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賓德拉納特 ·泰戈爾(1861-1941)是在中國享有盛譽的印度詩人、作家和社會活動家。
泰戈爾是亞洲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913年)。在中國新文化運動時期,泰戈爾及其許多著作都被大量介紹到了中國,曾經影響了我國的幾代讀者。泰戈爾對中國人民始終懷著友好的感情。
1924年3月21日,應中國梁啟超、蔡元培之邀,泰戈爾率領國際大學教授、梵文學者沈莫漢,國際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現(xiàn)代孟加拉畫派大畫家南達拉波斯等一行六人組成的訪華團,乘船離開加爾各答,開始他的中國之行。
4月14日,徐志摩陪同泰戈爾一行前往杭州。秀麗的湖光山色使泰戈爾流連忘返,他情不自禁地贊嘆:“美麗的西湖,美麗的杭州,要不是時間關系,我真想在湖邊買個小屋住上幾天……”
次日,泰戈爾在杭州靈隱寺演講。西泠印社的藝術家向泰戈爾贈送了一枚刻有“泰戈爾”三個字的印章。
泰戈爾這次訪華,從上海到杭州,又經南京、濟南到北京。全程由曾留學英國劍橋大學、深諳英語的徐志摩陪同并擔任翻譯。從4月12日抵達上海的第一天至5月29日告別,在中國為期58天的訪問中,他發(fā)表了大量演說。后來,他把這些演說辭收進《在中國的談話》一書。泰戈爾在中國所到之處,無不受到熱情的歡迎與接待。
徐悲鴻在印度時所繪的泰戈爾像,它是一幅珍貴的名畫。
This portrait of Tagore was created by Xu Beihong during his 1939 lecture tour in India. It is a precious artwork in China.
對北京的訪問是泰戈爾訪華的高潮。他在北京20余日至少發(fā)表了6次演說。5月7日是泰戈爾的64歲壽辰,中國學術界人士聚集在北京協(xié)和禮堂為他慶祝,由胡適主持。胡適以大會主席的身份贈給泰戈爾中國名畫和名貴瓷器后用英語說:印度總統(tǒng)普拉蒂巴·帕蒂爾在上海為泰戈爾銅像揭幕。
The President of India Pratibha Patil unveils a bronze statue of Tagore in Shang-hai on May 30, 2010.
泰氏是詩哲,并且是革命的詩哲,中國文化受印度影響很大。今天能夠在這里歡迎代表印度文化的偉大人物,并且恰逢他的生日替他做壽,實在是
榮耀、湊巧極了。接著,梁啟超致賀辭。他在祝福泰戈爾生日之后,對中國歷史和中印關系作了簡短的述評。然后他說: “今天,我們敬愛的天竺(古代對印度的稱呼)詩人在他所愛的震旦(從前印度對中國的稱呼),過他64歲的生日。我用極誠懇、極喜悅的心情,將兩個國名聯(lián)結起來,贈給他一個新名叫‘竺震旦 ’!”
“謝謝! ”泰戈爾緊握著梁啟超的手,莊重地接受了這個名字。
后來,西泠印社的金石藝術家,又以不同的字體精心刻制了兩方“竺震旦”印章贈給泰戈爾,他為此激動不已。
泰戈爾在生日的晚上,興致勃勃地由梅蘭芳陪同,觀看了新月社為他演出的話劇《齊德拉》。這個話劇的劇本是泰戈爾創(chuàng)作的,在演出中林徽因飾演公主,徐志摩扮演愛神。當全劇快要結束時,泰戈爾含笑向梅蘭芳提出:“希望在離京前能看到你的演出。 ”梅蘭芳點頭答應。沒隔幾天,便在開明戲院為泰戈爾專演了一場京劇《洛神》。
那天,泰戈爾特地披了一件紅色長袍,執(zhí)一柄白絹紈扇,早早就坐在劇場前排,看完演出,泰戈爾熱情洋溢地贊揚梅蘭芳的精湛表演,然后話題一轉,開誠布公地對劇中“川上之會”這幕戲中的布景設計提出自己的意見,認為這個美麗的神話劇應該從各方面體現(xiàn)詩人的想象力,而現(xiàn)在的布景則顯得平淡無味。他建議:布景色彩更強烈一些,用人間不常見的奇峰怪石、瑤草琪花來烘托舞臺氣氛。
泰戈爾的一席話,說得梅蘭芳連連點頭,他從心底里感謝泰翁的指點。為表達自己的謝意,梅蘭芳將收藏的自己和譚鑫培等老一輩舞臺藝術家灌錄的一套京劇唱片奉贈給泰翁。泰戈爾接受梅蘭芳的唱片后,只見他站起身,攤開兩手,說道:“感謝梅先生送我禮物,我只好用一首詩來答謝。 ”隨后脫口吟出:
親愛的,你用我不懂的語言的面紗
..遮蓋著你的容顏
正像那遙望如同一脈
縹緲的云霞
被煙嵐籠罩著的峰巒
他的朗誦聲剛停,梅蘭芳和眾人一齊鼓起掌來。
這時,泰戈爾又要來筆墨,用毛筆將詩題在他帶的那柄紈扇上。原詩是孟加拉文,他怕梅蘭芳看不懂,又親自譯成英文,一并題上扇面,親手贈給了梅蘭芳。
三十多年后,在泰戈爾誕生一百周年之際,梅蘭芳深情憶念起在北京的那次難忘而有意義的相會。梅蘭芳平日喜歡收藏扇子,這把泰戈爾題贈的絹面紈扇,他極為珍愛。為紀念泰戈爾百年誕辰,梅蘭芳特地請吳曉玲和石真兩位教授將扇上泰翁題詩由孟加拉文、英文譯成中文。
1961年,梅蘭芳還寫了一首題為《追憶詩人泰戈爾》的詩,登載在同年5月13日的《光明日報》上。詩中深情地回憶了他與泰戈爾談藝交往、泰翁題詩贈扇的往事。“觀賞我薄藝,贈詩吐瓊玖”、“紫毫書紈扇,筆勢蛟蛇走”等詩句傾抒了他對泰戈爾的崇敬和懷念之情,而“交流文化勤,義最團結取”、“中印金蘭誼,綿延千載久”又表達了梅蘭芳對中印文化交流、兩國人民友誼天長地久的美好心愿。
1937年,泰戈爾在印度圣蒂尼克坦創(chuàng)辦中國學院,開現(xiàn)代印度研究中國之先河,同時表明了他對促進中印兩國文化交流的殷切愿望與務實態(tài)度。中國學院從中國購得許多中文書籍。一些中國學者應邀在該學院講學。作家許地山、畫家徐悲鴻、教育家陶行知等曾赴該院講學。
1939年冬天,泰戈爾邀請徐悲鴻到印度國際大學中國學院講學,于是徐悲鴻從新加坡到了印度。在印度,徐悲鴻度過了一段美好時光。現(xiàn)在我們經常能看到的一幅珍貴的泰戈爾畫像就是這一時期由徐悲鴻在印度畫的。
1954年,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時,飽含深情地說:“我們永遠不能忘記泰戈爾對中國的熱愛,我們也不能忘記泰戈爾對中國艱苦的民族獨立斗爭所給予的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