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閱讀量大,并且又深入思考、勤于練筆的學生,他的語文成績就不會差。
大量的閱讀,是非常重要的積累,也是語文成績能夠真正提高的重要基礎(chǔ)。
無限相信書籍的力量,無限相信閱讀的功效。一個學生,當他有了自己喜愛的書櫥,有了幾本讓他癡迷的書籍,有了若干讓他崇拜的作家的時候,才開始了真正的語文學習!閱覽室、圖書館、自己的書架,才是智力活動的策源地。
可以說語文學習的困難全在于閱讀興趣的缺失,對于學習困難的學生來說,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激發(fā)他們對書籍的熱愛,讓他們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那些使他們感到驚異和神奇的東西,給他們以刺激,讓書籍的魅力去召喚他們沉睡的心靈。
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是不能求快的,閱讀速度太快則只能蜻蜓點水、走馬觀花。一個只追求情節(jié),喜歡獵奇的讀者不是一個好讀者,更不可能成為一個好作家。深入閱讀必然伴隨情感體驗。比如一個小女孩,當她讀到小白兔被大灰狼吃了的時候,她哭了,這是深入閱讀;同樣年齡的小孩讀到相同的內(nèi)容,無動于衷,甚至說“吃了就吃了唄”,沒有絲毫情感的變化,這就不是深入閱讀。
看電影更多的是感官的享受,看文字更多的是心靈的體驗。
就其豐富性和細膩性而言,同樣一部《邊城》,電影如何趕得上文字?其實,所有的文字又如何趕得上作者的內(nèi)心?就其語言的美妙而言,《圍城》里有諸多這樣美妙的比喻句:“小餐館里油膩的桌面,就像被胡屠戶打了的范進的臉?!薄肮媚锏难劬艽?,但是就像許多政治家喊的口號,大而空洞?!蔽易屇惆堰@樣的美妙句子拍成電影,看你怎樣拍。據(jù)說,將《圍城》拍成電影的時候很不好拍。所以,我們還是多欣賞文字吧。
教《邊城》也好,教《老人與海》也好,節(jié)選部分剖析得再好,不如引導學生讀原著,其實兩部都不過是一個中篇而已,全文閱讀要不了多長時間。總觀了全文,節(jié)選的部分分析起來才能是有源之水,水到渠成。比如,《邊城》里捉鴨子和摘虎耳草都和愛情有關(guān),你不讀全文你怎么感覺的到?老師告訴你是這樣子,你也知道了,而不是你自己感知的,那又有何用?“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你只有感覺到了“妙”,你才感覺到了魅力。
一個教師,無論他的語言多么美,怎么能美得過原文?所以,多引導學生讀原文吧!《孔乙己》,以前老師的講析早忘了,“酒店內(nèi)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這樣的原文還記得;《我的叔叔于勒》,老師的講析早忘了,“有人請吃飯是不去的,以免回請”“十五個銅子一米的花邊,也要在價錢上計較半天”這樣的原文還記得;《藤野先生》《項鏈》老師的講析早忘了,“每天總要喝難以下咽的芋梗湯”“啊,好香的肉湯,再也沒有比這更香的了”這樣的原文還記得。所以,對某些文學作品,老師少講,多引導學生讀原著原文吧!
對文學作品的解讀,應(yīng)該是一次溫暖浪漫的旅行——心靈的旅行。一路看花開,聽流水,賞春景,是快樂和享受,而不是比賽,看誰跑得快,跑得方向正確,只注意目的,忘卻兩邊的風景。既然是這樣,同樣的文本,不同的學生就應(yīng)該有不同的欣賞角度和情感體驗:可以是文學的,也可以是歷史的;可以是倫理的,也可以是信仰的……不能強行把他們的體驗和認知限定于一個框框之內(nèi),更不能搞一個所謂的標準答案。本質(zhì)上,這種限定和標準與那種把課程內(nèi)容異化為單一的學科知識沒有什么不同,限定的思維是和教師單一的閱讀體驗、僵化的文學思維不可分割的。事實上,教師的閱讀結(jié)構(gòu)越單一,自己的學科知識就會越發(fā)枯燥單薄,教學內(nèi)容也就會走向淺陋,教學過程也就越是強調(diào)控制和效率,教師的形象就越接近佐藤學所說的“技術(shù)熟練者”。
什么是健康課堂?健康課堂是心中有人的課堂,是有溫度的課堂,是有思想的課堂,是有重量的課堂,是有個性的課堂,是活的課堂;可以是活潑的,也可以是嚴肅的;可以是心靈的雞湯,也可以是苦口的良方;可以如冬陽之暖,也可以有切膚之痛。
本色語文,讀寫而已。語文教學,閱讀是最好的選擇。
(責任編輯 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