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筆者選擇能夠代表漢中地區(qū)淺山丘陵、盆地平川、城區(qū)周邊地帶的造林試驗的調查材料,從生長動態(tài)變化和10年生林木胸徑、樹高總生長量差異顯著性兩方面對苗齡1年、林齡9年的中山柏和滇柏前十年的生長情況進行了對比研究,結論要點:前6年的總體長勢,中山柏弱于滇柏;后4年,中山柏趕超滇柏。逆轉期出現在第六年。到第十年年底,樹高生長差異不顯著、胸徑差異顯著,這說明兩樹種存在實質性差異。
【關鍵詞】漢中地區(qū);中山柏;滇柏;生長對比
中山柏、滇柏同為裸子植物(GYMNOSPERMAN)柏科(CUPRESSACEAE)柏木亞科(CUPRESSOIDEAE)柏木屬(Cupressus L·)樹種。中山柏(C.lusitanica cv.Zhong shan)為我國的引入樹種,它是原產于北美洲墨西哥與危地馬拉山地的墨西哥柏木,是我國經栽植試驗而優(yōu)選出的優(yōu)良栽培類型。滇柏(Cupressus ducloxiana Hickel)是陜西省漢中市的引入樹種,它原產于我國云南、四川。這兩種樹種皆有高生長、速生期持續(xù)時間長的特點,而滇柏又獨具柏科樹種萌芽更新之特性。
通過多年的栽植試驗,科研人員已對“漢中地區(qū)中山柏的發(fā)展前景”與“滇柏育苗造林技術”進行了科學論證和總結,證實處于秦巴山區(qū)的漢中市十縣一區(qū)均為兩個引入樹種的適生區(qū)。近些年來,隨著中山柏和滇柏的綠化造林面積逐年擴大,群眾因喜愛而自愿種植的積極性也不斷提高,處于海拔千米以下的淺山丘陵、盆地平川、城區(qū)(各縣城及漢中市)及周邊發(fā)展勢頭尤為迅猛。為此,我們在已獲得的科研調查資料中選擇了能夠代表這類區(qū)域的造林試驗點資料,用歷年觀測收集的數據對中山柏和滇柏前10年生長動態(tài)和評定10年生林木長勢的主要指標項(胸徑、樹高)的總生長量進行了對比研究,旨在為該區(qū)域廣大種植戶更科學合理地從綠化、用材等不同用途造林進行樹種選擇提供依據和參考。
1 試驗林地的自然概況
造林試驗地的地理位置為北緯33°07′、東經107°03′,處于漢中市北郊距城區(qū)約5km的丘陵地帶,海拔在546m左右,為退耕地造林;土壤類型為黃棕壤,土層較為深厚,pH值為6~7;年均溫度為14.3℃,降水量為889.7mm,無霜期254d。
2 造林種苗來源與擇研方法
2.1 造林種苗來源
造林種苗均由漢中市林科所提供。中山柏苗為2002年夏季采用全光噴霧扦插技術培育的1年的扦插容器苗。滇柏苗為2003年春季從云南與四川調購種子露天培育的1年生實生容器苗。
2.2 擇研方法
2.2.1 研究指標項
地徑、胸徑、樹高。
2.2.2 研究內容與對比方法
(1)生長動態(tài)對比:對各指標項的歷年總生長量和連年生長量既分別進行同年度橫向比較,又隨林木生長,以年度為序對其進行相對消減與增長的比較。
(2)10年生林木胸徑、樹高差異顯著性檢驗對比:以p<0.01和p<0.05兩檔標準,選擇F分布律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并對比。
3 結果分析
對2004年春季營造的苗齡1年、林齡9年的中山柏、滇柏人工林林木生長進行如下具體對比分析:
3.1 生長動態(tài)對比分析
3.1.1 總生長量對比
(1)地徑d0:生長到2008年年底,頭6年滇柏的增長大于中山柏,但差異不大;2009年到2012年,中山柏的增長卻大于滇柏,差異較明顯。
(2)胸徑d1.3:生長到2007年年底,頭5年滇柏的增長大于中山柏,差異較明顯;2008年到2012年,中山柏卻大于滇柏,差異亦較明顯。
(3)樹高h:生長到2007年年底,頭5年滇柏的增長大于中山柏;2008年到2012年,中山柏卻大于滇柏。
3.1.2 連年生長量對比
胸徑、樹高是評定林木生長的重要指標。苗齡、林齡、立地條件等因素完全相同的2個同科同屬樹種,符合同分布且互相獨立之條件,適用于F分布律對其差異顯著性進行檢驗。表2是對10年生中山柏和滇柏的原始調查數據,是按徑階(1cm為1個徑階,采取上限排外法)匯總而成的統計表。表3是以表2為依據,遵循F分布律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之要求而匯總的檢驗表。
3.2 10年生林木胸徑、樹高總生長量對比分析
1)平均胸徑:中山柏為10.21cm,11徑階分布株數最多,10、9徑階次之;滇柏為8.88cm,7徑階分布株數最多,8徑階次之。(2)平均樹高:中山柏為8.17m;滇柏為7.14m。
綜合結果分析得出:中山柏、滇柏前10年生長期間,頭6年長勢中山柏弱于滇柏,后4年長勢中山柏全面趕超滇柏,逆轉期出現在第六年。到第十年年底,盡管樹高生長差異不顯著,但影響立木材積的胸徑差異顯著,也就是說,兩樹種已發(fā)生了實質性變化,兩者之間存在根本性差異。
4 討論與建議
4.1 討論
前期中山柏生長弱于滇柏,主要原因是中山柏為扦插苗造林,根系不如滇柏實生苗發(fā)達而引發(fā)成活過程慢長,使生長發(fā)育滯后所致。后期趕超,主要是根系已發(fā)育完善,樹冠大于滇柏,光合作用生成的營養(yǎng)物質多于滇柏而促使之。
4.2 建議
(1)人工林即將進入撫育間伐管理階段,可結合間伐開展樹干解析或區(qū)分段求積調查工作,對其材積及相關指標項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2)林業(yè)工作者及廣大種植戶用中山柏、滇柏植樹造林,牢記把造林用途和適地適樹原則相結合,科學合理地進行樹種選擇,力爭達到預期目標。
參考文獻
[1]佘生斌,李小華.中山柏在漢中地區(qū)生長情況及發(fā)展前景[].陜西林業(yè)科技,2004(2).
[2]石潔,燕寶文,文雙全,黃志剛.秦巴山區(qū)滇柏育苗造林技術[].大科學,2011(10).
作者簡介:
燕寶文,男性,1963年3月出生于陜西洋縣,1986年畢業(yè)于陜西省農林學校林業(yè)專業(yè),直接分配到漢中市林研所從事林業(yè)科研工作至今,曾獲陜西省林業(yè)廳科技進步獎二等獎?,F任林業(yè)助理工程師。郵箱2518107327@qq.com
文雙全,男性,1965年出生于陜西寧強,1988年畢業(yè)于西北農業(yè)大學植保系?,F年48歲,現任林業(yè)高級工程師。
黃志剛,男性,1978年1月出生于陜西城固。98年畢業(yè)于漢中農校,直接分配到漢中市林研所從事科研工作至今?,F為林業(yè)助理工程師。
石潔,女性,1975年出生于陜西扶風,95年畢業(yè)于西北林學院園林系,現任林業(yè)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