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沛縣,友人領著去看“好人廣場”,開始我是心有不樂的,私下想少不了是些形式主義,概念化的東西。天氣又熱,三十八九度的高溫。
及至到了那里,卻讓我驚訝起來。這里地處城市中心,應該是開發(fā)商眼中的黃金寶地,卻被規(guī)劃成了展覽好人好事的廣場。宣傳好人好事吧,我們在其他地方見過不少,無非是些臨時性的版面、照片、標語,至多打個霓虹燈廣告,應付一下,裝裝面子。這里卻是真做,真金白銀地做。
這幾年沛縣有十二個人登上了“國家級好人榜”,他們都是平民,做的事也都很平凡,有“八旬兒媳照顧百歲婆婆”的張公蘭,有侍候母親又侍候岳父母的劉慶超,有邊打工邊上學同時侍候癲癇病父親的中學生謝長玉,有數(shù)十年精心守護烈士墓的85歲老人張悍華……這些好人好事的內(nèi)容并不十分新鮮,但正是從這些瑣碎重復的日常生活里升騰起了人性最本質(zhì)的光輝。這些事,一般人都會說好,沛縣超出“一般人”的地方就在于他們在贊揚過后又作了整體的長遠的許多思考,把“好人好事”提升到文化,提升到精神,提升到“安邦治國”的層面上來對待。
整個廣場成為以好人為主題的藝術殿堂:那位年邁的女婿正背著癱瘓的岳母從異地趕回家鄉(xiāng),身后跟隨著欣然快樂的妻子,那個女學生舉著的木梳恰好停頓在患病奶奶的頭頂,人物的手臂之力,似乎要飛揚起來的發(fā)絲,眼角和兩頰上的線條,動作間相互過渡與聯(lián)系等等,被刻畫得入木三分。顯然這里不是寂寞之地,因為這些青銅上的許多地方被人撫摸得熠熠生光。這使人想起北京王府井大街的平民雕塑,想起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巴金、郭沫若等大師的雕塑。這種對待平凡好人的態(tài)度,在沛縣還有另外一層意義。
把這片土地推遠了向后望,穿過蒼茫的云煙,站立在歷史天幕下的是漢高祖劉邦?!按箫L起兮云飛揚”這千古豪唱似乎還在回蕩不絕,漢源之地,帝王之鄉(xiāng),是沛縣的大背景。就在“好人廣場”向西幾百米,路北,就是劉邦的“歌風臺”紀念館。臺階之上,宮闕以內(nèi),迎風立著的正是劉季塑像。同樣是青銅的材質(zhì),他昂首長天,舉杯在手,龍袍飄飛,雙目遠望。站在這尊像下,聯(lián)想我入駐的漢源賓館正門墻上的浮雕,恍如置身在兩千多年前迎接帝王歸鄉(xiāng)的人群中。那幅作品生動記錄了昔日的場景,除主人公之外,還有皇后、嬪妃,重臣顯貴,龍攆鳳帔,特別難得的是刻畫了家鄉(xiāng)人迎接帝王時的各種表現(xiàn),那種畏懼又自豪,快樂而謹慎的神態(tài)躍然畫上。熱鬧非凡與秩序井然,雍容傲慢與平和從容相交織。包括人體、服飾、禮儀、工具之狀無不盡致表現(xiàn)。這樣再望劉邦的塑像,他那半張的嘴唇仿佛正發(fā)出大風般的吟唱。
我從這高臺上遙望“好人廣場”,好人與江山,人民與英雄,改良與革命等漢語詞組在腦海里升騰盤旋,人類社會變革的歷史畫卷在眼前一幕幕展開。讓我欣慰的是,在當今的沛縣,好人與英雄享受著同一種精神盛宴!
責任編輯: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