輯是“先賺名,再賺錢”,造謠本身并不產生收益。通過造謠,吸引粉絲關注,而粉絲則成為后期商業(yè)炒作的基礎。爾瑪公司此前曾表示,在策劃“鳳姐”時,他們事先就與南京一家整形醫(yī)院談好商業(yè)合作。
造謠的邏輯:“先賺名,再賺錢”
1947年產生了一條著名的謠言決定公式,“謠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也就是說,謠言產生跟事件的重要性和事件的模糊性成正比,事件越重要而且越模糊,謠言產生的幾率和效應越大。
楊秀宇和秦火火的造謠路恰好說明了這一公式。
2006年,楊秀宇注冊成立了爾瑪公司。從這一年的“別針換別墅”開始,楊秀宇幾乎每年都要制造一起轟動網絡的熱點事件,如最美清潔工、郭美美和干露露等事件,聳人聽聞又吸引網民眼球。
秦火火的加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為提高網絡知名度和影響力,秦、楊二人先后策劃、制造了一系列網絡熱點事件,吸引粉絲,使自己迅速成為網絡名人,如“7·23”動車事故發(fā)生后,故意編造、散布中國政府花2億元天價賠償外籍旅客的謠言,挑動民眾不滿情緒。二人還捏造了所謂雷鋒生活中的奢侈情節(jié)、污稱這一道德楷模的形象完全是由國家制造;利用“郭美美炫富事件”蓄意炒作,惡意攻擊中國的慈善救援制度。
在一個個網絡謠言的背后,其所在的營銷公司也由此實現了“影響力變現”:先利用謠言引起網民關注,積累起一定影響力,再利用這些影響力,幫助企業(yè)營銷,把虛無縹緲的粉絲變成真金白銀。此外,該公司還一直以非法刪帖替人消災、聯系查詢IP地址等方式賺錢。
據楊秀宇證言,他的公司一年的收入達近千萬元之多。
與楊秀宇和秦火火不同,微博上擁有110萬粉絲的周祿寶則熱衷在網上搜集負面信息,在精心選定目標對象后,以在個人微博、博客等發(fā)布或揚言利用自己的媒體資源發(fā)布負面帖文、揭露對方隱私為由,實施敲詐勒索。
目前,周祿寶涉嫌敲詐勒索三座寺廟、道觀和一家開發(fā)商,已經查實的敲詐勒索金額接近百萬元人民幣。
其實,造謠的邏輯是“先賺名,再賺錢”,造謠本身并不產生收益。通過造謠,吸引粉絲關注,而粉絲則成為后期商業(yè)炒作的基礎。爾瑪公司此前曾表示,在策劃“鳳姐”時,他們事先就與南京一家整形醫(yī)院談好商業(yè)合作。
“意見領袖”的商業(yè)運作
楊秀宇所在的爾瑪公司造謠炒作的方式是,盡可能多注冊賬號,同時也形成了商業(yè)合作或者互助轉發(fā)的模式,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一人發(fā)布微博,其他圈內人轉發(fā),互相推薦,形成網狀的傳播結構;二是大V轉發(fā)這些微博;三是花錢請一些賬號轉發(fā),根據粉絲數量,每條轉發(fā)幾十元到幾千元不等。
網絡中大V早已成為營銷的重要推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網絡營銷人士對記者說,網絡大V們賺錢路徑就是“先出名,再收錢”。在網絡中首先要出名,但通過正常的發(fā)帖、轉帖很難達到出名效果,而造謠就成為快速出名的絕佳方式。盯住名人、熱點事件,并通過造謠吸引微博粉絲關注,成為出名的捷徑,而這些粉絲也成為日后該大V商業(yè)運作的基礎。
該人士介紹稱,其實在網絡造謠傳謠利益鏈條中,各方都成為受益者,網民只是被利用的工具。憑借網絡營銷公司、水軍在網絡中的廣闊覆蓋,加之大V又對謠言背書,從而形成一條完整網絡變現的產業(yè)鏈。
據記者統(tǒng)計,新浪和騰訊微博中,持有百萬以上粉絲的大V超過3200個,持有千萬以上粉絲的大V超過220個。這些大V在行業(yè)中普遍被稱為“意見領袖”,不但帶動了微博用戶的活躍度,也能將自身粉絲數直接轉化為自己的收入。某些網絡中的大V為了不斷吸引粉絲關注,以“求辟謠”方式轉發(fā)一些未經證實的謠言,從而成為謠言的“二傳手”。
據一位企業(yè)微博營銷負責人介紹,自己企業(yè)曾與多名粉絲超過百萬的大V合作,幾條微博下來,價格超過5萬元,雖然價格不匪,但效果不俗,2小時內轉發(fā)和評論就過萬,而長尾傳播則更加明顯。
上述人士提供的一份網絡大V轉發(fā)價目表顯示,草根大V轉發(fā)內容,通常價格在100到3000元不等。一些超過千萬粉絲的大V,為自抬身價,甚至不接受直接給錢的方式,營銷公司可以利用這些超級大V,為公司旗下其他大V帶來更多粉絲,從而獲取更大利益。除了大V外,影視明星大V賬號更加值錢,轉發(fā)價格最少都在萬元以上。
一位曾與某微博粉絲在500萬以上的草根大V有過合作的人士表示,經由公關公司牽線,該大V發(fā)布軟性廣告內容微博,幾條下來價格高達7萬人民幣,但效果不俗:不到一個小時就獲得了上萬的評論與轉發(fā)。
“如果付費內容是攻擊競爭對手的謠言,可能更貴。”上述人士稱,一些公關公司自己運營營銷賬號,根據客戶的需求進行推廣已是行業(yè)內公開的秘密,而普通的營銷賬號價格從100至3000元不等,一般團隊運作的明星大V,基本在1萬至10萬元不等。
