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折扇是古往今來都在運用的一種散熱工具,它流傳于文人雅士之間,見證了許多名流千古的風流人物著名事跡。它的起源卻不知從何說起,但是能十分肯定的是它的發(fā)展歷程卻是有著悠久的歷史。折扇,扇骨的制作可以說是簡易的,可是上面的圖紙有些卻不是那么容易隨便的。
關鍵詞:蘇扇起源 發(fā)展 材料制作 名人字畫
蘇扇是蘇州折扇、檀香扇、絹宮扇,紙團扇的總稱。它經歷史悠久、制作精巧著稱。折扇由收則折疊而得名,又因用時需撒開,故又稱“撒扇”。扇骨以竹片為主,扇面大多用宣紙裱成。蘇州的折扇生產始于南宋,元、明兩代名家輩出,制作愈見精良。折扇表現(xiàn)出了中華柔情氳氤的詩畫美境。
一、 折扇的起源
“扇子”作為一種人們日常生活用品隨處可見。當代,隨著科技的飛速發(fā)展,電扇空調的出現(xiàn),扇子的用武之地是越來越少,屈指可數(shù)。但在勞動力生產力低下的古代,扇子卻有著極大地作用,除了可以給人們在炎炎夏日送去清涼,對于文人雅士來說,更是一種表達身份地位,文化財富的象征。
扇文化可以說是歷史悠久了,眾所周知,漢字中有很多字是象形字,單從“扇”這個字的造字結構來看,我們不難猜出,最早的扇子應該是用羽毛制作而成的。扇子最早出現(xiàn)在殷代,據(jù)文字記載:“羽扇起自殷高宗”用五光十色的野雞毛制成,稱之為“障扇”。起初扇子的作用也不是扇風納涼用的,而是作為一種禮器,在帝王外出時,用于遮擋風沙,一直到了西漢以后,扇子才開始作為一種生活用品被人們使用。當然這只是其中一種說法,關于扇子起源的說法眾說紛紜,在此我們也就不深究了,但關于歷史上最著名的扇子當屬諸葛亮的羽扇。在一開一合中,將所有的謀略開合得自如而瀟灑,運籌帷幄在輕搖羽扇之間。“無風輒動,動時有風。一寸一寸,疊進了,才子飄逸,佳人相思,滿江春水,以及謀士玄機,隱者風流?!惫诺涞恼凵龋o予了中國古代男人十分儒雅的東方紳士風度。收攏了江南水鄉(xiāng)的梅花芳香、勝唐的錦繡河山天地乾坤、大宋的亭臺樓閣深宮大院、明清的花鳥魚蟲。搖臆出千年不變的景象,萬古不改的風雅。
在扇文化中,蘇扇又可以說是其中閃耀奪目的一顆珍珠。蘇扇,它包括絹宮扇、折疊扇、檀香扇等,制作風雅娟秀,世稱\"雅扇\"。折疊扇,又名\"聚頭扇\",南方習稱\"折扇\"。由于蘇州自古就被稱為東吳之地,故它還有一個別稱,吳扇。這類折扇在扇骨造型的藝術方面上具有很極強的藝術色彩,選材頗為豐富多彩,而且在扇頭的造型上面更是有100種之多。其中最主要的幾種就是圓頭、方頭、尖頭、竹節(jié)頭等。扇工還運用磨、漆、嵌等技藝,可以說是千變萬化,極盡巧思。
絹宮扇,古代稱之為\"紈扇\",又名\"團扇\"。蘇州絹宮扇的出現(xiàn),在歷史上可以追溯到宋代了,它的主要材料有竹、木、牙、角、鐵絲、絲綢,并精雕細琢而成,扇的形狀有圓形、六角形、長方形、腰圓形等多種形狀。蘇州絹宮扇纖麗秀雅,其絹面或書畫、或刺繡,別出心裁;其扇柄或雕鏤、或彩繪,各盡其巧;其質料或素竹、或湘妃竹、或象牙、或玳瑁,雅而不俗。紙團扇在蘇州也有一定的歷史。它僅以竹和紙為原料,扇面可印廣告和宣傳畫,具有輕便靈巧、價格低廉之優(yōu)點。然而由于不能折疊起來保存,以及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紙團扇的產銷量不多。其中的扇面大多都是以絹為主要的形式,在這上面繪畫了山水人物花鳥等具有傳統(tǒng)氣息的國畫,還的扇面還會選擇將歷代文人騷客的名句書寫在這上面,這其中不僅具有了古色古香的雅韻,還有著色彩鮮明明快的特點。產品除內銷外,還遠銷日本、東南亞、歐美等,是蘇州檀香扇廠的一個系列產品。
