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說文解字篆韻譜》流傳至今,有兩個通行版本,其一是收錄于《四庫全書》中,明朝巡撫李顯的五卷刻本;其二是清朝吳縣馮桂芬的十卷刻本,題名為《宋本說文解字均譜十卷》。本文例舉了兩版《說文解字篆韻譜》與《廣韻》在分部方面的區(qū)別,如《廣韻》下平聲“仙韻”所收的韻字,在兩版《說文解字篆韻譜》中分別為“仙韻”、“宣韻”所收。在入聲處,《說文解字篆韻譜》十卷本比《廣韻》多設(shè)立了一個“聿韻”,卻沒有《廣韻》中的“術(shù)韻”等,并比較了這幾個韻部所收字反切的具體差異。
關(guān)鍵詞:說文解字篆韻譜 仙、宣韻 聿、術(shù)韻
一、《說文解字篆韻譜》版本介紹
《說文解字篆韻譜》(下稱《篆韻譜》)的傳世版本共有兩種,一是收錄于《四庫全書》中的明朝巡撫李顯刻本,這種版本共五卷;一是題名為《宋本說文解字均譜十卷》的吳縣馮桂芬刻本,這種版本共十卷。
學(xué)界目前對《篆韻譜》不同版本作者的看法還有分歧,有人認為《篆韻譜》十卷本是徐鍇本人所著,而五卷本是在他去世之后,由徐鉉所增補完成。也有人稱,十卷本是小徐初編,大徐定補的原稿,五卷本是后人修訂部次,為了符合宋代官韻所成。
王國維先生《觀堂集林》(卷八)中,對《篆韻譜》的看法是:十卷本部次與陸孫(即陸法言、孫緬)諸韻大同,五卷本則與廣韻大同。由此,可以看出,在韻部劃分之上,兩版還是有所區(qū)別的。
二、《說文解字篆韻譜》與《廣韻》反切對比
將《篆韻譜》五卷本和十卷本,與《廣韻》進行對比后,能找到在分部上的不同之處,試舉出三處差別,作為例證:
首先,在下平聲,《篆韻譜》兩版的分部都是:一先,二僊,三宣,四蕭....,而《廣韻》是:一先,二仙,三蕭......。這么看來,不論是《篆韻譜》五卷本,還是《篆韻譜》十卷本,都比《廣韻》多設(shè)立了一個“宣”部。下面,試整理《篆韻譜》五卷、十卷本中“僊”、“宣”韻所收小韻字和《廣韻》仙韻所收小韻字。
《廣韻》仙部有仙(相然切)、錢(昨仙切)、遷(七然切)、煎(子仙切)、然(如延切)、延(以然切)、(諸延切)、甄(居延切又章鄰切)、邅(戰(zhàn)二切)、潺(士連切)、羶(式連切)、脠(丑延切)、鋋(市連切又以然切)、纏(直連切)、嘕(許延切)、連(力延切)、篇(芳連切)、便(房連切又去聲)、縣(武延切)、全(疾緣切)、宣(須緣切)、鐫(子泉切)、翾(許緣切)、塛(而緣切)、穿(昌緣切)、沿(與專切)、旋(似宣切)、娟(於緣切)、船(食川切)、鞭(卑連連)、詮(此緣切)、專(職緣切)、遄(市緣切)、員(王權(quán)切又云連二音)、恮(莊緣切)、栓(山員切)、猭(丑緣切)、乾(渠焉切又音干)、愆(去乾切)、權(quán)(巨員切)、椽(直攣切)、攣(呂員切)、弮(丘員切)、焉(於乾切)、漹(有乾切)、嬽(於權(quán)切)、燀(尺延切)、(丁全切)與勬(居員切);《篆韻譜》五卷僊部有僊(相然反)、錢(昨先反)、遷(七然反)、煎(子仙反)、然(如延反)、延(以然反)、饘(諸延反)、亶(張連反)、羴 (式連反)、鋋(市連反)、(堧)(汝縣反)、廛(直連反)、連(力延反)、篇(芳連反)、便(房連反)、縣(武延反)、全(疾緣反)、唌(夕連反)、延(丑連反)、仚(許延反)與埏(以然反);《篆韻譜》十卷僊部有僊(相然反)、錢(昨先反)、遷(七然反)、煎(子仙反)、然(如延反)、延(以然反)、饘(諸延反)、亶(張連反)、羴 (式連反)、鋋(市連反)、(汝縣反)、廛(直連反)、連(力延反)、篇(芳連反)、便(房連反)、縣(武延反)、全(疾緣反)、唌(夕連反)、延(丑連反)與仚(許延反);《篆韻譜》十卷宣部宣(須沿反)、鐫(子宣反)、翾(許沿反)、穿(昌緣反)、沿(與專反)、嬽(委員反)、旋(似緣反)、船(食川反)、鞭(卑沿反)、詮(此緣反)、專(職沿反)、遄(市沿反)、員(王權(quán)反)、乾(渠焉反)、?