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用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西語用文化對比是跨文化交際和對外漢語教學中必須面對的問題。本文擬通過大量的語用文化現(xiàn)象從語用文化的表現(xiàn),中西方在語用文化上的傳統(tǒng)差異來對比研究中西語用文化。更重要的是引進發(fā)展的觀點,注重當今社會的文化混融現(xiàn)象,從而為對外漢語語用文化教學帶來一些啟發(fā)。
關鍵詞:語用文化 對比 傳統(tǒng)差異 文化混融 對外漢語教學
引言:眾所周知,文化的內涵很大。一般而言,將文化分為廣義的文化和狹義的文化。但由于其廣大的內涵和研究者們著眼點的不同,文化有著不同的定義。在此,我們不去深究文化具體定義,僅向大家展示一下與本文有關的關于文化的分類問題。張占一將文化分為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1],交際文化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直接影響著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際過程中信息的準確傳遞。之后,我國的許多學者如趙賢洲、陳光磊等都對漢語的交際文化進行過分類,趙賢洲將“交際文化”分為十二個子目。[2]陳光磊將文化分為習俗文化、思維文化、心態(tài)文化、歷史文化、漢字文化、體態(tài)文化。[3]之后,在其另一篇文章中,陳光磊從更宏觀的高度上,將文化分為三大類:語構文化、語義文化和語用文化。顧名思義,語構文化就是與語言結構相關的文化。語義文化即與語義相關的文化,是一種語言的語義系統(tǒng)所包含的文化內容和所體現(xiàn)的文化精神。語用文化指的是語言使用的文化規(guī)約,也就是把語言同社會情境和人際關系相聯(lián)結起來所應當遵守的規(guī)則。
一、語用文化的表現(xiàn)
語用文化是從語言使用的角度區(qū)分出來的,它其實就是在語言使用過程中所要遵循的文化規(guī)約。使用語言而形成表達方式具體多變,因此語用文化是不好分類的。但根據(jù)陳光磊的觀點,在語言教學中,語用文化主要有如下幾種表現(xiàn):1、稱呼。2、招呼和問候。3、道謝和答謝。4、敬語和謙詞。5、告別語。6、褒獎與辭讓。7、忌諱與委婉。8、詈語。即罵人的話,罵人的話也是有文化規(guī)約的,如漢語中的“不是東西”等。[4]
二、中西在語用文化上的差異
1、稱呼。
中國人是十分講究長幼、尊卑和親疏的人際關系的。對長輩、上級要用敬稱,不能直呼其名。叫老年人要用“老爺爺”、“老先生”、“老奶奶”等;稱呼上級多要加上對方的職位。稱呼小朋友也大多不能直呼其名,要用“小弟弟”、“小妹妹”、“小朋友”之類的稱呼。對于同輩之間,在稱呼中也傾向于把對方抬高,稱“大哥”、“大姐”等。在交際過程中,為了拉近與陌生人的關系,中國人喜歡用“叔叔”、“阿姨”、“大哥”等親屬稱謂來稱呼對方。而西方在稱呼上則不像中國那么講究,西方的親屬稱謂沒有中國的復雜,父方和母方的親戚會有不同的叫法。另外,中國人認為是大忌的直呼其名,在西方人看來是表示親近的一種表達方式,在美國電影電視劇里,我們可以經(jīng)??吹阶优苯臃Q呼其父母的名字。
2、問候和道別
中國人打招呼的方式特別多,除了用在不是特別熟的人之間的正式問候語“你好”、“您好”之外,還有許多的根據(jù)當時對方的具體情況,提出一些表示關切的問候語。如看到別人在看書時,問“在看書呢?”或“在學習呢?”;見到同學去食堂吃飯,會問“去吃飯?。俊薄俺粤藳]?”;看到別人穿少了,會問“怎么穿那么少呀?”;晚輩問候長輩,多會說“注意身體??!”“想吃什么就多吃點。”等。長輩問候晚輩,則多問學習、工作情況,這是他們對晚輩關心的表現(xiàn)。而西方人則很不習慣中國人這種關切式的問候方式,他們會覺得是妨礙了個人自由,或者是低估了個人的自理能力。英語中見面時的問候語比較常見的就是如下一些:Hi/hey/How are you/How are you doing/How are things等。基本不會詢問別人的日常生活情況。