二、折扇的發(fā)展
在考古發(fā)現(xiàn)中,最早的扇子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時期。是在湖北省江陵馬山磚廠楚墓出土的一把用竹子編制的扇子,扇柄在扇子的一側,造型類似于現(xiàn)代的菜刀,同時也像一扇單面開的扇門。這種單扇門在古代被稱作為“戶”,扇子當儀仗使用時左右開合也像門戶,“扇”字之所以從羽從戶,在這里也是一個很好的證明。明時期,制作扇子的作坊隨處可見,大大小小,遍布街市,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杭扇、吳扇、川扇、歙扇、青陽扇、溧陽扇、武陵夾紗扇、金陵柳氏扇等。扇骨、扇面制作精良,各有名家;扇面書畫廣泛流行,深受文人墨客喜愛;同時還衍生出了扇袋、扇墜、扇盒等一系列附屬扇子的工藝品。
其實,早在漢代就已經出現(xiàn)了團扇,因為其制作材料是絹,故又被稱之為羅扇或者紈扇。團扇的形狀像一輪圓圓的月亮,在中國,人們相信這可以表達合合美美,團團圓圓的意思,故又稱為合歡扇。西漢成帝在位時,班婕妤因趙飛燕入宮而失寵,故作詩云:“新制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圓如明月?!碧拼踅ā墩{笑令》中也曾寫過:“團扇團扇,美人并來遮面?!庇谑牵茸右簿陀辛瞬⒚?、便面、障面等雅稱。團扇大都為“圓如滿月”的樣式,但其中也不乏“方不應矩,圓不中規(guī)”的方圓形、腰圓形、梅花形、葵花形等多種樣式。團扇的出現(xiàn)打破了羽扇的單調格局,使扇形更加豐富了。
在古代團扇并不僅限女性使用,男性也多用團扇,在唐代永泰公主墓和李鳳墓的壁畫上就都繪有用團扇的男人。但是等到折扇傳入并流行以后,男人在正式場合都使用折扇,團扇因為嬌柔秀氣就變成女性的專用物了。
扇面雖小,但在惜才愛才的古代,這無疑是給書畫家們開辟了一塊題詩作畫,展示才情的小天地。據(jù)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記載,三國時,漢恒帝曾賜曹操一柄“九華扇”,十分名貴,其子曹子建特為此寫了一篇《九華扇賦》。曹操十分愛惜此扇,便請楊修為他畫扇,不料楊修不小心將一滴墨掉到了扇上,他急中生智,將扇上的墨點畫成一只欲飛的蒼蠅,曹操看后竟誤以為真,忙用手去拍打。從此,“誤點成蠅”的典故流傳至今。這也是關于在扇上作畫的最早記載。
在這之后,在扇上題字作畫便深受文人墨客的推崇,《晉書·王羲之傳》中一則王羲之為老婦題扇的佳話已是家喻戶曉。除了王羲之外,還有范曄、顧寶之等文人都曾在扇面上題詩作畫,這也極大地提高了扇子的文化品位。最遲到唐代,繪畫作書的團扇已經風行一時,新疆阿斯塔那的一座唐墓出土的一把木柄絹質團扇,扇面上就繪有花鳥。足以看出當時扇文化的影響范圍有多么的寬廣。唐代著名畫家周昉的代表作《簪花仕女圖》中,畫有一位手執(zhí)繪有牡丹花的團扇。在團扇上繪畫作書到宋代達到頂峰,至今仍有不少宋代的絹本團扇扇面被保存下來。
