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內(nèi)的鋼琴教育在曲目的選擇中往往只重視手指技術而忽略了音樂內(nèi)容,這就導致了學生對樂曲情感和演奏表現(xiàn)力的缺失。格里格的鋼琴《抒情小品》憑借其豐富多樣的樂曲風格、種類多樣的題材為學生開拓音樂視野,啟發(fā)學生的想象思維,還培養(yǎng)學生的彈奏技能,在鋼琴教學中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以格里格的鋼琴《抒情小品》切入點,深入探究其在鋼琴教學中的意義,并舉出實例進一步說明,為今后的鋼琴教學提供借鑒的作用。
關鍵詞:鋼琴教材 《抒情小品》 教學意義 音樂視野
我國各大音樂學院都把鋼琴課作為一門專業(yè)課程,并在很早以前就成為了音樂師范學院的必修課。一直以來,我國的鋼琴教學往往只重視彈奏的技術,希望學生能快速的提升自身鋼琴水平,所以教材的選用都是一些大曲子。2004年開展的全國高校音樂專業(yè)的鋼琴研討會上就對教材提出了要求,指出中小型樂曲擁有多樣化的音樂風格,對培養(yǎng)學生的樂感和表現(xiàn)力能帶來幫助,所以教師應該選用一些代表不同音樂風格和不同時期的作品進行示例。但在日常的鋼琴教學中,這兩個方面的訓練很容易被忽視,手指技術和鋼琴教材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只有選用適合學生特征的教材才能讓能靈活自如的掌握音樂的內(nèi)涵。來自于挪威的音樂家格里格的鋼琴《抒情小品》就是一部兼容了技術和內(nèi)容的教材,豐富多樣的音樂風格和題材能開拓學生的音樂視野,增強鋼琴演奏的表現(xiàn)力。
一、豐富多樣的音樂風格有利于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
鋼琴專業(yè)的學生對國外著名的海頓、貝多芬等作曲家及其作品比較熟悉,但如果提及挪威的音樂家格里格,能了解其鋼琴藝術的風格和作品的學生就很少了。事實上,格里格在十九世紀的歐洲鋼琴領域也享有很高的成就,其中六十六首鋼琴抒情小品憑借其賦予了濃厚的民族特性和個人的風格而被世人津津樂道,這些抒情小品以鋼琴藝術的形式記錄了格里格的人生歷程,并貫穿他整個音樂創(chuàng)作的生涯。格里格的抒情小品具有多元化的音樂風格,把浪漫主義和挪威音樂交織在一起,有利于鋼琴專業(yè)的學生深入的了解不同題材的音樂特征。例如作品《小鳥》、《蝴蝶》等都賦予了印象主義的特征,因此,格里格的《抒情小品》無疑是是綜合了浪漫、印象主義以及民族特色的代表作品,并使其成為了令世界人民矚目的鋼琴作品。正因為這些作品都是篇幅較小的小品,所以在鋼琴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格里格的這些小品作為例子,把浪漫主義和印象主義的發(fā)展歷程詳細的講解,對鋼琴理論知識的學習能讓學生能系統(tǒng)的了解鋼琴的發(fā)展歷史,同時這些小曲子也能讓學生掌握北歐音樂的特征,能在很大程度上拓寬學生對音樂的認識視野,在鋼琴教學中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便于學生對樂曲的練習。
二、豐富的題材內(nèi)容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音樂想象
格里格的鋼琴《抒情小品》中每一首樂曲都有一個獨立的標題,其中包含對自己祖國山山河的自然描寫,例如《致春天》;也有抒發(fā)作曲家對祖國家鄉(xiāng)的深切情懷,例如《還鄉(xiāng)》;還有一部分樂曲是對挪威的神話故事的描寫,例如《小精靈的舞蹈》。因此,在鋼琴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舉例出格里格的這些小曲子,并針對樂曲的標題激發(fā)學生對內(nèi)容和意境的想象,然后植入自己的情感,想象當時作曲家的感受,在思想情感上與作曲家實現(xiàn)共鳴,最后則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音樂表達方式來傳遞出也樂曲中的情感。這個過程其實就是教師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想象力,通過自己的親身體會去提升他們對樂曲主題的感悟。由于鋼琴教材《抒情小品》中融合了許多來自于挪威民間的元素,教師在講解樂曲創(chuàng)作背景的時候,可以講解一些挪威的神話傳說、自然環(huán)境以及民間風俗等,這些背景知識都有利于學生對意境的營造和想象,增強他們對樂曲的感知和理解力。以《夜鶯之歌》為例,教師可以對挪威的氣候變化進行描述,明明剛剛還是萬里無云,卻在一瞬間就開始烏云密布,引導學生敏銳的感知到作曲家賦予樂曲的細微情感變化,樂曲中隱含的神秘氣息和異國情調(diào)。最后教師應輔助學生去演奏這些曲子,當他們一斤熟悉樂譜的時候,學生對鋼琴作品的理解能力和音樂想象也就自然而然的得到提高。
三、復雜化的鋼琴織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手指技能
除卻格里格的鋼琴《抒情小品》中包含了多樣化的音樂風格,它還融入了多種復雜的彈奏技術,教師要求學生對這些小曲子進行練習和鞏固能提高學生手指的靈活性,使他們能用心捕捉到樂曲中包含的復雜織體,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小品中有許多如《往事》等多聲部作品,這些作品通過層次鮮明的聲部把旋律和聲聲部夾雜在一起,要把這些樂曲準確無誤的彈奏出來對學生的手指技巧具有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師不對學生的指法進行嚴格的訓練,就很難完整的把作品的聲部展現(xiàn)出來,其后果無疑會直接影響到音樂情感的表達。其二,小品中大量出現(xiàn)的和弦對學生的手指技法也是一大挑戰(zhàn),因為這些和弦是通過一只手把和弦中的音色采用多種力度賦予其層次感。以《侏儒進行曲》為例,在演繹第三十二至三十九小節(jié)中,要求學生在彈奏最高旋律聲部的四、五指要做到沉穩(wěn)的力度,但在伴奏聲部之處則要求手指的力度要稍微減弱,但又不能完全的遺漏,通過這樣手指力度的把握能呈現(xiàn)出具有層次分明的旋律音,但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加強學生的訓練。通過對格里格鋼琴小品的訓練,能大幅的提高學生手指的靈活運用能力。
四、總結
綜上所述,我國各大高校的音樂專業(yè)應根據(jù)學生的特性,選用一些多元化的鋼琴作品來開拓學生的音樂視野,通過豐富多樣的音樂風格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在注重學生指法訓練的同時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鋼琴表現(xiàn)力。其中格里格的鋼琴《抒情小品》對于鋼琴專業(yè)的學生來說,它滿足了多元化的教學內(nèi)容,并有利于學生的指法練習,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對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解讀,使學生能深入的體會作曲家的內(nèi)心情感,從而實現(xiàn)音樂和技能的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1]周娟娟.E.格里格鋼琴《抒情小品》的教學價值[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04).
[2]王曉云.論格里格鋼琴《抒情小品》在教學中的價值[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09).
作者簡介:
邵紅紅(1978—),女,山西太原人,碩士,太原大學外語師范學院講師,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