(敘沿反)、愆(去虔反)、權(quán)(巨員反)、焉(有虔反)、蔫(於虔反)、跧(莊沿反)、攣(呂員反)、睊(於沿反)與鄢(於乾反);《篆韻譜》五卷宣部有宣(須沿反)、鐫(子宣反)、翾(許沿反)、穿(昌緣反)、沿(與專反)、嬽(委員反)、旋(似緣反)、船(食川反)、鞭(卑沿反)、詮(此緣反)、專(職沿反)、遄(市沿反)、員(王權(quán)反)、乾(渠焉反)、?(敘沿反)、愆(去虔反)、權(quán)(巨員反)、焉(有虔反)、蔫(於虔反)、跧(莊沿反)、攣(呂員反)與睊(於沿反)。
對比發(fā)現(xiàn),小韻字的數(shù)目《廣韻》仙韻共收49字,《篆韻譜》五卷本僊、宣韻共收44字,十卷本收42字??梢?,兩版《篆韻譜》僊、宣韻收字數(shù)目基本相同,只是五卷本的僊韻多加一“埏”;宣韻多加一“鄢”。
《廣韻》中仙韻的小韻字,基本等于兩版《篆韻譜》僊、宣二韻小韻字的相加。開口呼的小韻字,如“然、先、延、連”等,基本都被劃分在《篆韻譜》的僊韻中,但也有特例,如“全、堧”不是開口呼,也被分入僊韻。小韻字是合口呼的,如“緣、宣、專、川”等,基本都被劃分在《篆韻譜》的宣韻字中,但“沿、鞭、愆、焉、乾、蔫”不是合口呼,也被分入宣部。其中,“鞭”(卑沿反),反切下字是“沿”;“乾”(渠焉反),反切下字是焉。至于《廣韻》中,“諸延切”的韻首字是“”,兩版《篆韻譜》是“饘”;《廣韻》中”“直連切”的韻首字是“纏”,兩版《篆韻譜》是“廛”等情況,由于《廣韻》“”韻下收錄了“饘”字;“纏”韻下收錄了“廛”字,所以,這只是韻首字選取不同而已。
至于兩版《篆韻譜》在《廣韻》仙韻的基礎(chǔ)上多設(shè)立一個宣部的原因,是否為了區(qū)分開口呼和合口呼,還需要進一步推論和探討。
在入聲,例舉兩版《篆韻譜》和《廣韻》的兩處分部差異。
1)《篆韻譜》五卷本和《廣韻》的分部相同都是都是“質(zhì)、術(shù)...”部;而《篆韻譜》十卷本新設(shè)立了一個聿韻,沒有《廣韻》中的術(shù)韻。
把《篆韻譜》五卷本和《廣韻》的質(zhì)、術(shù)韻,同《篆韻譜》十卷本的質(zhì)、聿韻所收小韻字進行對比,列舉如下:《廣韻》質(zhì)部有質(zhì)(之日切又音致)、日(人質(zhì)切)、實(神質(zhì)切)、秩(直一切)、悉(息七切)、一(於悉切)、七(親吉切)、匹(譬吉切)、吉(居質(zhì)切)、暱(尼質(zhì)切)、逸(夷質(zhì)切)、詰(去吉切)、欯(許吉切)、抶(丑栗切)、栗(力質(zhì)切)、窒(陟栗切又丁結(jié)切)、疾(秦悉切)、失(式質(zhì)切)、堲(資悉切)、蜜(彌畢切)、必(畢吉切)、姞(巨乙切)、邲(毗必切)、?(于筆切)、率(所律切)、叱(昌栗切)、(仕叱切)、密(美畢切)、弼(房密切)、乙(於筆切)、耴(魚乙切又女涉切)、筆(鄙密切)、茁(月二切)、肹(義乙切)、暨(居乙切又泉既二音)、蛭(丁悉切又之日切)、術(shù)(食聿切)、橘(居聿切)、崒(慈卹切)、聿(餘律切)、卒(倉沒切又則骨切)、卹(辛聿切)、律(呂卹切)、黜(丑律切)、?(竹律切)、術(shù)(直律切)、出(赤律切又赤季切)、焌(倉聿切)、(側(cè)律切)、崛(魚勿切)、(許聿切)與獝(況必切);《篆韻譜》五卷質(zhì)部有質(zhì)(之日反)日(人質(zhì)反)、實(神質(zhì)反)、秩(直質(zhì)反)、悉(息七反)、一(於悉反)、七(親吉反)、匹(譬吉反)、吉(居質(zhì)反)、逸(夷質(zhì)反)、詰(去吉反)、栗(力質(zhì)反)、窒(陟栗反)、疾(秦悉反)、矢(式質(zhì)反)、堲(資悉反)、蜜(名必反)、必(畢吉反)、姞(巨一反)、邲(毗必反)、?