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時,德國有部名為《浪潮》的電影一上映就贏得了不錯的輿論口碑。該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一名德國教師在為期一周的“獨裁統(tǒng)治”課上,別出心裁地做起了“獨裁統(tǒng)治實驗”,學生們在上課中被要求絕對服從集體紀律。隨著課程的深入,他們還自發(fā)設計了“組織”的LOGO,甚至直接參與一些破壞行動……故事的結局是震撼的,有位學生已經無法從實驗情境中走出來,絕望之下開槍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通過此片,我們可以生發(fā)出太多關于獨裁者與極權體制的現(xiàn)象研究。但影片中學生極強的可塑性無疑最使得觀者印象深刻。他們是如此容易被情境的力量所感染,被“絕對服從”的概念所俘獲。電影中所揭示的現(xiàn)象,歷史上的德國也真實存在過——希特勒青年團,在它最鼎盛的時期,成員人數達870萬人,占當時德國青年的98%。
唯一的組織
希特勒青年團中的成員,按照年齡、性別劃分為不同的團體。一般成員的年齡范圍在14到18歲左右。1923年初期,青年團組織尚只局限于慕尼黑地區(qū),隨著納粹黨勢力的崛起,成員數量呈幾何級增長,同時組織地域范圍也逐漸擴大。
一個組織要想得以長存,甚至為所欲為,消滅它的“同道中人”不失為一條捷徑。當時希特勒青年團領導人巴爾杜采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吸引德國青年加入該組織。許多其他非政治性的青年組織試圖抵擋青年團對年輕人的誘惑,他們成立名為“偉大德國聯(lián)盟”的組織予以對抗,但這個組織在納粹的干擾之下很快變得難以維持。希特勒青年團成為了一家獨大的壟斷性青年政治組織。
最初被吸引到組織中的年輕人往往都是一些具有“道德理想”的人,而產生一種“道德理想”必然是對自身所處社會境況的極度不滿。事實上,這也是當時許多德國青少年對當時德國現(xiàn)狀的態(tài)度,一戰(zhàn)時德國的戰(zhàn)敗讓這些年輕人感到自己生活在屈辱的陰影下。
在一個個價值觀尚未形成的年輕人身上,灌輸一種嶄新的、充滿誘惑力的意識形態(tài)在此時變得輕而易舉。那些成長在魏瑪時代的人們也許能看清納粹革命的本質,可他們的孩子卻不具備這些條件,就像希特勒在1933年說過的:“你的孩子已經屬于我們了……你會死去的。但你的后代現(xiàn)在站在一個新的陣營里。不久之后他們除了這個新組織之外什么也不會知道”。
代際之間家庭關系的破裂在青年團中年輕人的身上表現(xiàn)得亦尤為明顯。隨著組織的強化性訓練和培養(yǎng),家庭倫理在青少年的頭腦中漸漸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元首的稱贊與國家的榮譽。這樣就誕生出一大批告密者。他們?yōu)榱搜φ堎p,可以無所顧忌地去揭發(fā)自己聽到的父母親關于納粹的不友好談話。
為戰(zhàn)爭做好準備
二戰(zhàn)迫近,一切都在為接下來的全面戰(zhàn)爭做準備。對于青少年的“洗腦”教育無疑被希特勒和納粹黨放在了更加重要的高度。一個美好的愿景和一個糟糕的現(xiàn)實相對比,是這一時期希特勒及其青年團組織領袖在演講和宣誓中不斷予以強調的內容。青年想要改變這樣的糟糕局面,就需要付諸實際的行動,“想要生存的人必須戰(zhàn)斗”。青年團組織對他們進行強化性體能訓練、不厭其煩地灌輸忠誠信念。他們天真地認為屬于年輕人的時代到來了,渾然不覺自己將成為戰(zhàn)爭的祭品。
一位德國女青年在想到即將到來的戰(zhàn)爭時,這樣描述自己的心理變化:心中的一個聲音對她說“戰(zhàn)爭并不可怕”,她遲疑了一陣子后,聲音繼續(xù)說“當你死了的時候就沒有什么好怕的了”,她隨即意識到她已經把屬于自我的東西都奉獻給了集體,她將變得無所畏懼。
1939年3月,希特勒頒布了一項特殊法令,強制16到18歲的青年人服兵役,青年團領袖們的權力也大大擴展。到1939年末,逾百萬希特勒青年團成員積極投身到戰(zhàn)爭中去。不管是領導層還是普通成員,他們都堅信自己正處于一場偉大戰(zhàn)爭勝利的前夕。
整個一生都不再有自由
戰(zhàn)爭進行到第二年時,為了提高希特勒青年團的執(zhí)行效率,適應隨時到來的戰(zhàn)斗需要,希特勒青年團領袖對各年齡層成員加強了體能訓練。他們肩負著擴張德意志帝國的重要任務。
1942年后,希特勒青年團被委任以更重要的任務。他們被派發(fā)到各個占領區(qū)“看緊被占的土地”。幾乎與此同時,納粹在戰(zhàn)場上的激烈廝殺使得兵源越來越少。
1943年夏天,一支主要由希特勒青年團成員組成的武裝黨衛(wèi)軍“希特勒青年團師”問世。這支隊伍中的很多孩子還只是剛剛離開國防訓練營的少年,大多生于20年代中后期,也就是十八歲左右。戰(zhàn)場局勢千鈞一發(fā)。訓練了不到一年時間,他們便被送到了德軍駐法國諾曼底地區(qū),抵御盟軍登陸大軍。是年8月,盟軍在法萊斯地區(qū)對德軍展開戰(zhàn)略包圍,試圖全殲德軍戰(zhàn)斗主力。被納粹意識形態(tài)灌輸形成的自我犧牲精神在此時便派上了用場,在戰(zhàn)場上,不斷有青年團師士兵身上捆綁著炸藥,從掩體中一躍而起與敵軍坦克同歸于盡。這一役使希特勒青年團師傷亡慘重,一些重型武器也基本上消耗殆盡。
伴隨著納粹統(tǒng)治的結束,希特勒青年團也宣告解散,由于青年團成員多數只是十幾歲的孩子,盟軍除了對青年團的成年領導進行戰(zhàn)爭罪起訴外,多數人幸免于審判。可那些被免于起訴的成員心中的真實想法又是怎樣呢?眼見著慘痛的結局,是不是痛定思痛,反思曾經自己的所作所為?并沒有。許多青年團成員在后來的記憶中,自始至終認為在希特勒青年團度過的是“美好的童年”。
1938年,被青年團成員奉為“超級父親”的希特勒,在為他們的未來制訂出詳細計劃后曾這樣說道:“他們再也不是自由的人了,整個一生都不再有自由?!币徽Z成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