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口服腸溶阿司匹林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方法 選擇2012年1 月-2013 年10月間醫(yī)院收治的45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這些患者入院前均長期小劑量(100mg/d)服用阿司匹林,將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結(jié)論 小劑量口服阿司匹林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性較小。
中圖分類號:R573.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5-0515(2013)10-058-01
引言
阿司匹林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解熱鎮(zhèn)痛藥,自1898 年上市以來,已廣泛應(yīng)用于醫(yī)學領(lǐng)域,具有解熱、鎮(zhèn)痛、抗炎、抗血小板聚集、抗風濕等作用,尤其在心腦血管疾病預(yù)防方面,該藥物臨床療效顯著,藥效發(fā)揮迅速,價格低廉,而且劑量易于控制,不易出現(xiàn)過敏反應(yīng)。最常見的副作用是消化道出血。本文收集2012年1月-2013 年10月間長期口服小劑量阿司匹林的上消化道患者45 例,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長期口服小劑量阿司匹林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5例,男38例,女7例;年齡42-75歲,平均62.3 歲;高血壓病15例,冠心病18 例,腦梗塞11 例。
1.2 臨床特點
患者臨床表現(xiàn):上腹部不適、上腹部疼痛,惡心,伴黑便者20 例,伴嘔血、黑便者25例。
1.3 輔助檢查
大便常規(guī):所有患者大便隱血(+)者45 例,消化內(nèi)鏡檢查:均發(fā)現(xiàn)胃黏膜病變2例,胃潰瘍12 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10例,胃癌例12,賁門粘膜撕裂4例,小腸潰瘍3例,胃石癥4例
1.4 方法
患者均立即停服阿司匹林,并按照上消化道出血對癥治療,囑患者治療過程中暫進飲食,給予抑酸,保護粘膜,止血等治療,創(chuàng)造條件完善胃鏡檢查。
2 結(jié)果
初次接診該類病人時,認為消化道出血與服用阿司匹林有關(guān),后經(jīng)過胃鏡證實,只有4.4%的病例與服用阿司匹林有關(guān) ,換句話說,小劑量服用阿司匹林引起消化道出血的風險較小。
3 討論
阿司匹林為非甾體類抗炎藥,小劑量口服具有抗凝血作用。
口服后易吸收,分布于全身血管,作用范圍廣,臨床療效非常顯著,但不良反應(yīng)也逐漸增多,較常見的癥狀有惡心、嘔吐、上腹部不適或疼痛等,長期使用易致胃黏膜損傷,引起胃潰瘍及胃出血。
本研究顯示,口服小劑量阿司匹林后上消化道出血與原發(fā)病無關(guān),對于長期口服小劑量阿司匹林的患者,建議餐后服用,并及時加用粘膜保護劑。根據(jù)患者的個體情況,采用不同劑量阿司匹林口服,不僅可起到預(yù)防疾病的作用,而且也防止了上消化道出血的概率。
口服小劑量阿司匹林臨床主要有抗凝血作用,其機理通過抑制環(huán)氧化酶的活性,阻止了血小板合成血栓素,即起到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2]。血液凝固主要與血栓素、前列腺素有關(guān),血栓素主要在血小板合成釋放,具有收縮血管的作用,促進血小板聚集;而前列腺素在血管內(nèi)皮細胞合成,具有舒張血管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但前列腺素又可抑制胃酸分泌及胃泌素的釋放,改善胃黏膜血供。但是血栓素、前列腺素分泌失調(diào)后,可直接導致血液凝固機制改變,出現(xiàn)部分器官、組織出血。由于長期服用小劑量阿司匹林,或個體差異使用劑量掌握不合理,阿司匹林用量過大,這樣使血栓合成減少,也影響了前列腺索的合成,導致血凝機制障礙,大大削弱了對胃黏膜的保護作用[3],增加了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能。
綜上所述,小劑量服用阿司匹林誘發(fā)消化道出血的機率較小,但應(yīng)注意服用方法。
參考文獻:
[1] 何志旭, 廖清奎, 徐學聚. 阿司匹林誘導內(nèi)皮細胞鐵蛋白表達與抗氧化損傷作用的研究[J]. 中華醫(yī)學雜志,2001,81(9):532-535.
[2] 趙青莉, 顧青, 岳曉玉, 等. 上消化道出血者血栓索A2 和前列腺素的變化[J]. 臨床薈萃,2005,11(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