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在江漢平原推廣“秋馬鈴薯—冬馬鈴薯—大豆”高效模式種植,本文從茬口安排、效益分析及高效栽培方面做了比較詳細的介紹,以為農(nóng)民提高產(chǎn)量、節(jié)約種植成本和大面積推廣種植提供技術(shù)指導。
【關(guān)鍵詞】江漢平原;“薯—薯—大豆”種植模式;高效;應用;馬鈴薯;大豆
江漢平原位于長江中游、湖北省的中南部,其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具有良好的農(nóng)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發(fā)展優(yōu)勢。隨著社會轉(zhuǎn)型,農(nóng)民種田觀念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科學種田引導農(nóng)戶從傳統(tǒng)單一種植模式向多元高效種植模式轉(zhuǎn)變、從傳統(tǒng)糧棉油種植向經(jīng)濟效益型種植轉(zhuǎn)變。隨著馬鈴薯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逐年增強,通過近幾年試驗示范,“秋馬鈴薯—冬馬鈴薯—大豆”種植模式在潛江市取得了較好的經(jīng)濟收益,一年三收,效益可觀,累計種植面積達171hm2,為農(nóng)民提高產(chǎn)量和節(jié)約種植成本提供了理論指導和依據(jù)。
1 種植模式
選擇地勢高爽、土層深厚、疏松肥沃、富含有機質(zhì)、澇能排水、旱能灌溉、中性或微酸性的輕砂性土壤,于8月下旬施足底肥,翻耕整田、碎細耙平、深溝高壟,在8月底晴天下午4點后播種,12月上中旬收獲;秋馬鈴薯收獲后,施足底肥,與秋薯同樣標準耕整大田,于12月下旬播種冬馬鈴薯,5月上中旬收獲;冬種馬鈴薯收獲后,立即耕整大田,精耕細作、整平耙碎,于5月中旬播種大豆,8月中旬收獲。
2 高效栽培技術(shù)
2.1 秋馬鈴薯的稻草覆蓋栽培技術(shù)
2.1.1 茬口安排
8月中旬收獲大豆后,于8月下旬施足底肥,翻耕整田、碎細耙平,形成深溝高壟,于28~30日播種。
2.1.2 品種選擇
選用生育期短、膨大快、休眠期短、抗病性強的早熟脫毒品種東農(nóng)303。種薯大小以30g左右為宜,提倡整薯播種。
2.1.3 適時育芽
用10mg/kg九二〇液浸種10min后,提起晾干。用50%多菌靈300倍液在干凈稻草上均勻噴霧,做成3cm厚育芽床,然后在上面擺上種薯,擺一層種薯蓋一層草,如此兩層,最上面同樣蓋3cm草,育芽期間要保持芽床濕潤透氣。5~7d后扒開稻草檢查,撿出芽長1cm以上的種薯,攤放在室內(nèi)散射光下煉芽待播。
2.1.4 合理施肥
毎667㎡施45%含量的復合肥75kg和硫酸鉀20kg,另用辛硫磷拌毒土撒施,以防地下害蟲。
2.1.5 適時播種
于8月底晴天下午4點后播種。播種時要重施底肥、增施磷鉀肥,用清糞水淋窩,實行淺窩薄蓋。播種后要保持行壟的濕潤度,以利于出苗。
2.1.6 科學壟作
齊苗后要及時中耕除草,壟寬80cm,雙行錯窩種植,667㎡播6000穴。
2.1.7 降溫保濕
適度蓋草8cm,稻草可起到遮光保濕的作用。
2.1.8 預防減災
開好三溝,預防病蟲害,適時化調(diào)。于11月中下旬及時收獲。
2.2 冬馬鈴薯的高效栽培技術(shù)
2.2.1 茬口安排
秋馬鈴薯收獲后,施底肥,與秋馬鈴薯同樣標準耕整大田,于12月下旬播種,5月上中旬即可收獲。
2.2.2 品種選擇
與秋馬鈴薯品種一樣,選擇東農(nóng)303,提倡整薯帶芽播種。
2.2.3 合理施肥
施足底肥,將土壤進行藥劑處理,耕整同上。
2.2.4 適時播種
適宜播期為12月下旬,應選擇晴朗天氣播種,播種深度為10cm、密度5000~5500穴。播后覆膜前噴施除草劑,毎667㎡用都爾100ml,對水50kg均勻噴霧,進行封閉。
2.2.5 覆膜保溫
噴施除草劑后,用地膜覆蓋壟面以保溫保濕,用土將膜邊壓實,以防風吹開。
2.2.6 田間管理
氣溫穩(wěn)定在10℃以上、幼苗頂膜時,破膜引苗;苗期封行出現(xiàn)旺長時,毎667㎡用50%多效唑50g,對水40kg噴施2次,控旺促進薯塊膨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病蟲害。
2.2.7 適時收獲
5月上中旬可收獲。
2.3 大豆的高效栽培技術(shù)
2.3.1 茬口安排
冬種馬鈴薯收獲后,立即耕整大田,精耕細作,整平耙碎,于5月中旬播種。
2.3.2 品種選擇
選用適合江漢平原的早熟品種——鄂豆4號、鄂豆8號、荊豆3號等。
2.3.3 施足底肥
要想大豆獲得好的產(chǎn)量,應毎667㎡施45%含氯復合肥30~40kg,連同防治地下害蟲的藥物拌和均勻,一次性深施作為底肥。
2.3.4 合理密植
肥力高的土壤,毎667㎡定苗1.5萬株左右;肥力低的土壤,毎667㎡定苗2萬株左右。
2.3.5 適宜播期
冬馬鈴薯收獲后,應盡量早播大豆,適宜播期為5月中旬。
2.3.6 葉面噴肥
中后期主要施葉面肥,毎667㎡用多氨液肥花前、花期、鼓粒期噴3遍。開花前期,根據(jù)苗情長勢每667㎡用0.05%~0.1%濃度的鉬酸銨溶液50kg+磷酸二氫鉀150g+尿素100g噴霧,每隔7d用1次,連續(xù)使用2次,以促結(jié)莢增粒重。
2.3.7 抗逆減災
高標準開好三溝,適時防治病蟲草害。大豆苗期極易發(fā)生立枯病、根腐病和白絹病。用種前選用50%多菌靈WP500g或50%福美雙WP400g,對水2kg攪拌溶解,然后均勻拌種100kg,晾干后即可播種。大豆盛花期再用托布津防治1遍,可有效控制霜霉病和炭疽病的發(fā)生。
2.3.8 適時收獲
選擇8月中旬的晴天收獲。
3 效益分析
4 討論
“秋馬鈴薯—冬馬鈴薯—大豆”種植模式在潛江市兩年的示范種植中都取得了較好的經(jīng)濟效益,利用土地連作既可以節(jié)約勞動力成本,又能提高土地利用率與產(chǎn)出率,是農(nóng)民增收的不錯選擇。其不足之處就是連作馬鈴薯易導致地下病蟲害累積,從而使馬鈴薯的產(chǎn)量降低,因此,播種前必須做好土壤的病蟲防治工作。由于馬鈴薯不耐儲存,為保證其價格優(yōu)勢,還要建立和擴大銷售渠道,實行訂單銷售,實現(xiàn)讓農(nóng)業(yè)增效、增收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