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梳理毛姆長篇小說《刀鋒》的具體情節(jié)內(nèi)容,并以其同一時期的傳記散文《總結》做依據(jù)參考,探索出毛姆筆下的中心議題是自我完善與人性寬容。
關鍵詞:自我;人性;神秘主義
一
《刀鋒》這部長篇小說,是毛姆1944年發(fā)表的作品,他當時已經(jīng)70歲了。而在此之前,1938年,毛姆發(fā)表過一本暢談自己創(chuàng)作生涯和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的書——《總結》。同年,他首次前往印度旅行。事實上,無論這次印度之行,還是這本名叫《總結》的作家創(chuàng)作談,都影響到了《刀鋒》的創(chuàng)作。印度之行讓毛姆比較直觀地體驗到印度教的宗教信仰,而《刀鋒》從《總結》那里延續(xù)了老年毛姆業(yè)已發(fā)展成熟的人生觀。
我們可以先來看一下《刀鋒》的基本情節(jié):主人公拉里,是一個參加過一戰(zhàn)的美國飛行員,經(jīng)歷了戰(zhàn)爭帶來的傷痛,從此陷入痛苦的反思之中,渴望尋找生命的意義。復員后,他不愿上大學,也不愿工作掙錢,離開未婚妻來到巴黎;兩年后,他又走出法國,云游四方,最后到了印度。他執(zhí)著地探索人生,最后終于在印度的吠陀經(jīng)中找到了人生的真諦。
這個基本情節(jié)看上去好像只是一個普通的成長小說。而實際上,因為此時毛姆已是位人生經(jīng)驗豐富的老人,他并不滿足讓小說只由一個從迷惘到成熟的青年的故事來做單一的主線。所以他同時設置了一個人物,也叫毛姆,是一個相比小說里的年輕主人公更成熟老練、世俗方面的洞察力更強,言辭犀利又同時值得信賴的劇作家和小說家。這兩個人物都可以看做作者本人的化身,拉里這個人物形象包含著作者對人生真諦在哲學層面的理解,更精神層面;毛姆這個人物形象則代表了作者對世俗社會、人情人性方面的理解。
縱觀毛姆幾大著名長篇小說可以發(fā)現(xiàn),他通常要表現(xiàn)的都是這兩個主題,即對人生意義的探索和人性的矛盾復雜。《刀鋒》也不例外,通過青年拉里和中老年作家毛姆這兩個人物形象的視角觀點,很巧妙地把這兩個主題結合在了一起,共同構建出小說背后那個70歲的老年毛姆的人生觀。
二
在毛姆的人生觀里,最重要的是自我一詞。《刀鋒》作為一部世情常態(tài)與人生哲理兼具的小說,內(nèi)容上乍一看,包羅萬象,令人眼花繚亂。然而仔細體味,無論是人與他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群體的關系,還是人與更高層面的自然世界和宇宙整體的關系,歸根結蒂都要回到個體,回到“自我”。
關于自我,關于內(nèi)在自我的尋求與提升,以拉里為代表。
首先,拉里要尋求的東西是自我安寧。他在一戰(zhàn)負傷歸來后,因為目睹了大量無情的死亡,尤其是好朋友的死,所以對人生的意義產(chǎn)生了困惑。他說,“在一小時以前還是個有說有笑、充滿生氣的人,直挺挺躺在那里;就是這樣殘酷,這樣沒有意義。你沒法子不問自己,人生究竟是為了什么,人生究竟有沒有意義?!币虼?,他跟未婚妻伊莎貝爾說:“除非我對一些事情有了一定看法,我將永遠得不到平息。”他需要找到人生的意義,來對抗在戰(zhàn)爭中所感受到的人生的短暫、荒謬。
接著,我們發(fā)現(xiàn),拉里的求知方式,是自學,是自己去學外語,去圖書館借書。他一個人住在簡陋的公寓房間里,飲食簡單,常去和拉丁區(qū)的貧窮文人、藝術家交流。總之,他的求知方式是自我增進,他靠自己找答案。
然后,他堅持的生活狀態(tài),也是保持孤獨,獨善其身。愛情婚姻是人類世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然而愛情婚姻對他來說并不重要。小說中和拉里有關的女人有四個,我們發(fā)現(xiàn),拉里對她們的感情,都不是欲望之愛,激情之愛。
除此之外,拉里在歐洲、在東方一路行走,做礦工、做農(nóng)活、或者做其他雜役,也都堅持一個人的生活。不為與探索人生意義無關的事所牽絆。
當他在印度教的吠陀經(jīng)奧義書中找到能夠為自己所信服的生命學說之后,他要回到美國做汽修工,出租車司機。一路走來,從迷惘到領悟,他始終堅持獨自生活,無論理智思考,還是做體力活,都是在孤獨中進行。
