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詳述了宣漢縣山地玉米的標準化技術模式,以期進一步推進該縣玉米產業(yè)的發(fā)展,同時為其他玉米種植區(qū)提供參考。
【關鍵詞】山地;玉米;標準化;技術模式
近年來,在農業(yè)部、省、市業(yè)務主管部門和省內外專家的大力指導下,我縣成功探索、總結和推廣了“138”玉米高產配套技術體系,即始終把住“高密度”一個中心、突出“精細育苗、精準移栽、精簡管理”三大環(huán)節(jié)、落實“高產良種、增溫早育、地膜覆蓋、規(guī)范早栽、測土配方、平衡生長、輔助授粉、綠色防控”八大技術。該技術體系的大面積推廣應用為我縣玉米連創(chuàng)西南山地玉米高產紀錄,在促進全縣玉米產業(yè)快速發(fā)展方面起到了了突出作用。
為進一步推進全縣玉米產業(yè)的發(fā)展,加之在短期內難有重大品種和單項技術突破的情況下,可行途徑就是在“138”技術體系的基礎上堅持以“良、早、密、肥”技術為核心,再整合、再提煉、再集成,集成推廣“耐密中晚熟品種+地膜覆蓋+小苗移栽+間套種植”標準化的技術模式。
1 規(guī)范留行
為了促進大、小春作物協(xié)調生長,規(guī)范留行是解決作物共生矛盾、通風透光、降低田間濕度、減少病蟲害發(fā)生發(fā)展、提高單位面積總產等的一項重要措施。應嚴格按照167cm(個別高塝田、高產田可以采取133cm或150cm)對半開統(tǒng)一拉繩放線,規(guī)范留行。
2 選擇高產良種
選擇耐密、中晚熟、發(fā)芽和出苗期耐旱耐低溫、穗期耐高溫、抗病性好、適合機播機收的新品種,如荃玉8號、成單30、川單418、登海605、川單189、樂單508和中單808等。
3 增溫早育
增溫早育是奪取玉米高產、防震減災的一項重要措施。通過蓋膜增溫早育既可解決前期低溫影響玉米出苗的問題,又避開了夏旱、伏旱等自然災害對玉米后期生長的影響。
3.1 育苗時間
海拔600m以下地區(qū)在3月上旬育苗,600~800m地區(qū)在3月中旬育苗,800m以上地區(qū)在3月下旬育苗,最遲不能超過4月5日。
3.2 育苗方法
大面積生產應大力推廣應用省工、省力和效果較好的方格育苗。在技術上抓好4個關鍵:一是選好培肥苗床,育苗前半月就近選擇背風向陽、土質疏松肥沃的菜園土進行松土、除草,每667㎡施優(yōu)質清糞水2500~3000kg、過磷酸鈣25kg、鋅肥1~1.5kg,翻欠培肥備用;二是建立標準苗床。育苗時按167cm開廂整辦標準苗床(廂長500cm,溝寬40cm,廂面寬127尺),將廂面土壤整細整平后,每個標準苗床施入純糞水100kg,再用秧板輕壓抹平廂面;三是化格播種。廂面收汗后,用小刀劃割成3.3~5cm見方大小的方格,在每個方格上平播1粒精選玉米種子,深度以與方格平面齊平為宜,再薄蓋細土,蓋嚴種子;四是起拱蓋膜。選擇200cm長竹塊起拱(所插竹塊間間距為40~50cm,拱高33cm),蓋膜時用細土將四周壓實壓嚴,以利保溫、保濕、早出苗。
有條件的地方要積極示范玉米拌種劑。玉米拌種劑具有出苗快、出苗整齊、壯根、壯苗、壯稈、壯籽、防止蚜蟲等功能,增產效果顯著,應積極示范。播種前每千克種子用高巧10ml對水30~50g,均勻拌和,攤涼陰干即可播種。
3.3 苗床管理
出苗后,晴天上午9~10點揭膜兩頭,傍晚蓋膜,防治高溫燒苗;移栽前2~3d,揭膜煉苗,提高玉米移栽成活率;早晨揭膜后觀察玉米苗尖是否有露水珠,有露水珠則表明玉米苗生長正常,否則表示苗床缺水分或是發(fā)生病害,應根據情況及時補充水分,或用50%多菌靈對水進行葉面噴施以防治病害。
4 配方施肥
玉米的整個生長期較長、需肥量大,不同生育期對肥料需求量和成分有所不同,根據玉米生育進程采取配方施肥是實現玉米高產穩(wěn)產的重要舉措。
4.1 重施底肥
一般每667m2施優(yōu)質農家肥1500~2000kg、三元復合肥100~125kg,或碳銨100~125kg+過磷酸鈣50kg、硫酸鉀10~20kg、鋅肥1~2kg。
施肥方法:育苗后及早松行炕土,在預留行中間開施肥溝(溝寬27~30cm、深20~23cm),將農家肥施于溝的下層,將化學肥料均勻撒在農家肥上,再覆土。地膜玉米底肥施后應做成低度瓦背型廂面,做到廂面土塊細碎、平整,下雨后及時搶濕蓋膜。
4.2 早施追肥
玉米生長到6~7片葉,每667m2用碳銨15~20cm,用化肥深施器追施提苗。
4.3 猛攻穗肥
大喇叭口期,每667m2用尿素20~25kg或碳銨40~50kg,用化肥深施器追施穗肥,促大穗、增粒重。
5 增密移栽
規(guī)范移栽,提高移栽質量和有效增加種植密度是提高玉米單產的一項重要技術措施。壩區(qū)玉米每667m23200~3500株(株距23~27cm),山區(qū)玉米每畝4000~4500株(株距17~20cm);山區(qū)高產田塊每667m26000~7000株
提高移栽質量,采取單株、雙行、分級、錯窩、定向移栽,實現平衡生長。提倡栽小苗、不栽大苗、老苗,做到1葉1心開始移栽、2葉1心前移栽結束,窄行保持在33~40cm范圍內,及時查苗補缺,確保苗全苗齊。
6 綠色防控
使用頻振殺蟲燈和生物農藥等綠色防控技術防治玉米病蟲害,減少農藥殘留,推行綠色防控,實現無公害生產。
7 應用新機具
7.1 推廣定位打窩器
移栽時全面推廣應用定位打窩器,實現規(guī)范精準移栽,確保種植密度。將制作好的定位移栽打窩器根據窩距確定橫擔(8號鐵絲)長度,在蓋好的膜的兩邊順膜打孔,當打好第一個移栽孔時,前方鐵絲就定下了下一個移栽點,以此類推,就能確保移栽密度。
7.2 使用化肥深器
使用化肥深器施用提苗肥和攻苞肥能提高肥料利用率,實現節(jié)本增效。每噴霧器水(15~20kg)溶解尿素1.0kg或碳銨2.0kg,根據施肥量確定用水量。
7.3 推廣微型機具
大力推廣微耕機,在有條件的壩區(qū)推廣使用機播機收新機具,這樣既能解決勞動力缺乏的現實矛盾,又便于發(fā)展適度規(guī)模經營。
8 間套種植
在山區(qū)大力推廣“芋—玉—菜”間套模式,在壩區(qū)大力推廣“玉—豆”“玉—菇”“玉—薯”間套模式,達到糧經作物增產增效,最終實現“千斤糧萬元錢”“噸糧五千元錢”的糧經復合種植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