在中國,道別的方式除了最常見的“再見”之外,還有表示關切的“走好”、“慢走”、“路上小心”;文言色彩比較濃的“珍重”、“保重”、“一路順風”等。而英美國家除了最常見的“bye-bye”外,比較常用的還有“see you、see you next time、see you next week”等,側重于期待再次見到對方。
3、道謝和道歉
“謝謝”是漢語中最基本的感謝語。其實漢語中的答謝不僅限于“謝謝”,有時還會在“謝謝”的基礎上衍生出“萬分感謝”等程度比較深的致謝語。還有就是在致謝時會突出對對方帶來的不便,如“麻煩了”、“不好意思”。英語中“thank you”是使用得最多的答謝語,但使用頻率遠比漢語的“謝謝”高,在中國,關系比較親近的人之間是不用說“謝謝”的,說了反到顯得生分。
漢語中常用的致歉語主要有“對不起”、“打攪了”、“不好意思”、“原諒我”等,且在漢語中,道歉用得不比西方多,在諸如打噴嚏、打嗝、咳嗽之類的生理反應時,中國人多認為這不是人為能控制的生理反應,用不著道歉。在英語中,在這些生理反應方面,影響到了他人,是需要說“sorry”的。另外在英語中,致歉語是有程度等級的,“pardon”-“excuse”-“sorry”的程度由淺入深。
4、敬語和謙辭
Leech指出,禮貌原則是在交際中交際雙方要共同遵守的準則,它維護了交際雙方均等的地位和他們的友好關系。對別人表示尊重,對自己則盡量謙遜,這是禮貌原則在漢語中的具體體現(xiàn)(漢語重視的是謙虛準則),也是中國文化最基本的交際規(guī)約。稱長輩、關系較遠的同輩甚至晚輩時,要用敬語,如“您”、“閣下”、“貴校”、“光臨”、“高見”等。對自己及自己的妻兒則要用謙辭,如“鄙人”、“賤內”、“賤息”等。介紹別人時盡可能地抬高對方,介紹自己時則盡可能的貶低自己,這在中國人看來禮貌的表現(xiàn)。然而在歐美國家則不然,對別人當然要表示尊重,但完全沒必要貶低自己,這是由于西方的個人主義思想的原因。像中國人那樣太過于夸大別人,貶低自己,在他們看來是不真誠的表現(xiàn),或者是會被西方人誤解為真的沒有能力。
5、褒獎與辭讓
在面對別人的贊揚時,中國人一般要推辭一番,說“哪里哪里”、“沒有啦”之類的話,而歐美國家的人在面對別人的贊揚時,一般則是欣然接受并對對方表示感謝,說“謝謝”,這是西方遵守贊同準則的體現(xiàn)。另外,在中國男性一般不能當面贊揚女性長得漂亮,這會被對方誤解為你有什么企圖。
6、宴請與送禮
中國人在接到別人的邀請時,一般都要推辭一番,不會很爽快的答應。一次邀請行為的實現(xiàn),往往要經(jīng)過受邀方的多番推辭和邀請方的持續(xù)邀請。在邀請中,受邀方說出一些狠言狠語,如“再推辭就不給我面子了啊?!薄安淮饝铱梢鷼饬税??!敝惖脑捤究找姂T。這在西方人看來則很難理解,以BrownLevinson的“面子觀”來看,別人對你發(fā)出邀請,如果你拒絕,那么就傷害了邀請方的積極面子,是不禮貌的現(xiàn)象。因此,西方人在面對別人的邀請時,通常都是欣然接受。還有一種情況,當一個中國人被問到吃點什么或喝點什么時,中國人一般都回答“不用了”、“不用麻煩了”等之類的推辭語,而西方人則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給對方明確的答復。
同樣是面對送禮,在中國,送禮方通常要貶低自己禮物的價值,說是“小意思”,從而減輕接受方的心理負擔。而接受方通常會表現(xiàn)出自己受之有愧、心中不安,說“那怎么好意思呢?”“實在太破費了?!敝惖脑挕T谖鞣?,送禮方在送禮時通常不會像中國人那樣貶低自己的禮物。接受方在收到禮物時,通常會第一時間打開禮物,然后對禮物大加贊賞一番。
7、隱私與禁忌
每種文化都有隱私和禁忌。這里著重來談一下東西方在隱私與禁忌上的不同的方面。在中國,年齡、收入、婚姻、子女情況等多被看做是可以分享的內容。而在西方則被看做是個人隱私。中國人不太忌諱“老”,“老”被看做是值得尊敬和應該尊敬的,如現(xiàn)在在公交車上,有的老年人會說到“我是老人,讓我坐?!敝惖脑?。中國人也不忌諱胖,“發(fā)福”“有福相”之類的話,通常認為是一種贊揚。而在西方“老”和“胖”都是忌諱的內容。
