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齡宮”到臺北士林官?。菏Y介石的百年滄桑
1929年,宋美齡陪同蔣介石參加孫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時,見位于陵園大道上的小紅山環(huán)境清幽,便建議在此修建房舍。從外表來看,“美齡宮”是屬于典型的民族風格,但由于此宅男女主人都篤信基督教,所以最有看點的地方還是樓上的禮拜堂。當年,五星上將馬歇爾、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都曾經(jīng)在此和民國“第一家庭”共同祈禱上帝的保佑。
昔人已逝,如今的“美齡宮”早已成了一所高級療養(yǎng)院,而當年的鄰居孫科宅也已物是人非。蔣介石一直以總理信徒自居,而孫科則是孫先生的大公子,他們二人將官邸建在中山陵也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在塵封了一個甲子后,蔣介石、宋美齡生活26年之久的臺北士林官邸于2011年向公眾開放。蔣介石于1950年3月31日住進官邸,直到1975年4月5日病逝,在官邸度過26年。蔣介石逝世后,宋美齡長期旅居美國。歷經(jīng)一甲子的歲月,士林官邸記錄了蔣介石一家人的生活點滴。
蔣介石晚年,在他的總統(tǒng)府官邸內(nèi),曾流傳過四種風水之說。蔣介石的“總統(tǒng)府”正面對著國民黨中央黨部,黨部兩側(cè)各有一條馬路,一條是信義路,一條是仁愛路,兩條馬路上車水馬龍,十分熱鬧。于是有人提出,難怪國民黨無法統(tǒng)一中國,這也正是近幾年來國民黨處于多事之秋的原因。這種說法雖有流傳,蔣介石也有耳聞,但很難把兩條路并成一條路,只好聽之任之。當然,這些都是穿鑿附會的說法,不足憑信??墒?,進入20世紀70年代之后,確實是蔣氏夫婦運氣最背的時期,所以風水之說也就成了官邸人員私下茶余飯后的話題。
宋子文的北極閣一號
民國政府自1927年定都南京至1949年被趕出大陸,其經(jīng)營時間不過22年。不過,就這短短的時間也給南京留下了大量的私家官邸。其中,宋子文官邸可稱得上是首屈一指。
宋子文雖貴為“國舅”,但他的發(fā)達也不能算是完全沾妹妹的光。作為美國哈佛大學碩士、哥倫比亞大學博士,他與那些胸無點墨的政治暴發(fā)戶還是有區(qū)別的。當南京興起建造官邸之風時,他沒有隨大流去頤和路,而是一眼相中了鬧中取靜,既不離都市繁華,又不失山林野趣的北極閣。
宋氏一家的臥室。浴室和盥洗間均用馬賽克鋪地,這在當時是十分時髦、奢侈的,浴缸和抽水馬桶都是國外進口的名牌,至今完好無損。到后來,連他的妹夫蔣介石也過來參觀。
宋公館因其主人顯赫,故事多,傳言也多。有位文物商人就猜測,宋子文在解放前夕,曾從故宮弄走一大批精美瓷器,價值連城。更有傳言說,宋公館內(nèi)有許多隱秘的壁櫥暗道,里面藏有宋子文撤離大陸前未及帶走的金銀美鈔。
傳言未必都可信,但有一個故事卻是真實的——宋公館隔壁的一幢二層中式小樓,當年正是囚禁少帥張學良的地方。
張學良當初敢于冒險送蔣介石回寧,很大程度上是相信宋子文的擔保。沒想到一到南京,就被送上了軍事法庭,并被判10年徒刑。雖然老蔣又假惺惺的宣布對他特赦。但是少帥還是難逃軟禁的命運。宋子文對此非常內(nèi)疚,也許是想做點補償,他主動提出將張學良接回家囚禁。從此這座小樓就成了著名的“囚張樓”。宋公館有石徑與小樓相連,宋氏姐妹也常常來探望少帥。據(jù)說,就在這幢小樓里,宋子文當著宋美齡的面痛斥蔣介石言而無信。
南京解放后,第一任市長劉伯承曾一度下榻于此?,F(xiàn)在,這里已成為江蘇省委招待所。主人雖然在不斷變化,但今日的宋公館一如當年的雍容華貴,不減風容。
深藏巷陌的五大道:吉兇難卜的政客語言
作為建衛(wèi)600年的老城,天津在這數(shù)百年的時間里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滄桑。由于是首善北京的門戶,所以不少軍閥與外國大使館都選擇了駐扎此地,久而久之,天津就擁有了大批非常具有特色的官邸住宅。
天津的“五大道”是一個聚集了許多軍閥、富商官邸的住宅區(qū),作為天津在滿清與民國時期的租界,那里保留了建筑風格迥異的官邸,希臘式、哥特式、浪漫主義、折衷主義等風格隨處可見,并一律保持著舶來樣式的原汁原味,與其他精巧的五大道民居建筑群迥然殊別。
五大道上的軍政要人公館有曹錕、徐世昌、顧維鈞、張學銘的舊居,還有文化醫(yī)學界名人嚴修、方先之、范權的宅邸等。這些官邸的住戶,在當時吉兇難卜的社會背景下,全都希冀安逸,不事張揚。所以房屋的尺度宜人,傾向低矮,沒有高樓;隔院臨街,院中花木掩住里邊的樓窗。頂緊要的是,院墻全是實墻,很少使用欄桿,這都表現(xiàn)了房主人深居與私密的心理,也構成了五大道獨有的幽雅沉靜又穩(wěn)定溫馨的氛圍。
更為特殊的是,由于這些建筑的主人都是當時身居要職的官員,所以他們的房子是集居住、辦公和軍事于一體的。這里的建筑一般都分兩層,一層辦公,二層居住,互不干擾,所以深受當時軍閥的喜愛。加上低矮的建筑形式,在經(jīng)歷戰(zhàn)爭風雨時也巋然不動,更增加了它自身的實用功能,成為天津官邸的標志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