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一通百通的學說都是偽學問。對于非專業(yè)文史研究人士,國學如果僅僅作為一種時尚內容,那也許是極好的消遣。時尚元素有一個特點是你不能較真兒,比如誰都知道今年的流行色沒有防癌功效,百達翡麗手表也殺不了蟑螂。如果國學成為人們酒余飯后的時尚談吐,那代表一種品位,一種個性,就好像現(xiàn)在不少人喜歡穿的長馬褂一樣。
但去年,南懷瑾先生去世,從媒體各種溢美之詞看,大家仿佛把這種“打通儒道釋、貫穿文理工”的國學當成可治百病的秘籍妙方,這可就有點兒不妙。
當時尚被包裝進去世俗功效的時候,總是比較可怕和丑陋的,比如吃五石散、打雞血和養(yǎng)茶菌等。這就走入了邪道。
在古代,自然科學知識處在原始摸索階段,先哲們只能用邏輯的思辨,或大膽的假設去解釋自然規(guī)律,去指導生產(chǎn)。但是,現(xiàn)代科學知識如此發(fā)達,信息體系已高度成熟,甚至互聯(lián)網(wǎng)已經(jīng)無遠弗屆,不學習新的知識,還試圖用過時的國學指導科學,用幻想的方法論揣測現(xiàn)象,這已違背知識體系自身時刻更新的本質。比如古代人得了性病,會用簡單觀察的方式去研究精液的顏色,這很正常。但到今天,南懷瑾在《小言黃帝內經(jīng)與生命科學》中還以臆想的方式對于人類精蟲膚色加以總結以及對于大哲學家、大英雄們與眾不同的精蟲顏色表示好奇和推崇,就多少顯得很不合時宜。
一直以來,我們的學習喜歡“方便法門”,習慣用一種學術指導所有的科學。在這種背景下,我們的教育對于需要循序漸進的現(xiàn)代科學譜系明顯重視不足,而對于一通百通的文科知識則過于自大。這直接導致目前社會上各種偽科學的霸道。
國內企業(yè)家更多是和人打交道,他們篤信,老祖宗在搞權術方面相比當代人要高出不少,于是一頭埋進各種權謀術中。其實,現(xiàn)代管理工具和理念早已超越玩弄權術的階段,如果一個當代的企業(yè)家不運用當代管理體系和工具,而依然琢磨著古代權術來忽悠員工或客戶的話,注定只有死路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