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提摩太(1845—1919年)是英國著名傳教士,他1870年來到中國,對中國社會發(fā)表過很多看法,其中有一條至今讀來還感慨頗多。
在1887年,李提摩太曾向李鴻章建議進行教育改革,為此,清朝每年要在教育上投入100萬兩白銀。對于李提摩太的這個建議,李鴻章的答復是,中國政府承擔不了這么大一筆開銷。
李提摩太說:“那是‘種子錢’,必將帶來百倍的收益?!?/p>
李鴻章問:“什么時候能見成效?”
李提摩太回答:“需要二十年才能看到實施現(xiàn)代教育所帶來的好處?!?/p>
李鴻章說:“我們等不了那么長的時間?!?/p>
我之所以覺得這段對話極其重要,因為雷同的場面在歷史上不斷重演。
在1898年,近代改革家王照對康有為說:“我看只有盡力多立學堂,漸漸擴充,風氣一天一天改變,才能實行一切新政。”
康有為說:“列強瓜分就在眼前,你這條道如何來得及?”
在1905年,嚴復與孫中山在倫敦會面,嚴復說,中國的根本問題在于教育,改革非當務之急。孫中山的回復卻是:“俟河之清,人壽幾何?君為思想家,鄙人乃實行家也?!边@三次對話實在意味深長?;蛟S,近代中國的諸多悲劇就蘊藏于此。
在中國近代史上,李鴻章是洋務派的代表,康有為是維新派的倡導者,孫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領袖,他們的思想觀念和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也各不相同,但是,他們改造中國社會的那份急切卻是一樣的。從好的方面講,這表現(xiàn)了幾代政治人物對國家強大的熱切期盼,“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他們都希望祖國盡快富強。可從另一個方面看,是不是也可看出他們的“不耐煩”和內(nèi)心焦躁?
他們不愿意耐心經(jīng)營、慢慢等待,總想爭取時間,反而浪費了機會。中國人也因此變得一波比一波焦躁,一茬比一茬激烈。一百多年前,就有先賢一再建議下大力氣辦好教育,可是,直到今天,中國的教育還是備受詬病,這怎能不讓人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