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中央電視臺的《講述》欄目,很多人認識了—個叫樊蒙的北京小伙。為了實現(xiàn)母親想去云南西雙版納的夢想,他辭職推著輪椅上的母親踏上了去云南的徒步之旅。三個月零一天后,樊蒙母子抵達了西雙版納。
世上的父母幾乎都能傾盡一生來幫助子女實現(xiàn)夢想,而能幫助父母實現(xiàn)夢想的子女實屬鳳毛麟角。這正是樊蒙的可貴之處。
事實上,有太多人更習慣從自己的立場上去看待父母的愿望,更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去判斷父母需要什么。
記得有一個老街坊張大爺,他在外人眼中是很有福的老人,兒女都有出息且孝順。其實,張大爺一度是想找個老伴的,但由于兒女們的一致反對只得作罷。張大爺去世后,喪事辦得極其風光,可不知為何,鄰里們一走進街巷,就仿佛看到張大爺落寞的背影。
文化傳統(tǒng)似乎賦予了父母一種成功者的標簽。傳統(tǒng)形象中的父母很偉大,卻是臉譜化的,被抽去了有血有肉的個性色彩。天下的父母都是無私且無所不能的,他們具有克勤克儉的一切美德。于是,父母的象征意義遠大于他們的現(xiàn)實需求。我們也理所當然地以傳統(tǒng)的老人形象來要求父母,來臆測他們的需求。我們甚至會覺得,父母特別是步入晚年的父母,他們的夢想早就實現(xiàn)了,人生就該從此沒了遺憾。殊不知,父母說不怕,只是為了幫助我們戰(zhàn)勝恐懼;父母說夠了,只是想減輕我們的負擔。
在一部名為《遺愿清單》的美國電影中,夢想當歷史教授的黑人機械工卡特和億萬富翁愛德華因為癌癥住進了同一間病房,并成了好友。在死亡即將來臨時,卡特將這一生未完成的愿望列成清單,包括善意幫助陌生人、親眼目睹奇跡、開一次跑車、大笑到流出眼淚等。愛德華決定資助卡特去實現(xiàn)清單上的愿望,并在清單加進了自己的諸如跳傘、文身、親吻最美麗的女孩等愿望。于是,兩位老人離開了醫(yī)院,開始了一次隆重的旅行。他們去跳傘、開跑車、狩獵,去看金字塔、泰姬陵等壯麗風景。隨著清單列項的一條條被劃去,兩位老人明白了生命的意義,也讓生命更加圓滿了。
這雖然只是電影里的虛構故事,卻能引導做兒女的深思。
隨著物質文化的日益豐富多彩,父母們的需求也愈加多元,已不是兒女們想當然就能揣摩到的了。除了含飴弄孫、兒女們?;丶铱纯赐?,父母們的需求也更張揚個性,更有時代氣息了。既然一年一度的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讓傳統(tǒng)的孝道有了洋節(jié)的時尚,那父母的需求與時俱進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當我們在不遺余力地為自己作出人生規(guī)劃,日復一日地追逐自己的夢想時,可曾想過要為逐漸步入暮年的父母列出一份規(guī)劃?正如他們曾幫助我們在迷惘的青春期找準人生方向一般,我們也應幫助支持他們規(guī)劃好晚年的生活,讓他們能夠從容且更真實地活著,支持他們去尋找老年的人生意義,創(chuàng)造條件幫他們回歸自我,鼓勵他們?yōu)樽约夯钜换?,活出晚霞滿天的精彩。
父母對子女的愛絕對是世界上最為寬廣無私的,正因天性如此,故世上少有父母傾訴對兒女的愛的文藝作品,而謳歌父愛母愛的作品汗牛充棟。對父愛母愛的頌揚或許正是因為兒女們內心對父母懷有愧疚——父母就是我們終有一天要與其告別的至愛。
所以,善待父母的每一天吧,而且,一定要先問問他們需要的是什么。
(王傳生摘自《做人與處世》2013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