據(jù)傳,折扇是11世紀從日本經高麗傳入我國的。北宋鄧椿在一部關于中國畫史的著作中提到,當時北方有一種高麗扇,用鴉青紙做成,可以折疊,上面還繪有圖畫。這里所說的高麗扇,實際上是從日本傳過去的日本扇。折扇在日本被稱作蝙蝠扇,傳入中國后由于其輕巧,方便攜帶很快就被中國人接受,并根據(jù)其形狀稱之為折疊扇、聚頭扇或撒扇。江蘇武進一座南宋墓中出土了一件黑漆奩,上面畫著一個手持折扇的仕女,扇子有五檔扇骨,白色的扇面上還繪有花鳥。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中說,當時都城臨安已設有專門賣扇子的“周家折疊扇鋪”,說明早在宋代折扇已經能夠自制自銷了。不過宋元間使用折扇的人還不多,所以,明代陳霆在《雨山墨談》中說:“元初東南使有持聚頭扇者,人皆譏笑之,我朝永樂初始有持者?!闭凵葦y帶方便,出入可以藏在袖中,故有“懷袖雅物”之稱。
到了明代的時候折扇開始廣泛流行,據(jù)說這是因為明成祖朱棣的功勞,在他的大力提倡之下,折扇開始流行,另外,近年來還在明代藩王的墓室里見到過出土的折扇?,F(xiàn)收藏于故宮博物院的一把朱瞻基-明代第五個皇帝所畫的折扇,共有15根扇骨,扇骨外露的部分全以湘妃竹皮包鑲,扇面為紙本設色人物畫,一面是柳陰賞花圖,一面是松下讀書圖,落款為“宣德三年春日武英殿御筆”。
清代對于折扇來說,可以說是黃金發(fā)展時期,它的作用不僅是一種用以生風取涼的工具,而且成了一種藝術品,一種身份、地位、品位的象征,一種社會角色的道具。不僅男性使用折扇,還出現(xiàn)了專供女性使用的秋扇。從文人書畫扇這一主流中又分化出黑紙扇、香木扇和各種工藝扇。折扇還流傳到歐洲,成為西方貴婦們喜愛的把玩之物。
三、材料制作
蘇扇的折扇十分講究扇骨的材料,最出名的是竹制的扇骨。其中有一種稱為水磨骨竹折扇的,更稱上品。其竹骨的制作除要經過煮、曬、烤、刮、拖、倒、磨等工藝流程外,還需要用浸濕的木賊草磨光晾干,之后再用榆樹葉打磨、提光,最后上白蠟,這樣制作出的成品竹皮外表滋潤光鮮,質地勻細細膩,色黃晶瑩,帶有濃厚的自然之美,經久不變。而蘇扇中的“髹漆”工藝,則是由人工用漆給扇骨髹漆上所需要的各種顏色和圖案。其圖案多為珊瑚、菠蘿、金面、檳榔等,較流行的著名品種之一為“金星髹漆”,以深色為底,綴以雨雪狀金屑,乍一看好像漫天的繁星,光彩奪目,卻又不失自然風韻,質樸渾厚之感。
閶門桃花塢一帶,歷來是蘇州折扇作場集中之地。今天,全國扇子行業(yè)重點單位的蘇州扇廠也坐落在桃花塢唐柏虎故居附近。生產的傳統(tǒng)水磨骨竹折扇是輕工業(yè)部的優(yōu)質產品,竹骨紙折扇獲省輕工產品百花獎。檀香扇由折扇演化而來,扇骨用檀香木制成。
下面就來細致介紹一下折扇具體的制作過程:制作工藝可以分為選竹、煮竹、造型、烤竹、水磨。上扇面幾個步驟,每一個步驟都是極其精細的。比如選竹,就需要選用生長了三四年的夏天的竹子,且要選擇向陽的南面,內行人選一種叫“冬瓜皮”的竹,說是做出的竹扇最好。第二步煮竹則是將挑選好的竹子砍下后鋸成片,放在鍋里煮,這么做的目的一來是防蛀,二來是為了美觀。經過煮過的竹子質量相當?shù)暮?,可以存放上百年的時間。煮過之后還需要經過太陽的暴曬,這樣那些質地不好的竹子便會出現(xiàn)裂紋,從而選出優(yōu)質的竹子。