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語文學科是落實素質教育的工具和媒介之一。素質教育是按照社會和人的發(fā)展的需要,遵循教育教學規(guī)律,面向全體學生,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核心的教育。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如何落實素質教育,本人以自己對素質教育理論學習心得及結合多年語文教學實踐活動,談一談對語文教學如何落實素質教育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 語文教學 素質教育 方法
所謂的素質教育就是對被教育者實行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基礎上的個性化教育。實施素質教育,必須依靠廣大教師的艱苦努力,創(chuàng)造一種適合每個學生發(fā)展的教育氛圍。在我國的基礎教育領域中“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存在著不同的價值觀,“應試教育”只重視少數(shù)升學有望的學生,而忽視大多數(shù)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以單純的少數(shù)標準來衡量和評價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重少不重多,重知識不重能力。學生被壓迫學,強制學,故此產(chǎn)生高分低能、片面發(fā)展的不良現(xiàn)象。而素質教育提出以思維為核心,以知識為基礎,以訓練為方式,以能力為重點,以運用為體現(xiàn)來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重綜合素質的全面培養(yǎng)和發(fā)展。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把素質教育滲透于其中,是完成素質教育的核心。
一、根據(jù)傳授語文內容,利用課堂優(yōu)勢,滲透素質教育,培養(yǎng)能力
在語文課文內容中,涉及古今中外、情文并茂、文質優(yōu)美的典范文章,不勝枚舉。每篇文章都可以結合文采抓好素質教育培養(yǎng)能力,盡可能擴大學生知識面,讓學生把知識學牢、學活。比如我們在教學《憫農(nóng)》二首、《蠶婦》這類古詩:就針對嚴重的階級對立特點,引導學生認識地主階級的本質,認清在封建政權的強壓下,人民吃不飽,穿不暖,建立對人民的階級感情,充分利用這一極其強烈的激情引導學生認識比較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從而使學生樹立熱愛社會主義制度的思想觀念,提高學生的分辨是非、識別真善美的能力,這樣既使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又提高了思想素質,更好地實現(xiàn)了語文學科文道統(tǒng)一的特點。
二、從學生操作運用能力培養(yǎng)入手,抓素質教育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注重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掌握,更重要的是把學生所學的知識,轉化為運用操作能力。比如我們教學學生寫好字時,首先給學生講解寫字的基本要求,學生在理解后,就要注重于實踐,這實踐就是學生的操作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如教學寫信時,學生掌握寫信格式的基礎上,可開展給“親人寫一封信”活動,把你的學習情況告訴他,這一實踐操作從寫信、寫信封、郵寄,整個過程由學生獨立完成,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又對學生所學知識有更進一步的鞏固作用。
三、結合語文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必須完成的一項重要的任務,語文教學與思想品德密不可分,這是由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的。語文課是一門知識性和思想性高度融洽的學科,教材中的字、詞、句、篇及精美的畫圖,除了達到語文教學的知識目標外,都還具有健康向上的內涵,這對培養(yǎng)學生團結友愛,崇尚科學,崇尚真、善、美的執(zhí)著追求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語文教學中滲透著思想教育,才能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受到潛移默化地影響,從而達到教書育人的終極目的。
四、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培養(yǎng)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就是要克服語文課程孤立、封閉、凝固、僵化等種種弊端,在大語文教育觀的指導下,實行課程內容、課程實施等的根本變革,構建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體系。除課堂教學外,以課外閱讀、課外練筆為主要內容的語文課外活動,各門學科的教學和學校的以語言為工具的各種教育活動、日常生活、看電視聽廣播等,都可以發(fā)展學生的語言。在課程實施上,既要不斷改進課堂教學,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學走進自然,走向社會,探索形式多樣的、與自然社會現(xiàn)實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教學形式。因此,語文教學既要抓好課堂教學這個主體,又要利用自身的特點和優(yōu)勢,創(chuàng)設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幫助學生挖掘潛力,提高其學習語文課的積極性,使其通過學習、活動和交往,促進個性言語品質和個性思維品質的養(yǎng)成,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總之,在語文教學要多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積極參與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敢于探索、敢于實踐的良好個性,把語文綜合素質的自我培養(yǎng)變?yōu)樽杂X性。教師要教給學生一定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一定的自學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抓住教與學、主體與客體的重要關系,作好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yǎng),做到“教”與“學”示范,“教”為“學”服務,教而得法,水到渠成,學生的素質自然而然得到提高。
(責任編輯 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