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進入江蘇沛縣境內,撲面而來的是好人文化的大氣象。無論是行駛在通衢大道,還是徜徉于鄉(xiāng)村小路,夸好人、學好人、做好人,已成為一種風尚。
沛縣城內有一處別開生面的好人廣場,紅花綠草間,站立著一尊尊以真人真事為原貌的雕像,吸引著人們的眼球。在這里,你會看到一個個平凡而又光彩照人的好人——或助人為樂,或創(chuàng)業(yè)濟困,或見義勇為,或孝老愛親。
——“娘是娘,婆婆也是娘”。說這話的張公蘭已是一位80多歲的老人,她幾十年如一日,精心侍奉105歲的婆母。69年前,張公蘭嫁到唐家,4年后,小叔子染病身亡,撇下三個孩子。張公蘭二話不說,挑起了撫養(yǎng)三個幼兒的責任。天有不測風云,36年前,丈夫患胃癌過世。從此,養(yǎng)活一家九口人的重擔落在了張公蘭的肩上。人有旦夕禍福,丈夫走了僅僅4年,婆婆因救曾孫被貨車碾壓,造成高位截癱,張公蘭以驚人的毅力承載著這個支離破碎的家。婆婆幼年喪母,老年喪子,高齡又成了臥床不起的殘疾人,接踵而至的不幸,使她性格變得冷漠孤僻,甚至不近人情,常常發(fā)脾氣,說難聽的話。張公蘭不計較,無怨言。有苦肚里咽,有淚心中流,總是周到細致地侍候婆母,輕言慢語地開導婆母,為老人點燃起生命的希望。108歲的老人常掛在嘴邊的話:“我這個兒媳是萬人挑一,千里難尋的好人,比親閨女還要親啊?!?/p>
——三間平房,四張木板床,一處用磚塊墊起的門板上摞起的衣被,一臺14英寸的電視機,這就是沛縣黨校教師劉慶超的家。每天清晨,劉慶超一邊為年近70的老人擦著屎尿,一邊用一臺半自動洗衣機洗著尿片。另一位年過八旬的老大娘躺在沙發(fā)上,患有腦血栓后遺癥……生活雖然過得清貧,但他卻很快樂。
2004年,劉慶超突然得知,遠在東北吉林的岳父腦萎縮病情加重,而岳母早就患有高血壓、心臟病,便心急火燎地乘上火車趕了過去。進了岳父家時,劉慶超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躺在床上的岳父見到女婿來了,想動不能動,嘴里發(fā)出啊啊的聲音。岳母蓬頭垢面,整個房間彌漫著屎尿味。劉慶超噙著眼淚做出一個決定,把岳父母接到自己家。兩天兩夜的車程,奔波9000余里,一路的艱難不言而喻。回到故鄉(xiāng)后,劉慶超和妻子之艱辛難以名狀。每天下班后,劉慶超將做好的飯菜,再打成細汁,給岳父岳母一口一口地喂。被眾人贊譽為天下難找的好女婿。2013年3月的一天,岳母去世前留下遺言:吉林的房產全部歸女婿劉慶超。操辦完岳母的后事,劉慶超考慮到妻姐和內弟家的實際困難,他違背岳母的遺愿,將岳父母家的房產分割給了他們。
好人廣場上,一座座雕塑,無不彰顯著中華傳統(tǒng)美德。而這里的好人文化,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結晶。
參加筆會那陣子,正值罕見的高溫天氣,每天氣溫都在40℃上下,好人之魂卻像汩汩不息的清泉在我心底流淌。
責任編輯: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