(于筆反)、筆(鄙蜜反)、密(美筆反)、弼(房蜜反)、叱(昌栗反)、眣(丑栗反)、(仕乙反)、乙(於筆反)、暱(尼質(zhì)反)、欯(許吉反)、吃(居乙反)、逸(夷質(zhì)反)、欯(馨乙反)、佾(夷質(zhì)反)、肸(意乙反)、術(shù)(食聿反)、聿(余律反)、恤(辛律反)、橘(居律反)、出(尺律反)、律(呂戍反)、(直律反)、黜(丑律反)、訹(思律反)、率(所律反)、(子聿反)、?(之出反)、(翾律反)與焌(倉聿反);《篆韻譜》十卷質(zhì)部有質(zhì)(之日反)、日(人質(zhì)反)、實(神質(zhì)反)、秩(直質(zhì)反)、悉(息七反)、一(於悉反)、七(親吉反)、匹(譬吉反)、吉(居質(zhì)反)、逸(夷質(zhì)反)、詰(去吉反)、栗(力質(zhì)反)、窒(陟栗反)、疾(秦悉反)、矢(式質(zhì)反)、堲(資悉反)、蜜(名必反)、必(畢吉反)、姞(巨乙反)、邲(毗必反)、?(筠筆反)、筆(鄙蜜反)、密(美筆反)、弼(房蜜反)、叱(昌栗反)、眣(丑栗反)、(仕乙反)、暱(尼質(zhì)反)、乙(於筆反)、欯(馨乙反)、聿(余律反)、恤(辛律反)、橘(居律反)、出(尺律反)、律(呂戍反)、(直律反)、黜(丑律反)、率(所律反)、(子聿反)、(翾聿反)、?(之出反)、焌(倉聿反)與術(shù)(食聿反)。
在收小韻字的個數(shù)上,《廣韻》質(zhì)部37個,術(shù)部15個?!蹲嵶V》五卷本質(zhì)部35個,術(shù)部14個?!蹲嵶V》十卷本質(zhì)部30個,聿部14個。
對比可見,《廣韻》和五卷本《篆韻譜》基本情況相同,只是《廣韻》質(zhì)部中“率(所律反)”歸入五卷本《篆韻譜》的術(shù)部。兩版《篆韻譜》的區(qū)別在于,五卷本的質(zhì)部比十卷本多“吃”、“逸”、“欯”、“佾”、“肸”五字,可能是傳抄過程中的遺漏所致。
在收字方面,《廣韻》和《篆韻譜》五卷本術(shù)部的小韻字并未一一對應(yīng),有些《廣韻》中收錄的字,并沒有出現(xiàn)在《篆韻譜》五卷本之中。而五卷本《篆韻譜》術(shù)部的小韻字,則基本都歸入了十卷本《篆韻譜》的聿部。
2)入聲處,《廣韻》分曷部和末部,和《篆韻譜》五卷情況大致相同,可在《篆韻譜》十卷中,只見末部,并未見曷部?!稄V韻》和《篆韻譜》五卷本曷部和末部的收字數(shù)目分別是33和28,《廣韻》小韻字數(shù)略多。但是《篆韻譜》十卷版,并未單設(shè)曷部,而是在末部收入了23個小韻字,將《廣韻》的曷部和末部歸并為末部,原因可能是因為這兩個韻部在聲韻地位上類似。
結(jié)語:對比兩版《篆韻譜》和《廣韻》的分部和反切區(qū)別,可以發(fā)現(xiàn),十卷本《篆韻譜》,在聲韻分部方面,和《廣韻》的差別,要大于五卷本《篆韻譜》。對《廣韻》和兩版《篆韻譜》的研究,本文還有很多疏漏之處,只待進一步的學(xué)習和考查。
參考文獻:
[1]徐鍇[南唐].說文解字篆韻譜(十卷版):《宋本說文解字均譜十卷》
[2]徐鍇[南唐].說文解字篆韻譜(五卷版):說文解字篆韻譜.欽定四庫全書.經(jīng)部.
[3]陳彭年、丘雍[宋].宋本廣韻.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4]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59.
[5]吳憶蘭.徐鍇生平事跡與著述探討.亞東學(xué)報,2004(24).
[6]小川環(huán)樹.論《說文篆韻譜》部次問題——《李舟〈切韻〉考》質(zhì)疑.語言研究,1983(1).
作者簡介:張晗笑(1990.06.21-),女,漢族,江西南昌人,中國傳媒大學(xué)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