三、文化混融現(xiàn)象與對外漢語教學
1、文化混融現(xiàn)象
所謂文化混融現(xiàn)象,根據(jù)周健的分析,包括文化混合與文化融合兩方面。文化混合指交際中兩種文化交替出現(xiàn),包括雙方互相使用對方文化習慣和在目的語交際中使用母語文化的情形。文化融合是指一種文化吸收融合外來文化,尤指第二文化吸收融合第一文化的情形。[7]在這里,我擬擴大文化混融的內涵,來著重談談漢語中的語用文化的混融現(xiàn)象,以期對對外漢語語用文化教學帶來一點啟示。
在稱呼上,傳統(tǒng)的稱呼方式仍然存在。但出現(xiàn)了一些新情況,如“先生”、“小姐”取代了以前的“同志”、“師傅”。現(xiàn)在的中國人更多地選擇用“帥哥”“美女”來稱呼年輕人,這具有相當?shù)钠毡樾浴A硗?,如果一個年輕女孩子被一位中年人或老年人稱呼自己為“大姐”,在感到驚詫之余,更多的是會生氣。20出頭的女孩子喜歡被小朋友叫“姐姐”,而不是“阿姨”。此外,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曾被認為是大忌的直呼其名,特別是直呼長輩的名字這一現(xiàn)象也有了改變,在中國一些年輕的家庭或大城市的家庭里,孩子直呼父母的姓名,是可以被接受的。
在問候與道別上,中國人傳統(tǒng)的一些關切的問候方式,也開始不被接受了。如兩個同學之間打招呼用“看書呢,看什么書呀?”會被認為是多管閑事。如果去上課被問到“上課???”,去吃飯被問到“吃飯?。俊敝惖膭t會認為是明知故問或不真誠?,F(xiàn)在年輕人之間打招呼,大多會說“嗨!干嘛呀?”一般不會根據(jù)具體情景問出諸如“看什么書?。俊敝惖脑?。
在敬語和謙詞上,對別人表示尊重,對自己盡量謙遜仍然是一條主要的文化規(guī)約。但過分的贊揚,在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看來,是虛假、不真誠的表現(xiàn)。同樣地,過分地貶低自己,在當今大多中國人的眼中也是難以接受的。在社會競爭越加激烈的今天,貶低自己抬高別人的文化習慣已被推銷自己所取代。
在褒獎與辭讓上,現(xiàn)今的大多數(shù)年輕人在受到別人的贊揚時,也采取欣然接受的態(tài)度,用“謝謝”回應,而不是多加推辭。
在隱私與禁忌上,最大的變化是,在以前看來可以分享的信息,如工資、年齡、個人婚姻等問題,現(xiàn)在則被看做是隱私。
2、對對外漢語教學的啟示
從以上展示的一些現(xiàn)象我們可以看出,現(xiàn)今的漢語語用文化由于受到社會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和外來文化的影響,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與傳統(tǒng)認知不相吻合的情況。正如王宗炎(1994)指出:“傳統(tǒng)習慣、社會主義習慣和西方習慣共同構成了今天中國人的習慣?!蔽覀兛梢宰鲞@樣的理解,傳統(tǒng)語用文化和外來語用文化構成了現(xiàn)今漢語的語用文化。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我們必須明確兩點:一是要有與時俱進的觀點,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所揭示的語用文化應該是當今中國“活生生”的語用文化。其次,對外漢語語用文化教學的內容要有代表性,要能代表當今中國社會現(xiàn)象的文化,向學習者展示一個發(fā)展中的中國。另外,就是要向學習者揭示當代中國的主流文化,那些過去的、小眾的語用文化,都不是我們教學的內容。
參考文獻:
[1]張占一.試議交際文化和知識文化[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0(3).
[2]趙賢洲.文化差異與文化導人論略[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