之后就是造型了,用造型刀將竹子執(zhí)著成所需的零件。這也是一道考驗功夫的工序,做出來的扇骨是否高雅別致,就在各個竹片線條的細微變化中。正所謂“增一分則臃,減一分則瘦”。烤竹:將做好造型的各種竹片放在炭火上烤,加熱以后,使之彎曲定型。水磨:做扇骨最后工序,水磨是蘇州制扇的絕活,先用草葉子細細打光,再用四川白蠟提光,再用刀反復刮光,這樣做出來的扇骨光可鑒人。上扇面是制作的最后一步,好的扇骨配好的扇面。蘇州的扇面多是素面,這樣體現(xiàn)蘇州折扇清雅的特色。再配以名人的字畫,一把風雅脫俗的折扇便誕生了。
香檀香扇,是從清末以檀香為骨的折扇演化發(fā)展而來的扇種,以檀香木制扇是我國首創(chuàng),而蘇州在全國又是是首創(chuàng)。它開始于本世紀20年代左右,初期開始時式樣類同于一般折扇,后來便在大骨上雕鏤鐘鼎,及花鳥、園林、名勝風景,可供觀賞或饋贈親友。1954年成立蘇州檀香扇廠后,制扇工藝日臻完美。制扇藝人們采用傳統(tǒng)的燙花、畫花、雕花、拉花“四花”工藝,生產出全拉扇或拉花繪畫、拉花雕刻,甚至拉燙雕集全的檀香扇精品,造型優(yōu)美古樸,玲瓏雅致,清香撲鼻。更在1981年曾獲全國工藝美術百花獎的銀杯獎。我國出口的檀香扇中是蘇州產品。2006年,蘇扇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隨著蘇州檀香扇的發(fā)展,現(xiàn)在已有300多種規(guī)格和花色品種,制作工藝也有很大的創(chuàng)新,除檀香扇外還有象牙扇,并且已經將“微雕”、“淺刻”等藝術手法運用到制扇工藝上。在一把不足方寸的象牙小扇的扇面上,刻上1.4萬字的<<唐詩三百首>>,在放大鏡下欣賞,字字清晰,令人嘆為觀止
檀香山是一種比較適合女性使用的扇子種類,由于材料非常稀少,所以產量很小,也正因為這樣,檀香山在制作的時候,更加注意用料,整體趨向于小巧精致,輕便秀氣。蘇州的檀香扇樣式變化多端,以\"拉花\"、\"燙花\"、\"畫花\"等獨特風格著稱。燙花\",又名\"烙畫\"或\"燙畫\",不作草稿,多用鐵筆烙繪\"西廂\"、\"紅樓\"等故事,棕褐色的圖畫烙在杏黃色的檀香木上,色調和諧、渾厚古雅。\"畫花\"是用毛筆在絹制扇面上勾勒設色,畫面題材廣泛,色彩明快。蘇州檀香扇極受海內外人士推崇?!袄ā本褪鞘止ぴ谏裙潜砻嫔乡U空出精細的花紋。譬如手工拉出將近有一萬五千多枚孔眼的“天女散花”,讓人從視覺上來看,會覺得有一種玲瓏剔透的美感。
折扇的制作過程可以說是相當?shù)姆彪s,做工精細,蘊含了工匠們的心血和智慧,每一把折扇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這也是蘇州折扇可以深受人們喜愛的重要原因。
四、蘇州折扇
蘇州一直是個精致的城市,精致在它滿城錯落的江南私家園林里,精致在它溫宛細膩的吳儂軟語里,精致在它阡陌交叉的水道里,也精致在藝人們的手工里。在絹宮扇與折疊扇的扇面上作畫、題詩,是蘇州文人的一大愛好。
