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環(huán)境的交互性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提供了強大的后盾。走進網絡視界,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媒體進行品德教學與育人培養(yǎng),既豐富了課程內涵,又為有效實施課程保駕護航。執(zhí)教小學品德與生活二下《我與小動物》一課,是基于網絡環(huán)境下的一次有趣而有效的嘗試。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從有利于學生健康發(fā)展的需要出發(fā),從順應學生心理特點出發(fā),從有利于創(chuàng)造學生體驗和經歷的條件出發(fā),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認識、體驗和踐行,將德育教育轉向德育學習。
網絡環(huán)境品德教學課程整合自主學習目前,網絡環(huán)境的交互性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提供了強大的后盾,這像是打開了品德教學的又一扇窗。走進網絡視界,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媒體進行品德教學與育人培養(yǎng),豐富了課程內涵,為有效實施課程保駕護航。執(zhí)教小學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下冊《我與小動物》一課,就是我基于網絡環(huán)境下的一次有趣而有效的嘗試。
從本課在全冊的位置來看,《我與小動物》這個主題的設計,意在通過一系列活動讓學生知道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培養(yǎng)保護動物的意識。二年級的學生思維敏捷,對各方面的知識都比較感興趣。部分學生有過養(yǎng)小動物的經歷,但學生年紀小,雖然很喜歡小動物,但對動物知識了解甚少。所以在教學中,我認為需順應學生的實際情況,利用已有的生活知識激發(fā)學習新知的興趣,營造互幫互助、共同學習的環(huán)境。
為了更好地完成上述目標,我選擇多媒體教室教學環(huán)境,并配備智能手機、電子白板和筆記本電腦等。反思回顧本課教學,信息技術與品德課程整合點穿插其中,有助于改變目前小學品德課堂教學語文化、教材處理簡單化、教學結構單一化的傾向。網絡環(huán)境為本堂品德課主要帶來了四大方面的提升。
一、媒體運用更靈活,技術支撐更多元
學生由于年齡、心理及知識結構的特點,對于事物的認識往往只是淺層次的。與教學任務要求的道德認知是有一定認知差的。品德課老師的教學任務就是如何對學生的道德認知進行補差。信息技術對教學過程的支持,使教師從一支粉筆,一本書的“教書匠”變成手持鼠標的教學過程設計師。多媒體計算機系統(tǒng)的智能模擬教學過程的功能,可以通過人機對話,自主學習、模擬演示等教學手段,實現教學過程智能化。
如第一環(huán)節(jié)“走進動物朋友”,利用ppt插入播放flash動畫功能,“聽辨識動物”,Flash以動態(tài)摩天輪出現,擺脫了傳統(tǒng)做法缺乏互動性的缺點,極大提高了學生參與性。第三環(huán)節(jié)“如何與小動物交朋友”,教師借助智能手機及時捕捉學生和小動物們親密接觸時的原生態(tài)信息,并通過無線連接同步電腦。智能媒體讓兒童即時感受來自自身的真實生活,有利于激發(fā)他們“和動物交朋友”的需求,從而內化為道德品質。
二、學生選擇更自主,兒童主體更突顯
基于網絡環(huán)境下的品德課堂是追求兒童主體的,在我看來至少有兩方面優(yōu)勢:其一,通過利用媒體資源,為學生建立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通過與教師、同學的協(xié)商,掌握運用知識,體現傳統(tǒng)教學少有的平等和協(xié)作性。其二,讓學生自主操作計算機,對于不理解的,點擊小型資源庫,進行自主學習,活躍了學生思想,優(yōu)化了集體學習環(huán)境,并使學生把客觀要求與主觀希望內化為自我的精神需要,產生良好道德行為的愿望。
比如,第二環(huán)節(jié)“了解動物知識”,課前教師給自主學習建立了小型資源庫。學生組成合作小組,在課堂有限的時空里選擇一種動物進行研究,制作“動物名片”。這樣的設計體現了媒體與學生的及時交互性,更利于課后延伸性學習。學生的道德意識也在潛移默化中建構起來了。
三、課堂體驗更遞進,學生經歷更豐富
品德教育是追求親身體驗與經歷的綜合性學科。我們常常在教學設計時用一句“說教千遍,不如親歷一次”來不斷提醒自己。所以本課教學設計是重視課堂體驗的,體驗更是層層遞進的。在網絡環(huán)境下我們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從有利于學生健康發(fā)展的需要出發(fā),從有利于創(chuàng)造學生體驗和經歷的條件出發(fā),補充學生感興趣的、符合學生生活的知識或熱點。
如利用白板播放動畫,讓學生感受動物的可愛。教師抱出真正的小動物,在零距離接觸中以學生之體驗教育學生。最后以班級為單位集體領養(yǎng)小動物,在實踐中鞏固所學。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認識、體驗和踐行,將德育教育轉向德育學習。
四、辯證設計更有效,品德教育更無痕
信息技術的運用,為我們的課堂帶來了豐富,但我們也永遠不要忽視書本——這個平面媒體的存在價值。所以基于網絡環(huán)境下的品德教學,第一,應辯證地進行活動設計,該用網絡媒體的時候用足,不該用的時候舍棄。第二,應根據學生的反饋通過二稿甚至三稿的增刪調補來優(yōu)化活動設計,使設計更有效,使德育更無痕。
第四版塊“如何愛護小動物”的環(huán)節(jié),在一稿中,我們是以媒體播放成龍一則公益廣告“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來設計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意識到這樣的內容對于二年級的孩子導行的意義不大。于是,我們調整成交流具有常州特色的“淹城野生動物園”,最后根據學生交流小結:“保護野生動物,從身邊做起”的主題。這些點點滴滴的優(yōu)化和調整,讓我們漸漸懂得在品德課堂教學中,應該辯證地用好網絡環(huán)境和信息媒體。
綜上所述,基于網絡環(huán)境下,進行本課教學設計和課堂實施之后,我認為信息技術與品德整合的特點主要有如下三點:
1.利用音樂和動畫等功能,豐富學生生活體驗,在活動中養(yǎng)成品德,充分體現了品德課程三大特性——生活、開放、活動。
2.利用教師為學生搭建的可選擇的自主學習菜單、小型資源庫,豐富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時空。如實反映和匯總學生思考過程,有效提升獲得信息的含量,互動生成——有效、多樣。
3.利用智能媒體與電腦同步,及時捕捉學生課堂中生成的原生態(tài)教學信息,架起課堂與生活的橋梁,讓學生言行得到及時反饋——省時、真實。
參考文獻:
\[1\]課型范式與實施策略·小學品德.江蘇教育出版社,2013,4.
\[2\]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品德與生活.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
\[3\]中小學德育.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