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喜歡聽背景和作者介紹多于聽課文分析。似乎課文分析再精彩,也提不起學生的興趣似的。反而是故事性更強的背景和作者介紹,學生興趣濃厚。每個人的孩提時代,似乎都有過纏著父母講故事的經歷。聽故事,仿佛是每個人都有的天性。既然如此,不如把教材中的課文,變成一篇篇的故事,也許學生的興趣會更大些。然而,許多教材上的文章,故事性不強,反而是與課文相關的一些事件,很適合講故事。反正高中語文教學的目的,更多的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所以,我索性在課堂教學上,有時候拋開課文,給學生講起了故事。
比如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在簡要分析課文之后,我更多的是給學生講述了作者的成長故事,給他們介紹《雪國》《千只鶴》,還有山口百惠主演的《伊豆的舞女》。課后,許多學生問我借了《伊豆的舞女》的影片看。一看學生來了興趣,我開始肆意拓展。課文最后關于“本能寺”的字眼,給學生講了有關織田信長的“本能寺之變”,然后索性又講了從“桶狹間之戰(zhàn)”開始,到德川家康統(tǒng)一的整個日本戰(zhàn)國故事,包括豐臣秀吉的成長、“甲斐之虎”武田信玄、“越后之龍”上杉謙信、“天下第一游俠”前田慶次、“天下第一劍客”上泉信剛、決定日本歸屬的“關原之戰(zhàn)”……聽得學生目瞪口呆。之后,我發(fā)現(xiàn)好多學生買了介紹日本戰(zhàn)國和日本歷史的書,甚至還發(fā)現(xiàn)了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的《豐臣家的人們》。雖然這些書籍和川端康成的作品已經不沾邊了,不過引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我還是很有成就感的。
之后,在《空城計》這篇課文中,我給學生全面介紹了《三國演義》,包括“桃園結義”“三英戰(zhàn)呂布”“三顧茅廬”“赤壁之戰(zhàn)”“三國武將排名”等,還給他們講了演義和正史的區(qū)別,比如斬華雄的是孫堅,周瑜并非小肚雞腸,諸葛亮的政略強于謀略等。課后,我的《三國演義》,被學生借去了整整一個學期,到最后歸還的時候,完全被他們翻爛了……還有不少學生,拿著陳壽的《三國志》,來問我文言知識。
那個學期的課堂,基本上只要和課文內容甚至和課文中字詞沾邊的故事,我都給學生講了。有些能沾邊,但是不熟悉的故事,我也查找資料,盡量給學生多講。徐志摩的八卦愛情,隋唐好漢的排名,貼門神的由來,胡同命名的根據(jù),趙匡胤離奇死亡的“燭光斧影”,正德皇帝的“游龍戲鳳”,明代的文官制度,清王朝的四大奇案和文字獄……我講得過癮,學生聽得也過癮,課后學生自己找書,看得更過癮。令我沒想到的事,本來以為講了太多不著邊際故事而忽略了教學的語文學科,在期末考試中,成績卻出奇的好。這一結果,讓我在語文教學中,更有信心了。
通過一個學期的嘗試,我發(fā)現(xiàn)這種教學,也有著許多不足。其一,課堂時間耗時過長,導致有些課文,只能趕進度,草草收場。其二,故事與課文教材脫節(jié)厲害,增長見識,開闊眼界有用,但是品讀語言,體會內涵效果并不好。其三,古文的故事好講,現(xiàn)代文的故事難找,往往現(xiàn)代文講解不夠深入細致。其四,學生聽故事只是被動的吸收,引導學生自主運用不夠。所以,這種方式的教學,還需要更多的改進和完善。
新課改的要求,是提倡學生自主學習,講故事的教學方式,能都提高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去自主閱讀。從這一點來看,這種教學方式,還是可以運用到新課改中來的。不過,故事要精講,不可濫講。篇幅要精煉,不可拖沓冗長。最好能在故事之后,設計一些思考題,不僅要引導學生自主閱讀,還要引導學生自主分析和自主評價。最后,若是能引導學生把感興趣的文章或故事,反復閱讀就更好了。因為第一遍閱讀,關注的往往是情節(jié),在第二遍閱讀的時候,就能夠關注情節(jié)以外的東西,比如語言、技巧等。
央視的“百家講壇”欄目,是一個廣受歡迎的好欄目,如果在中學的語文課堂中,也能采取這樣的形式,精講一篇,起到以點帶面的收效,那么語文教學的春天,就不會遙遠。
(責任編輯 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