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有著鮮明的民族風格,獨特的美學特色,嚴密的藝術特性,這在世界美術之林中是絕無僅有的。中國畫的特色與中國畫家的審美觀念、主觀精神密以及與中國哲學文化是分不開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精華的道家哲學精神,為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和發(fā)展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對歷代畫家們的創(chuàng)作思想、繪畫技法以及對中國畫的審美經驗、繪畫風格,尤其是構圖學,都起到了極為重要的具有指導性意義的奠基作用。
中國畫是表現(xiàn)中國人空間意識與精神空間的一種方式。通過對創(chuàng)造性語言的應用和對超越存在的生命形象的選擇,賦予畫面以奇妙的精神氛圍。中國畫所特有的空間意識,即對無限廣闊自由的空間的追求是同道家思想分不開的。道家崇尚自然、追求自由,中國畫在構圖上不受定點約束的散點透視法,打破了空間與時間的局限,使得視野寬闊,構圖靈活自由,畫中的物象可以沖破時間與空間的局限,隨意列置,這種非常自由靈活的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的創(chuàng)作思想基本上是淵源于道家精神的,正和道家的精神自由之思想相契和。道家以自然無為為美,即以人的自由生活的境界為美,以人的精神、情感的自由表現(xiàn)為美。老莊的哲學思想,其根本旨意都是在追求自由,追求思想的解放,不受時間和空間的束縛,不受任何有限的個別自然物的束縛,把人與自然的關系提高到一種絕對自由的境界,從而進入從心所欲、物我兩忘、得意忘言的境界。因此,只有讓事物純任自然地表現(xiàn)出它們的本性,顯示出它們的自由,才會有美的存在。中國畫構圖,一向是以有限來表達無限的。宋代趙黻的《江山萬里圖卷》,從長江源頭畫到入海處,峰回水轉,氣象萬千,這綿延數(shù)千里的景色,如果以西畫的焦點透視來畫,是畫不出來的,因為焦點透視的取景和照相機一樣,只停留在一個固定點上,即使用最大的廣角鏡頭也很有限。中國畫家在這里用散點透視法,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多處著眼,沿途作畫,再將各主要景色有機地連接起來,成為一幅完整的畫。使人不走一步,便可盡覽山川勝景。散點透視對表現(xiàn)內容和欣賞者來說,都是非常自由的,它可隨著內容的變化而變化,它可以達到一幅畫遠看(大勢)全貌,近看局部,瀏覽情節(jié),分析矛盾,發(fā)人深思的目的。以便求得看畫、讀畫、講畫、想畫的效果。在咫尺之圖,可臥游千百里之景。沈括懂得東望西、西看東的透視道理,但他認為這樣機械地去畫“東南西北,宛兒目前”(王維),是不行的,只有通過“散點”的方法才能表現(xiàn)出同一畫中的東南西北,從而“收斂眾景,發(fā)之圖素”。(見《廣川畫跋》)。又如,北宋畫家張擇端的著名風俗畫長卷《清明上河圖》,更是以散點透視法把汴河兩岸數(shù)十里的繁華景象分為“郊區(qū)”、“虹橋”、“市區(qū)”等三段,通過這種分段式的構圖展現(xiàn)北宋都城汴京從城郊農村到城內街市的熱鬧景象。中國畫在構圖方式上的這種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和高度概括的表現(xiàn)手法源于人與無限的宇宙、自然合一的道家精神。
散點透視在中國畫構圖發(fā)展中是一個很重要的美學問題。它突破了透視學的視力范圍。為了突出典型形象,它按照美的法則,揚棄了生活中的某些干擾視線的形象以適應于內容的變化。它并不是像虛無主義者所想象的那樣,簡單地說成古人不懂科學的透視,或說成是一種較原始的表現(xiàn)方法。在最早的山水畫單幅的題材,如王維的《雪溪圖》都是近乎焦點透視的構圖,只是把遠景稍微提高了一些,并非不懂得生活中視線消失的規(guī)律。山水畫是從隋唐以后才開始流行,在唐以前的畫風,基本傾向于寫實的,散點透視恰恰是在山水畫以前的人物故事畫中就開始了。這正好說明構圖很早就跨越了焦點透視的局限性。因為歷史故事,它都有著情節(jié)性,是發(fā)展的(具有運動性),畫家要將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和不同的情節(jié),表現(xiàn)在同一的時間與空間之中,這就必須大膽地突破焦點透視的逼真性,用散點透視分段分區(qū)把它表現(xiàn)出來。如秦漢石刻、畫像磚,就是采用分區(qū)的表現(xiàn)方法(見孝堂山與武梁祠石刻)。到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與《洛神賦圖卷》,它比石刻進了一步,不是機械的分段分區(qū),而是通過環(huán)境或景物銜接起來的“通景式”的構圖?!堵迳褓x圖》是根據曹植的文學作品《洛神賦》曲折細致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了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時空中自然地交替、重疊、交換,而在山川景物描繪上,無不展現(xiàn)出一種空間美。這幅長卷巨作,采取浪漫的神話形式結構,畫面表現(xiàn)出豐富的想象力,以人物的活動為中心,主要人物在畫面上反復出現(xiàn),安排了各個場景,有分有連,有起有伏,按情設景,以景抒情,憂婉嫵麗地展現(xiàn)了各種情景。畫面利用空間的靈活性,充分體現(xiàn)了構思的“意境”,整個的構圖體現(xiàn)在“情勢”的憂婉激蕩之中?!堵迳褓x圖》在空間上和時間上給人一種不斷的“運動感”,感情起伏,象銀幕畫面一樣,產生了一種使人意識到的時間效果。這就是中國畫中的“情勢”構圖,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界線。又如五代南唐畫家顧閎中的著名作品《韓熙載夜宴圖》,是以“分段式空間”的構圖突破了時空的局限,把不同時間和不同空間的事物安排在一幅畫卷中,以五段連續(xù)的畫面來構成一幅人物畫長卷,韓熙載這個人物在不同的畫面和場景中分別出現(xiàn),組成一幅整體有機的畫面。主要人物重復出現(xiàn),以情節(jié)分段,環(huán)境連續(xù),有分有聯(lián),只有散點透視才提供了這種可能性。在整個的時間上突破了空間,但在具體的細節(jié)上又保留了特定的空間;空間的突破是為了時間的繼續(xù),時間的突破是為空間的統(tǒng)一。這是造型藝術中時間與空間的辯證法。顧閎中在處理“夜宴”的結構中,在解決時間與空間的矛盾中,發(fā)展了中國傳統(tǒng)構圖方法,在中國人物畫中是獨樹一幟的。
散點透視這種藝術技巧,能打破生活中的客觀環(huán)境空間與時間的限制,而又能體現(xiàn)畫中情景所需要的空間與時間,這是幾千年來中國畫在構圖上智慧的表現(xiàn),它使靜止的空間藝術獲得了時間的生命力。中國畫,以卷畫的形式出現(xiàn),在構圖上,大膽的創(chuàng)造是驚人的,它敢于突破空間和時間的局限,使靜止的畫面,變化萬端的生活,富有時間感,靜而不靜,不動而動,這是美學的魅力,更是中國畫構圖學的獨特藝術創(chuàng)造力。
[張艷平,山西師范大學臨汾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