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二十歲就做了公安局長
曹操做官很早,剛成年就被地方官舉薦為“孝廉”,做了“洛陽北部尉”。在洛陽干了三年,任期一滿,升官挪窩,調到河南省清豐縣當縣長(頓丘令)。剛當上縣長,他的仕途就遇到了危機——他的一個堂妹嫁給了一個國舅,而這個國舅犯了罪,要株連九族,一查,曹操是該國舅的老婆的堂哥,也在株連之列,于是朝廷就免了他的縣長,讓他回老家涼快去了。曹操老家在安徽,回到安徽后,他在城郊蓋了一所房子,在里面勤奮讀書,“宅”了好幾年。
26歲那年,曹操東山再起,被朝廷從老家召喚出來,做了“議郎”。公元184年黃巾起義,曹操被封為高級軍官“騎都尉”,跟隨中央部隊去打黃巾軍,很快立了功,升做“濟南相”,相當于現(xiàn)在濟南市的市長。再后來董卓作亂,曹操拿出家產招兵買馬,參加聯(lián)軍討伐董卓,又攻滅袁術、袁紹等軍閥,挾天子以令諸侯,官做得越來越大:38歲成為省長(兗州牧),42歲做了事實上的丞相(大將軍兼司隸校尉兼錄尚書事),54歲做了真正的丞相。雖然直到去世,他都在丞相的位置上沒動彈,但真正的權勢卻遠遠超過了皇帝。
很明顯,曹操戴的第一頂烏紗帽是“洛陽北部尉”,這個官職負責河南孟津一帶的社會治安,兼管地方防衛(wèi)和征兵工作,相當于現(xiàn)在的縣公安局局長兼武裝部部長。那一年,他才20歲。
不用考試就能當公務員
20歲就當官,現(xiàn)在很少見;不用考試就能當公務員,現(xiàn)在更少見——雖然說現(xiàn)在基層公務員選拔有太多舞弊環(huán)節(jié),但至少在程序上還是少不了一兩場考試的,對不對?曹操20歲就做了官,而且沒有經過任何考試,放到今天,這絕對是個大新聞。
在漢朝卻算不上新聞。漢朝的公務員選拔程序分兩大類:一類叫“策試”,跟今天的公務員考試接近;一類叫“察舉”,用不著考試,直接由地方官向上級政府推薦,再由上級政府安排去做官。
理論上說,地方官愿意推薦的人有兩種,一種是道德品質特別好的人,一種是工作才能特別突出的人。一經推薦上去,前一種人會獲得“孝廉”的稱號,后一種人會獲得“秀才”的稱號。為了避東漢第一代皇帝劉秀的諱,在曹操那個時代,“秀才”通常叫做“茂才”。有了孝廉或者茂才的稱號,也就等于具備了做公務員的資格,等著國家分配工作就是了。
曹操做公務員,走的是察舉路子,換句話說,他沒參加公務員考試,是被安徽老家的官員作為孝廉推薦做官的。不光曹操,曹操的父親曹嵩也沒參加公務員考試,也是被安徽老家的官員作為孝廉推薦做官的。朝廷給曹嵩分配的第一份工作是“滎陽令”,相當于現(xiàn)在河南省滎陽市的市長,那時候曹嵩剛滿22歲,跟兒子一樣,都屬于年輕干部。包括后來跟曹魏三足鼎立的東吳首領孫權,年輕時也曾經被地方官舉薦為孝廉。再扯遠點兒,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爺爺陶侃,也是先被薦為孝廉然后才進入公務員系統(tǒng)的。
在曹操那個時代,孝廉的數量要比茂才多得多。因為道德品質這東西不容易衡量,是好是壞地方官說了算,很容易造假,而工作才能卻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冒充的,你地方官把某人夸成一朵花,說他如何如何能力超群,皇帝試著給他個官做,發(fā)現(xiàn)不行,舉薦人指定要受處分。為了保險起見,地方官更熱衷于推薦孝廉,而不太熱衷于推薦茂才。不過也有愛才如命的地方官愿意冒險,譬如說劉備任豫州牧時,就曾經大力舉薦一個叫袁渙的人做了茂才,后來這個袁渙被分配到呂布手下做官,很受呂布敬重。
五花八門的考試內容
那位說了:假如一個人具備做公務員的素質和能力,地方官卻沒有發(fā)現(xiàn)他或者不愿意推薦他,那他豈不永遠也做不了公務員嗎?
