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明代小說是一代顯學,著名的四大奇書是后世文人孜孜不倦的談論對象,但如果認真觀察不難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問題,四大奇書中的《三國演義》與《水滸傳》問世于洪武初年,而《西游記》與《金瓶梅》則出現(xiàn)在萬歷年間,這中間有長達200多年的蕭條期,在研究明代文學史時經(jīng)常忽略這段蕭條期,尤其是人們往往將重點放在研究作家作品時,這段蕭條期無法關注到。但如果考察整個明代文學發(fā)展狀況,就應該對這段時期正確把握。
關鍵詞:明代中期;小說;蕭條
小說的創(chuàng)作要受到時代背景、社會狀況、經(jīng)濟情況及作者本身的特點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響,如人們在研究《三國演義》與《水滸傳》往往會聯(lián)系作家處于元末明初之際,社會戰(zhàn)亂、政治腐朽及作家自身的創(chuàng)作經(jīng)歷均對小說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一定影響,因此明中期的小說創(chuàng)作蕭條期也與這幾方面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一、社會影響
明太祖朱元璋統(tǒng)一中國之后,利用政治上的高壓政策來鞏固自身的統(tǒng)治地位,不僅殺戮大批開國功臣,還對文人思想嚴格控制,著名詩人高啟就因詩文創(chuàng)作被處以腰斬,其他因為文字獄被革職、抄家、流放的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另外,朱元璋還下令“寰中士大夫不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誅其身而沒其家,不為之過?!庇谑?,中國文人傳統(tǒng)的“隱”的權利被剝奪了。這就在思想上嚴格控制了文人,不僅在小說領域,其他的文學體裁詩、詞、曲、賦也都受此影響,沒有出現(xiàn)優(yōu)秀的作品。詩歌領域只有以雍容典雅、歌功頌德、應制酬唱為特色的“臺閣體”統(tǒng)治詩壇百余年。戲曲的創(chuàng)作與表演也進行了嚴格的規(guī)定,朝廷曾規(guī)定“但有褻瀆帝王圣賢之詞曲、駕頭雜劇,非律所該載者,敢有收藏、傳誦、印賣,一時拿送法司究治?!敝扉€親自批示:“但這等詞曲,出榜后,限他五日,都要干凈,將赴官燒毀了,敢有收藏的,全家殺了?!币虼舜藭r期的戲曲內(nèi)容均是神仙道化和忠孝節(jié)義類的作品,如《呂洞賓花月神仙會引》和《五倫全備記》。說書這種藝術形式因為娛樂性較強沒有被統(tǒng)治者禁止,甚至連朱元璋本人也會聽說書來消遣,但是他對于這種行業(yè)也是十分鄙視,說書藝人在臺上風光無限,但是在臺下卻被人看不起。有則材料就表現(xiàn)了說書藝人的可憐,“陳君佐,揚州人,善滑稽,太祖愛之。嘗令說“一字笑話”,請俟一日,上許之。君佐出尋瞽人善詞話者十數(shù)人,詐傳上命。明日,諸瞽畢集,背負琵琶。君佐引之見上,至金水橋, 大喝曰:“拜”!諸瞽倉皇下跪,多墮水者,上不覺大笑。”從朱元璋如此輕視說書藝人的生命可以看出他對于這一行業(yè)的鄙視。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各種文學形式的創(chuàng)作都落入低潮,小說也不能例外,小說家的才華不能被統(tǒng)治階級所認可,在清人的筆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施耐庵,錢唐(塘)人,與劉基相契。明太祖搜羅人材,劉歸薦耐庵,命訪之。適耐庵作《水滸傳》甫竣,劉閱之,遂不言薦。報太祖曰:‘此人心思才力已耗盡于一部小說矣,用之何益?’”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劉基以及朱元璋都對從事小說這個行業(yè)的文人不予重視。小說家身份不受人重視,文人創(chuàng)作小說的熱情自然減少,這也是繼《三國演義》與《水滸傳》這兩部優(yōu)秀小說之后竟沒有出現(xiàn)小說創(chuàng)作高潮的一個原因。
二、傳播環(huán)境
通俗小說由于篇幅巨大,因此如何傳播一直是小說家們困惑的大問題。一般情況下小說在流傳初期是以抄本形式供人們閱讀,但是因為小說在文字數(shù)量上動輒就是幾萬,甚至十幾萬、幾十萬,因此抄寫一部長篇小說的工作量極為繁重,像《三國演義》與《水滸傳》這樣的小說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夠抄寫完成,由于抄本數(shù)量少且在抄寫過程中極容易出現(xiàn)訛誤,給讀者閱讀造成許多不便,這都極大影響了小說的質(zhì)量。因此后來當印刷業(yè)興起之后,通俗小說對印刷業(yè)就產(chǎn)生了極大的依賴,可是將一部小說刊印成書也是一項不小的工程。書坊主們在刊印一部小說時首先考慮并不是將一部小說風貌展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而是重點關注刊印小說之后的利益收入,所以在印制小說之前書商們都會對投資數(shù)額及利益回報作初步估計,如果估算出小說發(fā)行后能有高利潤回報,那么書商是極為樂意刊印小說的,反之,小說刊印就不能被書商們接受。