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字面意思可以解釋為有關社會公眾的福祉和利益。而當下的中國人未必覺得公益與自己有關—我們或者是“人民”或者是“群眾”或者是“領導”或者是“干部”,我們唯獨不是“社會公眾”。但是,畢竟有越來越多的人在談論“公益”,也有越老越多的人在做公益。這就令公益對于許多人而言帶有一種切近的陌生感,仿佛是存在于我們現實世界卻又不全然實在的一處夢境。
公益造夢。曾經,看到災后重建的那些群山環(huán)繞的樓宇,我感到困惑。我猜測那些昨天還在山林間放牧或者漁獵的人們,今天住進電梯公寓會不會感到不習慣,我也暗自用毫無經濟概念的頭腦想象著這些嶄新建筑的成本,不知道北京小白領需要工作多少年才可以擁有一處相似的居所??戳恕吨袊敻弧?1月刊關于災后重建的報道,我豁然開朗。
新的家園是災民最自然的渴望,送你一座城,讓你夢想成真,并且,我把這座城造成我所了解的最好的模樣。公益是善意的關注,這座城不是為了對比這方水土當年的艱苦,如果可以,它是為了抹去曾經的哀傷,慰藉苦難的靈魂,正如編輯所言,“將那些連根拔起的生命重新安放于寬厚大地之中”。
公益造夢卻未必都能美夢成真。
于建嶸教授下鄉(xiāng)是去尋夢,不料夢未開始便遭遇睡眠障礙。個中原委,也許不是一個報道可以講清楚的,能夠達成共識的是,偏居貴州一隅的布依苗族村落需要更多的機會和財富。如果不必借助公益造夢,便能夠讓這個村落的人們得到他們的渴望,那么于教授大可以放心去別處造夢。
教授來到村莊,鼓勵大家打掃公共衛(wèi)生,村民們第一次在心里有了“我們的衛(wèi)生”這樣一個概念,主動進行不需要報酬的勞動,我不知道那一刻,揮灑汗水的村民是否如夢初醒,體驗到別樣的激情和快樂。
公益,一個宏大而理性的字眼,在我們這個迷戀直覺體悟的族群中間逐漸生發(fā)、成長。一群留有天真的人滿懷熱情投入其中,如同孩童一樣為夢想而努力。幸運的是,這個時代歡迎造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