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在音樂課堂上,沒有拘謹,身心平和,美思飛揚,充分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同時去感受學習,感受生活,感受美無處不在。審美又有所不同,各顯異彩,讓教師豐富的音樂知識巧妙地感染著學生,傳授給學生。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勢在必然。
音樂課美育學生音樂同美術一樣,被稱之為藝術,是一種具有震憾力的文化表現(xiàn),每個人的大腦里都有一根韻律的神經(jīng),表現(xiàn)著喜怒哀樂,它的內(nèi)在含義,包容著美丑及善惡,這便是音樂的大氣魄,大手筆。給美育一個最適合的停泊地和出發(fā)點,讓美育發(fā)揮其特有的社會功能,貢獻于人類。
從事小學音樂教育20余年,音樂時時激勵著我,同時也感動著我。可是,一走上講臺,教給學生知識的時候,就顯得呆板而缺少音樂的靈動,自己經(jīng)常思考,也經(jīng)常依然如此。這樣反反復復之中,不知道走了多少節(jié)音樂課堂。近幾年,在課堂教學改革的旗幟下,對音樂教學也產(chǎn)生了一些想法。其中之一的想法就是,既然音樂這樣美麗,為什么不把美的教育融合進來?讓美育伴著優(yōu)美的弦律展翅飛翔呢?
首先,整體來說,學生是特別喜歡音樂的,因為音樂中含有一種內(nèi)在的偉大的美感,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學生也是特有的。小學高年階段是學生生理發(fā)展的加速期,一切心理要素都在慢慢地表現(xiàn)出來,有一些審美的需求在音樂課上能夠得到集中的充分的表現(xiàn),這就是上述的學生愛音樂的充分論據(jù)。
美是一種感受,審美更是一種感受。美是一種出乎于心,發(fā)乎于情的,更是多角度多元化的,不是說,只有人在歡樂高興的時候才體現(xiàn)美,才能去審視——這是片面的。俗話說:“男愁唱,女愁哭,大人亂嘟嘟”用三個字,重點在“愁”和“唱”,充分體現(xiàn)出男士的一種憂愁美。這樣的憂愁美,也被音樂(唱)承載著。所以說,每位音樂教師都有責任在音樂課上喚醒學生審美意識,增強學生的審美情趣,保護學生對美的特有的不同觀點。發(fā)展學生的審美特點。不辜負教師的教,別忘了音樂與美同在。美寄托于音樂方能更美。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美,審視美,創(chuàng)造美,享受美。
其次,大道無痕,與學生一道審美,一道成長,這才是音樂課堂的最高境界。
中國搞了幾千年的傳統(tǒng)教育,今天要改,首先要改掉過去的師生關系,教導與服從這種現(xiàn)狀,不適合現(xiàn)代課堂教學的需要,新型的師生關系亟待建立,特別是音樂課,教師與學生一起想,一起看,一起唱,一起跳;一同學習知識,一同發(fā)現(xiàn)美,一同感受美,一同審視美。學生時代的最大特點,就是好玩好動。如果老師與學生在音樂課堂上什么都做到“一起來”,這課堂自然生成一種美,這是一種真正的美,是一種無可質(zhì)疑的美,是會飛揚的美。
讓學生在音樂課堂上,沒有拘謹,身心平和,美思飛揚,充分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同時去感受學習,感受生活,感受美無處不在。審美又有所不同,各顯異彩,讓自己豐富的音樂知識巧妙地感染著學生,傳授給學生。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勢在必然。
每一位音樂教師的教學都是不可重復的,因為音樂教師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這樣教師首先要具有個性,特別是審美的個性,沒有教師的個性,便談不上學生的個性,音樂課上失去了個性的培養(yǎng)和教育,往往意味著教學的失敗。