蘇州自古就是一個出產文人雅士的地方,歷史上出過很多名人,有狀元有丞相買他們都有著淵博的學識和濃厚的文人氣息,著名的“吳門畫派”也是從這里產生的。在這些才子學士心目中,折扇絕對不僅僅是一件扇風用的工具,更是展示他們才情的好地方,是一件流動著的藝術品。折扇之所以受到這些文人的喜愛,是因為它的小巧精致,手持一把折扇,放則撒開、收則折迭,開合把玩之間,自有一股儒雅的風度。在他嗯的賞玩下,折扇的作用被大大升華不僅可以題詞作畫自己使用,更加可以作為一種饋贈賀禮在生活中廣為流傳。小小的一把折扇,還可以作為身份,地位,權勢的象征。因此,書畫家每在扇上創(chuàng)作也必將格外用心和考究。明清以后,這種儒雅風氣推廣到了極致。
一把由蘇州制扇大師王健制成的蘇扇力作——“水磨玉竹扇”完成了最后的裝糊,送往上海。這把蘇扇是以“太湖石”為扇面、上好玉竹為扇骨,由大師精心制作而成。這把“水磨玉竹扇”非常小巧精致,簡單大方的線條搭配上單色水墨畫,讓真?zhèn)€扇子看起來那么的樸素、自然。但如果仔細地看,不難發(fā)現(xiàn)扇骨中間16支竹片疊加在一起都不足半厘米厚,輕薄至極。最外面兩支竹片光滑如玉,讓人忍不住的想要一觸潤澤,扇面則采用了較為珍貴的灑金宣紙。大師王健介紹說,“這把扇子為9寸18方,為南方人最青睞的小巧細膩型?!睘榱嗽谑啦┥细玫恼故咀顐鹘y(tǒng)最本質的蘇扇文化,他在制作“水磨玉竹扇”時,采用的是蘇扇最古老的制作工藝。挑選上好的玉竹作扇骨當然是第一步。接下來還要給它配上上好的扇面。這把“水磨玉竹扇”的扇面挑選的是由蘇州美協(xié)畫家姚永強大師所作的一幅《太湖石》水墨畫,畫面簡單大氣,清麗脫俗。據(jù)悉,這把蘇扇將會被放置在世博園“畝中山水園”中的貴賓接待室里,用來迎接來園中參觀的各國首腦和貴賓,供他們參觀,欣賞。有人這樣評價王健制作的蘇扇稱:品質精良,清新雅致,繼承了傳統(tǒng)蘇扇的精髓,完美體現(xiàn)了蘇扇特有的秀麗輕巧的個性?,F(xiàn)在,王健的扇子已不僅僅是扇子,而是一種文化符號,是城市象征,也是手工制扇的精神。
折扇不僅代表著我國的濟濟人才,還代表著中國人的審美情趣,我們可以細細品味。書畫扇的產生,給實用的扇子注入了文人化的情愫,書畫藝術家的情感,技藝,理念,胸臆,學養(yǎng)一瀉于紙上。如果說,精美的扇子來自于精湛,高超的工藝制作,那么,書畫家的揮灑又為扇子增添了美妙的極具個性的情趣,這是一種高尚的介入,是藝術化,而不是匠化,扇子的價值,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此。而蘇州的折扇不僅具有折扇本身的魅力,更因為蘇州這塊人杰地靈的地方而賦予了它圖特的韻味。正所謂扇骨如衣架,扇面衣裳,一排空衣架如同家具店,一堆衣裳如同甩賣車。只有將他們完美搭配才能充分體現(xiàn)各自完整的藝術審美價值。
參考文獻:
[1]于建華.名家扇書扇畫漫說[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
[2]湯哲明.國畫之江南[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黃忠耿.中國扇畫技法[M].南寧:廣西美術社出版社,2008.
[4]郭傳火.扇面收藏與鑒賞[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
蔣夢婕,女,蘇州大學藝術學院藝術學系設計藝術學專業(yè)在校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