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程標準改革的背景下,高中階段的音樂教學必須與時俱進,不斷符合新課改的理念和精神。本文以生動地教學案例,系統(tǒng)闡述高中音樂的教學方法和具體策略。
關鍵詞:高中音樂 新課程 教學方法 策略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高中音樂教學要緊密抓住新課改的理念和精髓,推行全新的教學理念,不斷優(yōu)化課堂環(huán)境,提高教學質量。本文以具體的課堂實例論述新課改形勢下的高中音樂教學方法。
一、 善于利用各種教學資源,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水平
新課標要求通過開展高中音樂教學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學生們通過學習基本的樂理知識,能夠為準確欣賞音樂作品夯實基礎,使學生們在欣賞的過程中了解一些與音樂相關的技能和知識。教師要運用多媒體網(wǎng)絡這一新型教學儀器,為教學增添樂趣。
例如,在學習冼星?!饵S河大合唱》系列時,教師不但要準備好電子琴,更要有錄音機和多媒體。首先,教師要提前制作好課件,用多媒體展示作者的生平、該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等基本常識,以圖文并茂的形式促使學生們都能有一個理性的認識;接著,教師不妨依托于電子琴彈奏出動聽的旋律,促使學生們仔細聆聽,在這期間,大家能感受到整首樂曲的腔調起伏變化狀況,對照教材的樂譜能溫習音律變化;緊隨其后的是欣賞《黃河大合唱》的音樂錄像,用多媒體可一邊播放樂曲,一邊向全體學生展示黃河洶涌澎湃的雄偉景象。教師將問題提前布置好,可請學生們談一下欣賞這首曲子時的心情是怎樣的,自始至終表現(xiàn)了怎樣的情感。大家能領略到它的豪邁奔放,給人們以昂揚向上的精神動力,彰顯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
二、 轉變教學方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長期以來,在高中音樂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放佛有不小的隔閡,教師顯得“高高在上”,學生們只能被動地接受音樂知識,彼此無互動,教師如同在表演“獨角戲”,教室里“鴉雀無聲”,教師在講課中所提到的問題,即使學生們理解或明白也不做聲回答。這種“一位教師、一支粉筆、一本教材”式的課堂是不符合新課改理念和精神的,實際上已經(jīng)如同“灌輸”教育,學生們缺乏獨立思考、自主鑒賞音樂作品的能力,遇到一些比較復雜的曲調,也無法自主解決,碰到這類疑問也沒能及時地請求教師解答;另一方面,教師只顧著講完自己的課,根本無法照顧到每一位學生的掌握水平,大家到底學會了什么,教師也無從得知。
針對陳舊的教學方式引發(fā)的弊端,教師要努力轉變教學理念,自覺順應新課改的時代趨勢,放下架子,主動地走近學生的心靈,理解學生的音樂教學需求,明確從什么方向入手才能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推動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學習民歌《為了誰》時,教師不能再像過去那樣自己唱一句,讓學生跟著唱一句,而是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教師可先讓學生根據(jù)已學過的樂譜知識,不唱歌詞,先將音符的發(fā)音唱出來,由4到6人為一個小組,相互之間切磋,教師再檢驗學生們自主練習的情況,進行專業(yè)化的評價,并對學生唱錯的節(jié)奏進行及時地糾正。這會使大家明確個人的掌握情況,師生互動、溝通的增多,促使學生們對音樂的學習更加心中有數(shù)。
三、 教師要經(jīng)常激發(fā)學生們的審美情趣
眾所周知,音樂是自古以來就有的人間藝術,它積淀著人類厚重的思想情感,也為人們正確地感知和領悟生命提供了充分的條件。經(jīng)由鑒賞音樂,高中生在獲得輕松愉悅的心靈體驗的同時,還能使個人的思緒隨著音樂節(jié)奏的推移而產(chǎn)生變化。事實上,音樂這一門深受人類推崇的藝術,確實能給人帶來無窮的遐想,拓寬思考的空間,學生們在音樂教學途中,應當善于發(fā)現(xiàn)音樂之美。
例如,學習《草原小姐妹》時,學生們若機械性的學習音樂技巧,沒能靜下心來欣賞音樂,體會美感,則音樂教學如同無源之水,長此以往,學生們產(chǎn)生厭倦、消極的情緒也就在所難免了。教師要特別注意培養(yǎng)學生“品讀音樂”的意識,學生們通過聆聽動人活潑、清新的旋律,在增強對這首琵琶協(xié)奏曲情節(jié)了解的同時,鼓勵學生們學習主人公龍梅和玉榮保護在與暴雪作斗爭、保護羊群的感人故事。帶著對樂曲大意的感性認識,通過自然舒緩的節(jié)奏與飽含深情的演奏,學生們放佛穿越時空,回到遼闊的內蒙古大草原中,感悟到主人公對黨的無限熱愛,其中激發(fā)對革命英雄氣概和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抱負的崇敬之情。
四、 教師要借助音樂旋律,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所有音樂都是由人來創(chuàng)造的,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音樂時就已經(jīng)將自身的聯(lián)想因素滲透到其中,學生們作為學習、欣賞音樂的主體,理所當然的要調動自身的聯(lián)想能力。教師可嘗試請大家一邊欣賞音樂、一邊用散文、詩歌和感想的新形式將所聽到的內容以及個人感情記錄下來,有助于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
例如,欣賞俄國音樂家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愴交響曲》時,學生們從這首標題樂曲中會覺察到“悲愴”的心緒在其中,并且在領略優(yōu)美旋律的同時,不免有一種壓抑的感覺,經(jīng)過大家的探析,不難發(fā)現(xiàn)這首曲子所表現(xiàn)的中心思想——人民被沙俄所壓制,從而化抽象為具體、化復雜為簡易。通過聆聽世界名曲,學生們的情緒無疑會隨著節(jié)奏、曲調的變化而變化,發(fā)散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也會獲得一定程度的鍛煉。
結語
在新課改趨勢下,高中音樂教學除要求學生掌握必備的專業(yè)技能和知識外,還要不斷地轉變陳舊的教學方式,發(fā)揮學生課堂主人公地位,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
參考文獻:
[1]趙玉柱.淺談新課標下高中音樂教學方法[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1,(04).
[2]鐘菁.對新課標下高中音樂教學方法的幾點認識[J].文理導航(下旬),2012,(01).
[3]吳健.淺析新課程改革形勢下高中音樂教學的對策與方法[J].音樂時空(理論版),2012,(06).
[4]劉春平.音樂課堂教學實效性提升策略探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