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腹部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因素以及防治措施。方法:選取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行腹部外科手術患者300例,其中發(fā)生手術切口感染的患者有16例,發(fā)生率為5.3%,對16例患者切口感染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結果:術中操作情況、患者的基礎疾病、抗生素的應用、耐藥菌的出現以及患者的年齡、體征指數、手術時間等因素都與切口感染的發(fā)生有密切關系。結論:腹部外科手術患者發(fā)生切口感染的因素多種多樣,因此應加強多角度的預防,減少切口感染的發(fā)生,改善患者預后。
關鍵詞:腹部外科手術;切口感染;防治
中圖分類號:R619+.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5-0515(2013)7-063-01
手術切口感染是醫(yī)院感染的一種主要存在的形式,且其占醫(yī)院總感染病例的10%以上,而腹部外科手術的切口感染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增加患者的痛苦,嚴重者可能會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加強對腹部外科手術患者的切口感染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就腹部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情況進行分析,并探討有效防治措施。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行腹部外科手術患者300例,其中男性158例,女性142例,年齡最小的4歲,最大的82歲,其中闌尾切除術74例,腸道手術77例,胃部手術59例,膽道手術48例,婦科手術4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其中本組16例患者發(fā)生切口感染,切口感染的發(fā)生率為5.3%,所有患者的切口感染標準均符合衛(wèi)生部發(fā)布的《醫(yī)院感染診斷標準》即凡切口出現局部紅腫熱痛以及筋膜組織以上有膿性物滲出或拆線后有膿液滲出者均屬于切口感染。其中Ⅰ類切口感染7例,Ⅱ類切口感染5例,Ⅲ類切口感染4例。
1.2切口感染的相關因素分析
1.2.1手術操作 手術操作不規(guī)范,尤其是未嚴格進行無菌操作,如各種醫(yī)用器械未嚴格消毒或消毒不徹底,均會招致細菌定植。其次術中切口縫合技術不嚴密,如殘留無效腔、皮膚縫合時切口對合不良,均會為感染的發(fā)生提供條件。
1.2.2基礎疾病 有慢性基礎性疾病的患者易發(fā)生切口感染,如糖尿病患者,長期使用非甾體類抗感染的藥物,會直接影響患者的免疫功能,導致感染情況的發(fā)生。
1.2.3抗生素的使用 抗生素的不規(guī)范使用,也易導致感染的發(fā)生。在本組的資料中,在術中使用抗生素比在術前和術后使用抗生素,發(fā)生切口感染的幾率要低,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4耐藥菌的出現 對本組感染患者的細菌學調查發(fā)現,手術切口以內源性感染為主,大腸桿菌和綠膿桿菌是導致腹部手術切口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1.2.5其它 手術切口感染的情況,還與患者的年齡、體重指數、手術時間等因素有關,其中年齡大于60歲,體重指數偏高,手術時間大于3h等都是誘發(fā)術后切口的感染的高危因素【1】。
2防治措施
2.1加強衛(wèi)生管理,規(guī)范操作技術 首先,要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如清潔皮膚和嚴格備皮等,降低皮膚表皮攜帶細菌的數量;其次,術中嚴格按照無菌操作的要求來進行,且由于腹部手術大多為污染手術和可能污染手術,會有較多的膿液和消化道內容物,吸引不凈會直接影響手術切口愈合。因此要加大對腹腔的沖洗力度,并在沖洗后用吸引器快速吸出沖洗液,避免死腔。再次,還應努力提高術者的專業(yè)技術和專業(yè)水平,醫(yī)護人員密切配合術者操作,保證手術的有效進行,縮短手術時間。最后,患者的住院期間,對病房的環(huán)境進行全面消毒,努力給患者營造一個“清潔”的環(huán)境。
2.2加強基礎疾病的預防和控制 基礎疾病的存在會使患者的機體免疫力下降,如糖尿病患者或糖尿病腎病患者的機體免疫力較差、機體的抗感染能力下降,都易導致感染;慢性高血壓患者易導致外周血管發(fā)生不可逆的病理變化,影響切口的愈合。術前盡可能的改善患者的全身狀況,如進行新鮮血液、血漿、人血白蛋白等可提高機體免疫力物質的輸入,保持患者機體內環(huán)境的平衡;且圍術期期間注意調節(jié)患者的飲食結構,多進行高營養(yǎng)、高維生素、優(yōu)質蛋白物質的補充,維持水電解質平衡,使患者以良好的身體調節(jié)進行手術,且利于切口的愈合。
2.3合理使用抗生素 臨床上傳統(tǒng)的抗生素用藥觀點認為,應該在術前的1~2d開始使用抗生素以增強患者機體抗感染的能力,并且術后繼續(xù)給藥以預防切口感染,但是目前臨床研究發(fā)現【2】,術前過早的使用抗生素容易使患者機體內菌群失調,而術后使用抗生素,細菌已經對組織造成侵犯,因而也不利于抗感染。因此作者,用藥時機的把握宜于在切開皮膚的前30min~60min給藥,即在麻醉誘導期間給藥,此時給予抗生素的藥物可以保證在發(fā)生污染之前血清和組織中已經形成了有效的濃度,利于藥性的發(fā)揮。
2.4加強抗菌藥物的管理 臨床有資料報道【3】,手術切口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以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為主,其次是大腸桿菌和葡萄球菌等,真菌的感染大多發(fā)生于長期切口不愈合的患者中,這與切口感染常其大量使用抗菌藥物有直接關系。對長期應用抗菌藥物、昏迷、長期臥床、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可預防性的服用抗真菌藥物和行真菌培養(yǎng)【4】。目前大多數的抗菌藥物已產生了多重耐藥性,因此應加強抗菌藥物的管理,合適的使用抗菌藥物,注意菌群失調,并重視細菌分離和藥敏試驗,以有效減少耐藥菌株的發(fā)生。
3討論
腹部外科手術患者發(fā)生手術切口感染的影響因素有很多,且有許多因素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應通過多種途徑加強對切口感染的治療和預防,提高手術成功率,增加治愈率。對腹部外科手術患者切口感染的防治主要包括加強基礎疾病的控制、嚴格進行無菌操作、縮短手術時間、合理應用抗生素以及加強抗菌藥物的管理等,從多角度預防切口感染的發(fā)生,減輕患者的痛苦、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改善預后,并對減少不必要的醫(yī)療糾紛、提高醫(yī)療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鄒寶波,程科萍,何瑯,等.外科患者手術后切口感染危險因素的IogisticN歸分析[J].現代醫(yī)學,2009,33(2):98-1O0.
[2]李小毅,楊志英,等.預防性抗生素在普外科手術中的應用[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0,16(7):445-446.
[3]姚正國,范秋蓮,姚月球,等.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病原菌耐藥性調查[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0,14(5):593-594.
[4]劉利平,徐秀玲.外科切口感染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安徽醫(yī)學,2009,28(3):263—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