也不是,他可以參加策試。策試是公開的,很多人可以報名參加,而且還分地方策試和中央策試,就像現(xiàn)在公務員考試分全國公務員考試和地方公務員考試一樣。策試的考題又分好幾種:有“賢良”策試,主要考處理公務的才能;有“明經”策試,主要考對先秦典籍的掌握程度;有“文學”策試,考文字表達能力;有“直言”策試,考對國家政策和社會問題的熟悉程度和應對之道;還有“有道”策試,考天文星象周易占卜之類的學問。這些不同類型的策試并不是都要參加,你只要參加一門并且通過考試,就能做公務員。當然,如果能通過一門以上更好,做官會更有把握。
我們熟悉的一些歷史名人都是通過策試走上仕途的,例如那位發(fā)明地動儀的大科學家張衡曾經通過“文學”策試,讓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大哲學家董仲舒曾經通過“賢良”策試,《三國演義》上有位“遼東王”公孫度,曾經通過“有道”策試。
其實不光漢朝用考試的方法選拔公務員,早在秦朝就已經這么干了,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當年在秦朝之所以能做上亭長,也是先“試”而后“吏”。秦朝規(guī)矩,選拔高級公務員是“選賢”任命,選拔基層公務員則一般需要通過考試,亭長是基層公務員,十里一亭,十亭一鄉(xiāng),那時候的一個亭,也就相當于現(xiàn)在一個行政村,所謂亭長就是村官,劉邦參加的考試在等級上類似今天的大學生村官選拔。當然,我這么打比方是離譜了些,打住。
推薦率和錄取率都不高
在曹操那個時代,一個普通人做公務員的難度是不亞于現(xiàn)代人的。譬如說察舉,它有指標限制,一個60萬人以上的郡國每年只能推薦3名孝廉,不到60萬人但超過40萬人的郡國每年只能推薦兩名孝廉,不到40萬人但超過20萬人的郡國每年只能推薦1名孝廉,低于20萬人但超過10萬人的郡國每兩年才能推薦1名孝廉,而低于10萬人的郡國每3年才能推薦1名孝廉。
漢朝末年的人口比現(xiàn)在少得多,60萬以上的郡國沒幾個,像曹操的籍貫所在地沛國,總共才25萬人,地方官那年推薦了一個曹操,就再也不能推薦其他人了。25萬比1,多么嚇人的比例,一個平頭百姓要想做孝廉,比登天都難。
再說策試,地方官舉辦的“賢良”策試錄取率一般是150:1,過關者再參加中央的“賢良”策試,錄取率一般是100:1。也就是說,假如你成績中等,連過兩關最后勝出的概率只有一萬五千分之一。
曹操父子都走了后門
既然通過率如此之低,曹操父子是怎樣順利當上公務員的呢?很簡單,憑關系。
您知道,曹操的爺爺是個太監(jiān),名叫曹騰,他侍候過四個皇帝,其中有個漢桓帝還是他擁立的。漢桓帝很敬重他,讓他做“大長秋”。大長秋不是大長今,是東漢宮廷里的一個職位,負責掌管宮中大小事務,外戚謁見皇帝,大臣遞送奏章,都得通過大長秋。論級別,皇帝是老大,三公是老二,大長秋就是老三。論實際職權,大長秋還在三公之上。所以曹操的爺爺曹騰的權力,很像后來唐朝的高力士、明朝的魏忠賢、滿清的李蓮英。俗話說得好,朝里有人好做官,曹騰手握大權,曹騰的養(yǎng)子曹嵩去從政自然一帆風順水到渠成。曹嵩做過司隸校尉、大司農、大鴻臚,最后又做了太尉,相當于國防部長。爸爸是國防部長,曹操去從政當然也是水到渠成。
我有一個最有力的證據可以證明曹操父子都走了后門,那就是他們的年齡。曹操23歲當縣長時說過:“年紀尚少,顧視同列中,年有五十,未名為老?!币馑际亲约鹤龉俜浅T纾习嘀蟀l(fā)現(xiàn)跟自己同一品級的官員很多都已經五十多歲了,就那還算是“年輕干部”呢。其實東漢后期屢有嚴令,孝廉不能低于40歲,而曹操被推薦為孝廉時僅20歲,曹嵩被推薦為孝廉時僅22歲,假如不是虛報了年齡,就是地方官為了巴結曹騰而幫他們瞞天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