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就不能以教師為主,更不要“滿堂灌”“一刀切”,應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感受,去表現(xiàn),去創(chuàng)造。大家知道,每一首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都能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促進劑,給人們的生活充滿光輝,學生的精神世界更是如此,美的學習生活是不能離開優(yōu)美的音樂的。世界著名的音樂家貝多芬創(chuàng)造《月光曲》的過程,足以說明這一點。
綜上所述,不是什么高談闊論,只是從事音樂教學20余年的工作經(jīng)驗和一點點的積累與自我反思,寫出來與同行們一同探討,共同提高,讓音樂課成為審美的平臺,讓美“飛”得更高更遠。這才是自己的初衷。
(上接第148頁)孩子的境界。當老師們“看、讀、聽、積”覺察力四要素得到夯實之時,思就顯得尤為重要。思,可以總結經(jīng)驗教訓;思,可以使人成熟;思,可以不斷完善。
思,要基于一個主題。筆者幼兒園中有這樣一名女孩,從小班開始到中班,一直不愿意在幼兒園吃飯,班級老師就由著家長中午接孩子回家,作為管理者,筆者想應該將此問題解決。本學期開學,就及時與家長溝通,原來家長總是擔心孩子在幼兒園不吃飯餓著,因為孩子從能吃飯開始就一直是家人喂的,孩子自我吃飯的能力始終處于被動狀態(tài)。在幼兒園筆者又對該幼兒進行了三天的跟蹤觀察,終于找到了不愿意在幼兒園吃飯的原因有四條:(1)班級年齡最?。唬?)飯量不僅小而且咀嚼很慢;(3)每一口吃很慢;(4)聰明好強,吃不完飯覺得在小朋友面前沒面子?;谝陨显?,筆者和班級老師商量采取了幾點措施:多鼓勵、少盛飯,改變小朋友對她吃飯慢的看法,老師在孩子面前杜絕提某某小朋友一到吃飯就哭一類的話語,經(jīng)過一周的改變,該名小朋友在幼兒園吃飯的時候終于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至此,筆者意識到:思,要深思深究,思要有廣度、深度和厚度,要學會透過表面現(xiàn)象看到本質(zhì)的東西。注意思的方法要正確,用唯物辯證的方法,發(fā)展變化的眼光,反思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件、失誤、挫折和失敗,避免用形而上學的方法,固定不變的眼光,看待出現(xiàn)的問題。要從現(xiàn)象上梳理來龍去脈,更要從本質(zhì)上剖析是非因由。思,是提升覺察力的重要元素,只有靈活把握“思”這個有力的工具,才能使覺察力運用的靈活自如,才能覺察別人所不易覺察的本質(zhì)。
六、悟——醒悟和覺悟,大徹大悟,亦能深度覺察
俗話說:學富五車,不如人生一悟。“悟性”往往可以在許多不經(jīng)意間明白許多事理,掌握事物發(fā)展的本質(zhì)和精髓。
筆者幼兒園的一次教研活動“教師覺察力提升漫談”,主講者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請老師們想一想,按自認為的孩子聰明程度排序,再請老師根據(jù)平常對孩子的喜愛程度進行排序,排序后,當你們看到名單時,是不是會有觸動,如果有,請老師們對排在后面的孩子更多關愛吧。”主講者的一席話讓在場的教師們感觸很大。有這樣一名青年教師對記者說,平常忙于工作,很少有意識地反思自己的工作,聽了這次講座才知道“覺察”背后的意義竟會對自己、對孩子有如此重要的作用,覺得茅塞頓開。悟性需要經(jīng)驗和閱歷,“不經(jīng)一事,不長一智”,人的成長是從挫折中得來的,同樣,“悟性”也是從實踐中感悟出來的。
著名教育家贊可夫的一句名言:對一個有覺察力的教師來說,幼兒的歡樂、興奮、驚奇、疑惑、恐懼、受窘和其他內(nèi)心活動的最細微的表現(xiàn),都逃不過老師的眼睛。
因此,夯實覺察要素是提升幼兒教師覺察力的有效路徑。
參考文獻:
\[1\]鐘蕓.自我教育的概念和教育的關系\[J\].教育評論,2011,(6).
\[2\]于澤元,田慧生.覺察力對教師教育智慧生成之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1,(03).
\[3\]李丁起.覺察力\[M\].中國工人出版社,2008,(1).
\[4\]海姆·G·吉諾特.孩子把你的手給我\[M\].京華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