實際上,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也正在打擊以大V“求證”的方式傳謠行為。不久前,國家互聯網信息辦網絡新聞協調局有關負責人曾介紹,有一些所謂“大V”賬號以“求辟謠”、“求證”等方式故意擴散謠言,讓一些不明真相的網民跟風,損害了網絡媒體的公信力。
網絡謠言鑒定學
俗話說,謠言止于智者,但在網絡江湖中,即便是智者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信息,也往往會陷入輕信的陷阱。鑒定謠言,需要一種科學、專業(yè)的態(tài)度,更需要一種獨立思考的精神。
□ 江寒秋
分門別類鑒謠言
就國際新聞而言,普通人可以接觸到的驗證渠道主要是幾大國際知名媒體,比如CNN、BBC等。一旦有爆炸性的新聞,比如“日本承認釣魚島是中國神圣領土”之類,假如在CNN和BBC的網站首頁上沒有,基本上可以判定100%為假。
當然,更專業(yè)做法是監(jiān)測四大通訊社的稿庫。有一個網站可以利用:http://www.newsnow.co.uk。
你還可以安心等各大門戶網站新聞頻道的消息。從消息在微博上爆出起計時,如果半小時之內門戶網站還沒有相關消息,也基本可以判定為假消息。
奇聞異事的謠言也有不少,這類消息的判定比國際突發(fā)新聞略難,因為一般的官方通訊社很少發(fā)布這類帶有嘩眾取寵性質的消息,所以需要加入更多的技術手段。
如果是純文字消息,一般可以直接選最離奇部分,放到Google英文里面進行搜索,如果搜索結果為零,那基本可以確認為100%的假。如果搜索出來的結果都是些都市報或者晚報啥的,可信度可以提高到50%左右,如果結果里面還有來自新華社、中新社的消息,那么可以提升到70%。如果有美聯社、路透社的消息,那真實性上基本就沒啥問題了。
如果是帶有圖片的消息,就把圖片保存下來或者取得網絡地址,然后用Google的圖片相似功能搜索,之后看看這些圖片所在的網頁上到底是些什么樣的內容。對比一下原始的消息,也能夠排除掉很大的一批虛假消息了。
對于這種消息,只能更多的依賴微博上的一批科普性賬號去做判定。這方面工作做得最好的就是果殼網的謠言粉碎機。從日本大地震的“謠鹽”開始,果殼網和科學松鼠會就一直活躍在科學辟謠的第一線。
不過,謠言粉碎機也不可能破解所有你遇到的謠言。
最難鑒定的就是一些社會新聞的謠言,對于可以公開出來的消息,各家門戶網站的信息還是有一定的參考性的。在現行的新聞管理體制下,各家商業(yè)門戶網站的新聞從規(guī)范上來講,只能采用規(guī)范稿源,也就是有資質的傳統(tǒng)新聞媒體的內容,絕大多數情況下還是能夠確認其真實性的。
而對于不能公開報道的消息,只應該相信當事人以及可信媒體人的消息。作為微博重大事件運營之本,新浪和騰訊都是高度關注當事人的,會在第一時間進行認證。而微博上也有一批可信媒體人。
“我們的敵人并非謠言本身,而是人云亦云的思考方式”
首先你應該對你所讀、所見,以及任何從網絡所了解到的一切都抱有適當程度的懷疑心態(tài)。即使“有圖有真相”,也要保持警覺,因為在這個時代,造假實在不是一件難事。
要記住,再怎么順理成章的事,它的真實性也未必就是毋庸置疑的。
大致推斷出那些有問題的消息的真實性后,如果消息是可疑的,就別發(fā)送它。讓其自生自滅,不必以訛傳訛。
雖然你面對謠言沒有中招,但你的朋友和家人可能沒有那么幸運了。比起責罵,幸災樂禍,或其他讓他們更為難堪的方式,體諒他們會更好一些。教他們幾招簡單的防騙技巧,并鼓勵健康適度的懷疑習慣。
“科學常常是無力的,謬誤通常比真相更甜美誘人。如果我們只是在網絡上追趕謠言的步伐,那么我相信即使有十倍、百倍的團隊一起來揮舞粉碎大錘,力量也是不足的?!惫麣ぞW創(chuàng)始人姬十三說過:“我們的敵人并非謠言本身,而是人云亦云的思考方式,是不加反思的生活態(tài)度。這必定是一項水滴石穿的工作,一點一點清除謠言滋生、繁殖的土壤?!?/p>
■鏈接
國外如何“治謠”
美國是互聯網的發(fā)源地,美國網民在最早接觸網絡信息的同時,也最先受到網絡謠言之害。1991年,美國某家網絡服務機構在網上散布影響他人聲譽的不實之詞,法院判決原告勝訴。時隔4年,另一家網絡服務商由于類似原因被告上法庭,同樣輸掉官司。這兩起案件在美國造成重大社會影響,有助于人們明白網絡言論也須遵守現實法律。
德國的互聯網同樣受法律約束。按照德國司法規(guī)定,所有現實社會通行的司法規(guī)定也適用于互聯網。此外,德國的許多法律中也包含互聯網行為和言論的專門條款和內容。德國是全球第一個發(fā)布網絡成文法的國家。1997年,德國出臺了《信息與通信服務法》。進入21世紀,德國逐步完善了涵蓋10余類法律內容的互聯網管理體系,這些法律明確規(guī)定,互聯網言論可以成為犯罪事實。
據美國媒體報道,為了實現對不良信息的自動掃描,美國執(zhí)法部門不惜投入巨資研發(fā)或購買過濾軟件。比如,美國開發(fā)的“謠言機器人”等軟件,便可以實時識別、監(jiān)控網絡謠言的源頭和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