最后,因為自我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他人的看法,社會的看法都變得無所謂了。我們看到,拉里所做的,僅僅是保持對自己內(nèi)心的真誠,不斷實現(xiàn)對自己精神的完善。
在《總結》中,毛姆也反復表達“重視自我,無關他人,人生只不過要實現(xiàn)自我的最大化體驗”這個基本的人生理念。他寫到:
“我曾下定決心,既然生命只有一次,我就要盡自己所能發(fā)揮它的最大效用?!?/p>
“我應該再做人這件奇妙的事情上最大限度地投入?!?/p>
“唯一有價值的生存是個體的完全生存?!?/p>
“我最想要的是自己獨處?!?/p>
“我不為書而讀書,我為自己讀書。”
三
這時我們發(fā)現(xiàn),從毛姆“重視自我,無關他人”的看法,很自然地,就聯(lián)系起來他小說中的第二個主題——人性的矛盾復雜。
毛姆認為人性復雜,人人都有邪惡的一面,所以他在撕開人性惡的同時,又總是很寬容。這一方面是因為他重視自我,會深刻地自我剖析,所以將心比心原諒別人的惡。另一方面,因為他關心自我,不在乎別人,所以他只冷冷地看著別人的邪惡與殘酷,然后把其當做寫作素材,使之躍然紙上。
在《刀鋒》里,伊莎貝爾這個形象的塑造,是通過小說里那個也叫毛姆的作家形象,點出了伊莎貝爾的無同情心、母愛不足、對朋友殘酷、物質至上、沉溺于情欲、占有欲強。但是我們依然不愿意埋怨她,因為作者勾勒出的這個形象,也有可愛的一面。她美麗、健康、坦率、思維上有著世俗的聰明簡單,而且她確實是愛拉里,但同時也知道對丈夫的愛抱有感激之情。
伊莎貝爾的舅舅艾略特,他勢利虛榮,與人交往要么是看名望,利用別人來幫助自己在社交界攀升或者維持自己社交地位,要么是為了炫耀自己的慷慨富有和博學多識。總之都是虛情假意的交往。但他對自己的姐姐一家,又是真心實意地愛護體貼。
伊莎貝爾的公公老馬圖林先生,他做大生意的時候是狠心殘忍的,要弄得別人傾家蕩產(chǎn)才好。但是他對窮人又很好,在窮人面前是個正直的美國有產(chǎn)者。對兒子也極其疼愛。
由此可見,人性的善惡,毛姆都要表現(xiàn)。尤其在這部后期小說里,對于人性的矛盾,老年毛姆很理解,也很寬容。
在《總結》中我們可以找到毛姆對人性善惡矛盾的一些觀點說法:
“我并不認為自己比大多數(shù)人更好或更糟,但我知道,如果我把生活中的每個舉動和腦海中閃過的每個念頭都寫下來,那么世人會把我當做邪惡的魔鬼?!保ê苋菀鬃屓寺?lián)想到《人生的枷鎖》里,菲利普守在伯父的病床邊,暗暗希望他死,以便自己盡快繼承遺產(chǎn);后來他對自己邪惡的想法感到驚訝。)
“人與人之間并沒有很多選擇的余地,他們都是偉大與渺小、美德與惡行、高貴與卑微的結合體。”
“我因他們的良善而高興,但我不為他們的惡行而沮喪?!?/p>
“我為自己要求自由,也準備好給予別人自由?!钡鹊?。
我們看到,毛姆對于他人行為和人性善惡的理解包容,根本上是源于他對“自我”這一概念的理解。所以“自我”一詞,不啻為把握毛姆人生觀的關鍵詞。
四
那么,《刀鋒》中的拉里最后追尋到的人生意義還跟自我有關嗎?是的。
最后,拉里認為:“一個人能夠追求的最高理想是自我的完善。”可是自我完善,跟小說結尾處同時著力表現(xiàn)的奧義書中的神秘主義體驗和哲學有什么關系呢?
《奧義書》中的“奧義”是“梵 ”和“我”以及二者合一(梵我合一)的道理?!拌蟆保˙rahman)是宇宙的起因,終極的真實。“我”(atman)是靈性、真我?!拌笪液弦弧奔慈送高^內(nèi)在對真我的認識,觸及超驗普遍的終極真實,并與其合一,而使個別的靈魂從經(jīng)驗世界中解脫出來,融入終極真實、光明、喜悅中。
對于真我的覺知需要不竭的努力,所以拉里強調(diào)自我完善。在自我完善的道路上,知識或者愛,只不過是途徑、方法。根本目的是讓自我擺脫蒙昧,感受那個最高的、無限的神明的啟示。
拉里的神秘主義體驗讓他更加相信這一點,在那甜蜜的瞬間,他感到了自我和絕對的合為一體,他極端真實地體驗到“那片刻陶醉時抓住我的濃郁的寧靜、歡樂和安泰感”。
最初,他要尋找內(nèi)心的安寧。最后,神秘主義哲學和體驗讓他實現(xiàn)了這個目的。
所以拉里會這樣說:
“人類有一天將會看出只有在自己的靈魂里面尋找安慰和鼓勵。”
“我相信上帝只在我心里?!?/p>
作者簡介:向冠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2012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