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撰寫《三體中的物理學》一書,上一篇專欄文章提到它,這次還要提到它。
黑暗森林來自劉慈欣《三體》中的一個重要社會學設定,在三體中叫宇宙社會學。而審美的眼呢?自然和審美有關,更和生命以及生活有關,我從日本著名小說家川端康成的臨終的眼化出審美的眼。
這兩件事,看上去是如此不同,我怎么能強行將它們拉到一處?
先看黑暗森林?!度w》三部曲中的第二部的主角羅輯遇到葉文潔,后者建議他研究宇宙社會學,因為她知道三體人就要來了,必須研究宇宙社會學以應對。羅輯在得到葉文潔的指點后,終于悟出,宇宙中充滿了文明,我們人類所以一直沒有看到它們,是因為所有文明都隱匿起來了。一個文明隱藏自己怕別的文明發(fā)現(xiàn),是因為宇宙是一個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像幽靈般潛行于林間,輕輕撥開擋路的樹枝,……他必須小心,因為林中到處都有與他一樣潛行的獵人。如果他發(fā)現(xiàn)了別的生命,不管是不是獵人,不管是天使還是魔鬼,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開槍消滅之?在這片森林中,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將很快被消滅。這就是宇宙文明的圖景,這就是對費米悖論的解釋。”
羅輯推導出黑暗森林結論的?出發(fā)點是兩條宇宙社會學公理:第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第二,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的物質總量保持不變。
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嗎?這就帶出我要談的第二件事情,審美的眼。川端康成有一篇隨筆,叫《臨終的眼》,是寫一些日本作家和藝術家的。
川端先寫畫家竹久夢二,竹久是一位很頹廢的畫家,“他的頹廢促使他的身心早衰,樣子令人目不忍睹。頹廢似乎是通向神的相反方向,其實是捷徑?!?/p>
就是這樣一位頹廢的藝術家,作品不僅得到少女的歡迎,也感染了青少年甚至上了年紀的男人,可見其作品的情調之力是如何之大。川端寫道:“就是這位竹久偕同女學生到高原去摘花草,快樂地盡情游玩。還為少女繪制畫冊。這不愧是他的風格。我看到這位秉性難移的、顯得年輕的老人,這位幸福而又不幸的畫家,很是高興,內心又像是充滿悲傷——不論竹久的畫有多少真正的價值,我也不禁為他的藝術風韻所打動。竹久的畫對社會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同時也極大地消耗了畫家自己的精力?!?/p>
頹廢而又年輕,也許是日本藝術家以及文學家的特質吧?
然后川端又提到小說家芥川龍之介。芥川在很年輕時就自殺了,而川端則在73歲時自殺,距他獲諾貝爾文學獎4年。兩人自殺時的年紀相差很大,自殺的原因也許很接近。在《臨終的眼》中川端說自己年輕時并不了解芥川自殺的原因,很看不上芥川,“芥川無論作為作家還是作為一般文人,我都不那么尊敬他?!钡鹊酱ǘ嘶畹浇咏娲ǖ哪昙o時,才體會到芥川感受,這就是“臨終的眼”。因為只有當一個人以為自己活到“晚年”的時候,世界的美才被他的眼睛事無巨細地收攏。
芥川說:“我什么時候能夠毅然自殺呢?這是個疑問。唯有大自然比持這種看法的我更美。也許你會笑我,既然熱愛自然的美而又想要自殺,這樣自相矛盾。然而,所謂自然的美,是在我‘臨終的眼’里映現(xiàn)出來的?!?/p>
而川端說:“在修行僧的‘冰一般透明的’世界里,燃燒線香的聲音,聽起來好像房子著了火落下灰燼的聲響,聽起來也如同電擊雷鳴。這恐怕是真實的。一切藝術的奧秘就在這只‘臨終的眼’吧。”
因為在臨終之前看到了世界的大美,他們才義無反顧地自殺。
如果我將臨終的眼代以審美的眼,就可以和黑暗森林原則拉到一起了。
也就是說,羅輯據(jù)以推論出黑暗森林的葉文潔宇宙社會學公理并不成立,尤其是第一公理“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因為這條公理應用到個體就不能成立。
生命是個人的第一需要嗎?多數(shù)情況下看起來確實如此,中國人有條獨立于蒼茫宇宙的信條:好死不如賴活著。但這個信條并不是放之宇宙而皆準的宇宙真理。不用說宇宙,就是在地球上,生存是第一需要也不是真理。比如,我們前面提到的芥川和川端康成,在他們,生存最多只是實現(xiàn)審美的過程。他們不僅覺得賴活不如好死,他們認為美是世間很值得尊重的東西,而最美的東西往往是瞬間的,如櫻花,因此他們會為美去死,有時覺得死本身也是一種美。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