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無聊生活拔河的過程中,我喜歡不惜命一點的活法。就是玩要玩得過癮一點,吃要吃得味道重一點,累要累得徹底一點,靜要靜得封閉一點,愛要愛得濃一點。凡事開懷,凡事盡興,最怕不上不下,吞吐不得。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諸事因人而異。
有人在郵箱問我,如何活得更快樂一點。不愧為天問。不如借用莊子的一句話——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
簡而言之,志不同道不合者,少交流為妙。
它解答了我對生活的所有困惑。
關于交朋識友,我一直是這樣認為的,初識的時候不妨打開心扉,說不準酒逢知己千杯少;熟識以后不妨留些私人空間,毫無底線地互挖根底反而顯得不尊重。
這也是人與人之間最微妙可愛的距離。
查小欣說想做一個好采訪者,首先要學會從與各種各樣的人聊天練起。我開始在生活中潛意識地變成一個話癆。在理發(fā)店剪頭發(fā),幫我修剪頭發(fā)的店長格外細心認真,聊得興起,他免了一百多元的理發(fā)費還外送我焗油護理;加班完饑腸轆轆,在餐館吃飯,對桌從事建筑設計的女生一來二往與我聊天不亦樂乎,離席的時候她執(zhí)意請客,我們沿著長長的街道散步猶如故人重逢;在商場試鞋子,旁邊的女生總跟隨我試我挑中的款,三番兩次征求我的意見,后來我們竟一起陪同對方把商場逛了一遍,幫她挑了兩套心水衣衫。
后來他們在節(jié)日送你月餅,在周末邀你看電影,在雨天給你送傘……
相比之下,反而覺得自己一開始為了不恐懼和人說話而搭腔的想法顯得格外齷齪。露水相逢,卻也不失情義。生活原本太無聊,而有了這些瑣碎而愉快的交流,倒也多了幾分抵抗生活的力氣。人的一生太短暫了,遇見善的人會讓我們的心更加柔軟。而朋友是除了父母以外我們能選擇的親人。即使清高如木心,也認同交朋識友,性情中人最得人心——這種人有一共同特色,就是隨性而不任性,真率而不輕率,驕傲卻不驕縱。他們既能尊重群體組織,又有人格風范,極具感染力,所有的悲傷愉悅都釋放得順其自然,盡興且酣暢。
我尊重且喜歡所有有情有義的人,他們身上存有這世間的一股溫良的韌勁。
寫到最后,我想起吳淡如提過的一個地方,因峲里島。那是一個虔誠信奉萬神教的島嶼,人們樂天知命,率性溫情。他們送死如迎生,把陌生人都當好人。
挺想去看看。
@周舒怡@李曉昕
在網絡信息時代,依舊漂洋過海寫明信片的粉才是赤裸裸的真愛粉!
@橙荔蘋:
因為要去他鄉(xiāng)上學,注定帶不走很多行李,我只能輕輕地帶走那些年@女報時尚給的回憶。感謝你多年來教導我如何茁壯成長。那么,讓我們日后在異鄉(xiāng)相見吧!
原來女報時尚還可以讓美少女們茁!壯!成!長!大腿就免了,胸脯二兩但愿有效。
寶貝_2012:
@女報時尚,2013年9月刊95頁,測試題中的選項,其中正方形的標記都漏掉了,咋這么不認真呢?
事實證明小標志并沒有影響到聰明伶俐的你閱讀與測試,別忘了,錯版的人民幣更值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