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黃宗羲聽說錢謙益得了重病,就趕過來探望。已近暮年的錢謙益顯得十分蒼老,聊過一些家常之后,他對黃宗羲說:“你來得正好,我有一事相求。”
原來,一位姓顧的巡鹽御史求文三篇,一篇是為他父親寫墓志銘,另兩篇分別是一本詩集和一本莊子注釋的序言。這位鹽臺大人不差錢,三篇小文,潤筆千金。在明末,錢謙益的名氣很大,他曾官至禮部尚書,是公認的文壇領(lǐng)袖。不過,此時的錢謙益已經(jīng)不比當(dāng)年,高達千金的稿費還是很讓他動心,因為他被罷官回家后也就失去了收入來源,只能靠著以前的名氣賣文為生。稿費標(biāo)準(zhǔn)雖然不低,但隨著年紀(jì)越來越大,才思難再泉涌,這活兒干起來也越來越吃力?,F(xiàn)在錢謙益遇到的就是這樣的麻煩——接了個大活兒,干不了,想找人代筆,又怕文采不足有損自己的聲望。此時的黃宗羲成了送上門的救星。
黃宗羲得知讓他當(dāng)槍手,躊躇半天,竟沒能答應(yīng)下來,因為這事實在讓他不無顧慮。
論交情,黃宗羲與錢謙益沒的說。當(dāng)年黃宗羲曾四次參加科舉考試未中,卻得到錢謙益的賞識,兩人遂成忘年之交。錢謙益家里有座著名的藏書樓,名日降云樓,藏書十分豐富,黃宗羲常來他家里看書。每次黃宗羲來的時候,錢謙益都好吃好喝招待,極盡熱情。有一天晚上,黃宗羲將要睡覺時,錢謙益打著燈籠敲開他的房門,送來一些銀兩。在人家住,看人家書,不僅不要錢,還給自己錢,弄得黃宗羲很不好意思。
就這份情誼說,給朋友當(dāng)回槍手也沒什么,可問題在于錢謙益后來的人品飽受詬病與質(zhì)疑。1445年,南明覆亡之時,夫人柳如是勸錢謙益取義成仁,自殺殉國。于是錢謙益準(zhǔn)備效仿屈原自沉以明志,事前還通知了不少親戚朋友,就差點告訴媒體直播他的自殺了。人們都來了,滿懷敬意地觀看,結(jié)果錢謙益在船上流連猶豫了很久,用手探了探水,說:“冷極奈何!”水太涼了,終究沒敢死。倒是柳如是獨自跳了下去,被人救了起來。在表演過這場自殺的行為藝術(shù)之后,錢謙益跪降南下的清軍統(tǒng)帥多鐸,到北京無限風(fēng)光地做起了清官。
錢謙益的失節(jié)受到了士林人士的非議,黃宗羲當(dāng)然也很不贊成,但他比別人更多了些理性,畢竟在那個天崩地裂的時代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不能簡單地以忠奸來劃分選擇活下來的人。所以對錢謙益,他抱有一份理解的尊重。但現(xiàn)在,錢謙益讓他捉刀代筆,黃宗羲不能不有所忌憚了,這正是他猶豫的原因。
錢謙益看出了黃宗羲的為難,但他并不死心。他借故把黃宗羲引進自己的書房,出去時順便把房門加上了一把鎖,意思再明白不過了,要出來,文章就是鑰匙。黃宗羲無計可施,只得屈就。好在三篇文章對才子黃宗羲來說不過小菜一碟,幾個時辰就輕松搞定了。
歷史上的黃宗羲是個風(fēng)骨凜然的人,他曾多次參加反清復(fù)明的義軍,對清廷征召他入朝做官更是果斷選擇了拒絕。但他并未因此拿起道德的棒子,用自己的標(biāo)準(zhǔn)要求別人,而是對錢謙益始終以子侄輩之禮相待,為此留下了一段文壇佳話。
朋友之間最難的不是說不,簡單地拒絕可以讓我們與是非劃清界線,但世間有些東西并非不左即右那樣黑白分明,唯有理解與寬容,才彰顯出一份氣度與精神。
(楓濤聽蟬摘自作者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