這種經(jīng)營模式使得一批短、中篇小說被大量的印刷出版,但是長篇小說的刊印依然成問題,很多長篇小說就是因為這個原因無法與廣大讀者見面。長篇小說因為篇幅巨大、數(shù)量太多而造成所需投入的前期成本過多,像一部《三國演義》洋洋灑灑七十多萬字,按照明朝的出版模式,先由工匠雕刻與??保筮€要經(jīng)過刷印、折疊、裝訂等幾道工序,這一系列程序下來即使是一個規(guī)模不小的書坊,刊印一部《三國演義》的時間也需要一年,而且在這一年當中,書坊的其他生意都不能再接了,所以印刷長篇小說對書坊來說是不小的挑戰(zhàn)。書商雖然比一般人接觸的文學作品要多,具備的文學素養(yǎng)也較高,甚至有些書商本身就是小說家,如凌濛初等,但是他們最看重的還是利潤回報,因此在難以把握銷路時,書商們并不熱衷對于長篇小說的刊印,這就使得像《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這樣優(yōu)秀的長篇小說沒有出版的途徑。出版小說當然也能夠自籌經(jīng)費,但是由于大部分小說家都是窮酸書生,很多人甚至連自己的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更不用說要拿出大把的銀子去刊印小說了。不過如果能碰到有錢人的出資贊助,情況就又不一樣了。像李昌祺的《剪燈余話》就是當時的建寧知縣張光啟出資刊刻的,并且在書前自題:“笑余刻棗非狂僭,化俗寧無小補功”。但畢竟這類人是少數(shù)的,所以如果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只能說是這部小說的幸運。因此雖然像《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這些小說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但由于與之相適應的傳播方式及渠道等物質(zhì)基礎無法跟上,導致這些長篇小說在很長時間都是以抄本形式流傳,而抄本形式傳播面較窄,所以廣大讀者沒有見到小說的原貌,長篇小說的傳播就依然是無法逾越的大問題。
三、讀者群難以形成
中國傳統(tǒng)的詩詞文賦是由文人創(chuàng)作的,讀者群往往也是有一定文學基礎的人,但是通俗小說的讀者群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通俗小說特點是語言通俗、故事生動、情節(jié)跌宕且娛樂性強,這本應為通俗小說增加更多的讀者群,使小說成為雅俗共賞,全民皆可娛樂的大眾讀物。如《三國演義》的語言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萬歷時期的刻本封面就刻有“句讀有圈點,難字有注音,地里有釋義,典故有考證,缺略有增補,節(jié)目有全像”,甚至有些刻本直接采用了上圖下文的方式,這就使得本來就以通俗著稱的《三國演義》更加通俗化,書坊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招攬更多的顧客,使平民百姓也成為通俗小說的消費群體。但是在明代中期這種方式卻很難推行下去。明代中期,由于刊刻的成本較高,造成書價過高很難讓人接受。如《封神演義》定價為二兩銀子,二兩銀子在當時是購買一畝地的價錢,相當于一個六品官員一個月的俸祿,一個六品官員買本《封神演義》要一個月不吃不喝,更不用說平民百姓,要讓一個小百姓為了買一本書要賣掉一畝地,這簡直是天文數(shù)字。再說那些囊中羞澀的窮書生們,他們大部分連自己的溫飽都解決不了,老婆孩子都養(yǎng)活不起,就算把全家東西都當?shù)糍I一本書也很困難。這樣通俗小說就流失了大量的讀者群,大部分官員、市民、文人都無法成為通俗小說的讀者群主流。于是最有財力的商人成了書坊主樂于服務的群體,他們的經(jīng)濟基礎雄厚,很多商人文化程度雖然不高,但是也能夠讀懂通俗小說并且樂于享受通俗小說帶給人的娛樂感,可是由于明初時期的“厚本抑末”政策,即明政府為了防止商人的勢力膨脹而采取的抑商政策,嚴格控制商人的經(jīng)營活動,甚至逮捕、流放一些由元入明的商賈巨富,使得商人隨時處于被迫害的陰影中,高壓環(huán)境造成了本來最有可能成為讀者群的商人也無心再去購買小說消遣娛樂。這樣通俗小說就遭遇了如此尷尬的局面,缺乏固定讀者群,書坊無興趣用高成本刊印小說,于是通俗小說的刊印就進入了惡性循環(huán),這嚴重影響了小說的傳播同時也打擊了作家創(chuàng)作通俗讀物的熱情。
明代初期的《三國演義》與《水滸傳》為長篇通俗小說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在選取素材、布局謀篇、塑造人物、情節(jié)處理等方面都有可取之處,但就在這樣良好的文學條件下,通俗小說的創(chuàng)作卻偏偏落入低谷,甚至連《三國演義》與《水滸傳》在傳播過程中也困難重重,這是由政府的高壓政策、傳播環(huán)境和讀者群難以形成等一些原因綜合造成的。
參考文獻:
[1]吳志達:明清文學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
[2]龔鵬程:中國小說史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陳大康:明代小說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