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統(tǒng)計,每年超過1100萬美國人的個人信息被盜用,在我國,類似的案例也時有發(fā)生。盜用者利用他人的名字、身份證號碼、信用卡號碼等個人信息,辦理新的信用卡隨意消費、詐騙犯罪等。美國個人理財網(wǎng)站“賬單”首席執(zhí)行官安德魯·休塞最新指出,采取以下措施可有效防止身份被盜。
每兩個月改一次密碼?!吧矸莞`賊”并非總是陌生人。大約有13%的個人信息盜用是因為家庭成員、朋友或熟人不小心泄露或偷用。為安全起見,最好將含有個人身份信息的重要文件鎖起來。電腦、手機及銀行卡密碼最好設為字母、數(shù)字和符號組成的密碼,并且每隔2-3個月更換一次密碼。身份盜竊的另一途徑是盜竊郵件。涉及信用卡及個人敏感信息的郵件最好不要存在公共郵箱。
每周查一次銀行賬戶。銀行及信用卡公司會定期給用戶寄送消費記錄單。因此,最好仔細核對詳細的賬單信息,尤其要留意一些陌生的賬號。此外,至少每周檢查一次銀行及信用卡賬戶,密切關注大宗消費、異常消費以及在某一個商家重復多次消費等反常消費的通知。
開通賬戶變更短信提示。銀行都會有這類服務,開通后,只要你的銀行賬戶金額有變動,銀行便會隨時發(fā)送短信通知你。若發(fā)現(xiàn)異常,可以立即通知銀行,必要時可暫時凍結賬戶。
不在社交網(wǎng)站透露個人信息。除了自己的姓名、生日、身份證號碼外,家人的姓名、生日,自己的昵稱,寵物名等都可能成為不法分子“順藤摸瓜”找到你個人信息的線索,因此,不要隨意在網(wǎng)上透露這些信息。
粉碎含有個人信息的文件。收據(jù)、刷卡憑證、銀行對賬單、快遞單據(jù)等含個人信息的文件千萬不要隨意丟進垃圾桶,務必用碎紙機徹底粉碎,或用剪刀將其剪成碎紙屑。此外,申請信用卡、網(wǎng)絡賬號等的郵件也應徹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