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69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5-0515(2013)10-047-01
1病歷資料
胡某,女,29歲,無業(yè),2012年5月5日初診。近1年反復出現(xiàn)下腹痛、白帶多,色黃,常有低熱乏力,每于勞累、性生活后諸癥加重。在外院及診所予頭孢類治療效果不明顯。婦科檢查:宮頸有膿苔,為灰黃色,質稀,宮頸充血、肥大,Ⅱ度糜爛,舉痛,子宮正常大小,雙附件增厚觸痛。采陰道分泌物檢測滴蟲(++)。予頭孢曲松鈉注射液1.0g靜滴,每日2次,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0.8g 靜滴,每日1次,連用7日,癥狀無明顯改善。再行婦科檢查,予宮頸管內刮取標本,細胞培養(yǎng)衣原體(+)。改用靜滴阿奇霉素0.5g,每日1次,7日后癥狀消失。停藥后2周,再次細胞培養(yǎng)衣原體(-),行激光治療宮頸糜爛。3個月后復查,宮頸光滑,無黃色分泌物,無腹痛,附件增厚減輕,無明顯觸痛。宮頸管內刮取標本,細胞培養(yǎng)衣原體(-)。
2討論
2.1誤診原因分析 據(jù)文獻報道沙眼衣原體在女性生殖道的感染可以導致前庭大腺炎、粘液膿性宮頸炎、子宮內膜炎、急性輸卵管炎、盆腔炎及尿路綜合癥等泌尿生殖道感染的癥狀。沙眼衣原體的患病人群以青壯年為主。感染后,潛伏期為數(shù)天到數(shù)月,一般是1~3周。感染沙眼衣原體后婦女最常見的是引起化膿性宮頸炎,出現(xiàn)膿性白帶增多,可伴有外陰瘙癢。如果引起尿道炎時,約一半病人出現(xiàn)尿急、尿頻和排尿困難,如果巴氏腺被感染,還能引起巴氏腺炎。一般而言,女性患者多數(shù)癥狀很輕,或者沒有自覺癥狀,因此常被忽略,容易造成本病的傳播。婦科檢查可見宮頸充血、肥大,有粘液膿性分泌物。由于沙眼衣原體感染常與淋病合并存在,且癥狀相似,因此臨床上要與淋病相鑒別。常規(guī)取宮頸分泌物或尿道分泌物涂片,經(jīng)革蘭氏染色,如果未見到細胞內(外)革蘭氏陰性雙球菌,淋病雙球菌培養(yǎng)也為陰性,就可以排除淋病感染。
目前實驗室檢查衣原體的方法有:衣原體細胞培養(yǎng)法、衣原體細胞學檢查法以及衣原體酶免疫檢查法。其中以衣原體細胞培養(yǎng)法最敏感、最可靠。檢查取材時需將宮頸口分泌物拭凈,然后將拭子或細胞刷伸入宮頸管內1~15厘米,放置1~2分鐘并轉動,作宮頸管內細胞取材。此誤診病例,后經(jīng)此法確診。
衣原體感染的治療首選阿奇霉素。阿奇霉素0.5g靜滴,每日1次,連用7日,治療期間必須配偶同時治療,對配偶無癥狀者,可以用阿奇霉素常規(guī)劑量服藥3—5天。治療期間禁止性生活,防止交叉感染。內褲每天消毒1次,連續(xù)消毒7天,因衣原體不耐高溫,以開水煮10-15min即可。另外近年來新開發(fā)的對各領域的感染癥廣泛使用的新藥喹諾酮類,在治療衣原體方面臨床效果較好,其中常用的藥物有氧氟沙星,環(huán)丙沙星,洛美沙星,利福平治療效果也較好.
2.2誤診預防 1.加強對沙眼衣原體感染的認識。應依據(jù)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xiàn)及實驗室檢查做綜合分析,以確定診斷。2.除了一般常規(guī)檢查以外,還應進行沙眼衣原體的檢查。3.運用正確的標本采集方法極為重要,衣原體感染子宮頸處柱狀上皮細胞,為確保采集到足夠的標本量,將棉拭沿子宮頸管表面反復滾動。其程序為用一支棉拭涂去過多分泌物,用另一棉拭伸入宮頸內膜,滾動10~30s,取出棉拭時避免與陰道表面接觸。
由于沙眼衣原體是女性泌尿殖道炎癥的主要病原體之一,故在對盆腔急性或慢性炎癥患者的治療中,應當包括采用對沙眼衣原體敏感的藥物。這對減輕炎癥過程,減少并發(fā)癥及改善生育功能皆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