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這個多彩的世界里,聲音無處不在??墒?,我們習慣于從視覺角度作文,甚至對周圍充耳不聞,失去了聽的姿態(tài),淡漠了聽的意識,喪失了聽的趣味。其實,寫文章時,我們也可以閉上眼睛,靜聽聲音。從聲音的角度構思作文,就如同架構起了一座視聽溝通的橋梁,使自己的文章新穎而獨具魅力。
一、在生活里聆聽
自然界是一個有聲的世界。蜂鳴蝶吟,鶯歌燕語,虎嘯猿啼,風唱雨泣,無限美妙由此而生。課間歡聲嬉鬧,上課時齊翻書頁,課堂上瑯瑯書聲等,獨特的聲音自在其間。我們可以體味“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的悲壯,玩味“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的淡雅,回味“一種春聲渾難忘,最是長安課歸時”的歡愉。如果逐步培養(yǎng)起這種敏感和觸動,我們就能從生活里的尋常之聲中聽出不尋常之處。
二、在樂曲聲里諦聽
千百年來,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李賀的《李憑箜篌引》等“摹寫聲音至文”,用文字記錄了各種器樂之聲,使我們“如聞仙樂”。賞讀之后,我們也可以一試身手。例如:
有多少人駐足側身傾聽?他在風雨中艱難行走,嘆息,可是,有多少人愿意聽他抱怨?這凄涼,比“秋風掃落葉”還要凄涼,韻味比“曲終人不見,江上數(shù)峰青”還要無窮。黛玉葬花,淚濕粉面,淚灑春衫,可終究寶玉會懂。而華彥軍,只能將這一生的凄苦告訴這把二胡,將滿腔的凄涼化為一曲《二泉映月》。悠揚的二胡聲,從濕潤的江南傳來。不,這不是聲音,是苦難的生命在吶喊。
文段中,《二泉映月》中“滿腔的凄涼”的曲調觸發(fā)作者馳騁于古詩文閱讀的聯(lián)想和“苦難的生命在吶喊”的深切感受中,這種心靈的喚醒,是視覺無法替代的。
三、在無聲中靜聽
有時候,靜默無聲也是一種“聲音”。白居易“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形容的是一種幽怨和深深思念的感情達到極致時,沒有任何語言或音樂可以形象地將之描述出來,唯有留下一段空白讓人細細品味。在文章中,有時,縱有萬語千言,不若適當留白。例如:
當命運的交響樂奏起的時候,我們都是傾聽者,傾聽生命初始的雄壯,進行中的奔放,落幕時的靜謐。
然而,又有多少人在我們盡情享受鞭炮四處炸裂、鑼鼓喧天的熱烈轟動時,只是默默看著煙花的綻放。此時無聲勝有聲吧,我們只是沉浸于喧囂熱鬧,而他們卻用心感受到最真誠的愉悅。
文段中以無聲襯有聲,以靜默的心感受最真誠的愉悅,使讀者感同身受。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豐富聲音的世界里。聲音,不管有無虛實,不論遠近高低,不管古今中外,都有其聲色韻味。只要我們在平時細心聆聽各種聲音并仔細揣摩其特點,進而以聲傳神,借助聲音抒寫人生的精彩感悟和深刻思考,我們就會寫出與眾不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