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溫克”,意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他們人口少而分散,現(xiàn)有人口30505人,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訥河縣和內蒙古鄂溫克旗及根河敖魯古雅鄉(xiāng)。 敖魯古雅的鄂溫克人是中國最后的游獵民族。在吃住行方面,鄂溫克族形成了不同的風格。林區(qū)以獸肉為主,特色飲食是馴鹿奶茶。牧區(qū)則以羊肉和奶制品為主。比較古老的住所是“撮羅子”—一種帳篷,而馴鹿曾經是他們的唯一交通工具,被譽為“森林之舟”。
鄂溫克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洲語族的北語支—滿-通古斯語。平時交際以自己的語言為主,沒有文字,用“符號木刻記事”,牧區(qū)一般用蒙文,農區(qū)和林區(qū)通用漢文。他們信仰薩滿教。居住在根河市敖魯古雅鄉(xiāng)的鄂溫克人是我國鄂溫克族的一支,一直是個微型族群,三百多年前從加爾湖附近勒拿河一帶的俄羅克屯遷到額爾古納河流域?,F(xiàn)有人口總數(shù)為243人,另有馴鹿800頭?!鞍紧敼叛拧笔嵌鯗乜苏Z,意為“楊樹林茂盛的地方”。敖魯古雅的鄂溫克是中國最后一個游獵部落,是中國唯一飼養(yǎng)馴鹿的民族。因歷史上他們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在俄羅斯人影響下生活的,因此在服飾、語言、民俗中有很多俄化痕跡。
敖魯古雅鄂溫克的女酋長瑪利亞·索,1921年生,被稱為中國最后的女酋長。她是這個狩獵部落的女酋長,也是這個民族的“活化石”。
敖魯古雅鄂溫克族鄉(xiāng)自1965年成立后,經過40多年不平凡的歲月,游獵—定居—發(fā)展是敖魯古雅鄂溫克獵民發(fā)展的三部曲,敖魯古雅鄂溫克獵民在自強不息中,40多年走過了其他民族幾千年的歷史過程。2003年8月,國家投入1200萬元在根河市為敖魯古雅鄂溫克獵民建起移民新村和免費居所,將這個狩獵部落以生態(tài)移居的方式從山里遷出。
2009年一本關于鄂溫克部落的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讓我第一次認識了這個鄂溫克民族。他們在純凈的大山里,與溫順的馴鹿為伴的生活讓我無比向往,也為小說最后的情節(jié)而暗傷,部落大部分人離開大山去到政府為他們建設的定居點生活—曾經逐水草而走的馴鹿被圈養(yǎng),曾經充滿神秘的薩滿不再有人繼承,他們的神器存入了博物館,曾經在夜晚的西楞柱里回旋的那些風聲因為人丁散去而不再響起。
這些也許只是一個城市人對于異域風情的一種小布爾喬亞似的執(zhí)著,但是小說最后的跋中提到,作者在2005年去到根河采風時,定居點的房子已經很多都被空置了。雖然年輕一輩人向往山外便利的生活,可是老一輩的獵民還是帶著馴鹿回到了山林,因為圈養(yǎng)的馴鹿接二連三地病倒,而他們更喜歡住在夜晚時能看見星星的希楞柱里。
時間過去這么久,當我再次看見關于最后的游獵民族的影像時,我馬上想起的是這本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我執(zhí)拗地相信小說中說故事的老人就是現(xiàn)在這位最后的酋長。我慶幸這么多年過去,老酋長仍然健在,同時也悲傷,她被稱作是這個民族的“活化石”,是不是預示著,老酋長百年以后,這個民族所有傳統(tǒng)的一切將成為真的化石,成為博物館里沒有了生機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