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瑪莎諾曼的《晚安,媽媽》講的是一個女人決定自殺的故事,劇情圍繞著兩個女人,母親和女兒,之間的對話展開,以女兒的自殺落幕。劇中的男性都是缺場的,但是通過母女倆的對話,讀者時刻都能感受到這些不在場的男性氣息,壓抑而沉重,劇本是對男權社會的控訴。本文擬從伊里加蕾的女性理論來解讀劇中的母女,為備受指責的母親辯護,母親并不是杰西自殺的原因,實際上,母親也是男權社會的犧牲品。
關鍵詞:女性氣質;主體;客體;主體性
一、引言
后工業(yè)時代的到來使人們對于物質的追求達到了空前的高度,人們開始對精神世界以及自我進行沉思和追逐,所有的人似乎都在探索著自己的生活道路。劇中的杰西也不例外,當杰西在努力探尋如意的生活方式時,周圍的一切卻把她拽向了絕望的深淵:“自私”的母親,不負責任的丈夫和罪犯的兒子。當她感到已無委身之地時,失去意義的痛苦的生存使杰西走上了不歸路。評論界對于杰西的自殺分成了意見相左的兩方:一方評論者認為自殺標志著杰西最終獲得了自由,是女性自主權獲得的體現(xiàn),是向死而生,是積極的,標志著女性運動的進步;而另一些評論者,多為女權主義者,則認為這樣的結果是對父權社會的妥協(xié),是女性在強大的父權社會中生存的無奈和絕望,從而備受女權主義者的詬病。其實杰西的自殺不是母親造成的,母親和女兒一樣,是男權社會的犧牲品和受害者。
二、母親西尓瑪?shù)奶幘?/p>
伊里加蕾不斷強調在父權文化中被邊緣化的母親。母親為他人犧牲了自己的欲望和需要,卻被男性標準排斥于社會的邊緣。母親是他者,是沉默的,無法表達自己的欲望:“對于她的欲望,以及她自己的欲望,都是被父親律法禁止的”。劇中的西尓瑪就是這樣一個被邊緣化的被他者化的母親。作為妻子,丈夫拒絕和她說話,甚至至死也不愿和她道別,從而剝奪了她的話語權,她從不知道丈夫在想什么,她的一生都處于無休止的等待中。當作為女人的欲望得不到滿足時,她的生命就成了一個無法滿足的胃,她只能通過進食來填補自己的空虛。但是無論她如何努力,內心總有一個無法填滿的黑洞。當作為妻子的角色給她帶來的只是絕望時,她把所有的心思都轉向了自己的女兒杰西。已經(jīng)成年的杰西在母親的眼中仍是孩子,她努力安排著她的一切。她隱瞞了杰西的病情,安排了杰西的婚姻,甚至在杰西被遺棄之后,她再次安排了杰西的生活。對于西尓瑪,生活無需思考,只需繼續(xù)。在父權社會中,母親的話語和身份都被閹割了,被閹割了的母親被主流文化所忽視,所遺忘,從而失去了獨立的身份。母親就像具活死人,只是在等待和食物中麻木地生存。
三、女兒杰西的困境
劇本在杰西宣布自殺的決定中拉開帷幕,沒有悲憤,沒有歇斯底里,有的只是平靜和鎮(zhèn)定。她有條不紊地安排著母親的余生,就像要出門遠游一樣。這可能也是為什么有些評論者認為杰西通過死找到了自己的主體性和自由,其實杰西的死是出于無奈和絕望。
1.和母親的關系
劇中的母女是糾葛的。在《一個不會沒有另一個而走動》中,伊里加蕾對弗洛伊德女性匱乏理論進行抨擊,“女兒并不是因為缺乏母愛而選擇離開,而是因為母親給的太多,女兒被母親喂得飽飽的,飽的幾乎窒息”。在劇中,母親西尓瑪?shù)倪^度保護,過度關注感杰西感到窒息,她對于這種雖已成年卻仍在搖籃的感覺感到萬分疲倦。如伊里加蕾所說,無論是何種身份的女人,母親都是她們共同的歸宿。為了讓杰西有所依,母親幫她選擇了丈夫,組織了家庭,完成了杰西從女人到母親的和妻子的身份轉變。在遭到丈夫的遺棄后,又是母親收留了她,把她拽回到了女兒的身份。但是在這個母親的房子里,杰西沒有自己的空間可言。母女之間長期以來一直缺乏溝通,從來也沒有交談過。伊里加蕾說,“如此的深淵把我們分隔,我卻沒有完全離開你,因為我總是被你的子宮捆綁住手腳,我被裹挾在陰影里,成為禁錮的俘虜?!痹谝晾锛永倏磥恚赣H和女兒相互依存,沒有女兒,母親也就不復存在,只有女人成為主體,母親和女兒才可以成為女人,成為生活的主體,而不是客體,不是父權社會中的他者。根據(jù)伊里加蕾,“母親和女兒,一個不會沒有另一個而走動,因為我們只有在一起才能走動,母親,我想從你那里得到的是,你給了我生命,而你仍然有活力”。但是作為母親,西尓瑪沒有自我,他總是以男人的價值體系來規(guī)范自己。在男性體系中,西尓瑪?shù)纳粶S落到生存,僅僅是生存而已,沒有自由,沒有自我。母親雖深愛著自己的女兒,卻固執(zhí)地認為女兒就是另一個自己,或者是屬于自己的,從而忽視了一個事實:女兒是個獨立的個體。伊里加蕾曾經(jīng)強調,女性之間應該有個更為寬廣的相處空間,“你把自己放在我的嘴里看,我都窒息了,少放一點在我的嘴里,好讓我看到你,我希望能看到你,這樣我們就能一起相互感受,相互傾聽,相互看見。”而杰西缺的就是這樣的空間。
2.和男性的關系
在長期的共處中,從母親的經(jīng)歷杰西看到自己的未來,所以她知道追隨母親的腳步不能她一個美好的未來。她把人生比作坐公車,“車里很悶,很吵,你很想下車,但離你的終點站還有很遠。我要下車了,以往內即使我再坐50年下車,和現(xiàn)在沒有什么兩樣,我受夠了。”母親的聲訊狀態(tài)讓杰西感到窒息,所以她決定離開,離開母親。由于母親沒有對的女性主體身份,女兒無法效仿母親,她意識到跟隨母親沒有前途,“如果你只是想把我塑造成另一個你,一個沒有活力的你, 那么我將追隨父親,一個比你有活力的人”。杰西轉向父親尋求主體性,但是父權體系更沒法滿足她這種愿望。于是我們看到劇中趨于男性化的杰西,從衣著到習慣,甚至最后自殺也是用父親的槍完成的。轉向男性的杰西受到各種重創(chuàng),丈夫讓她在他和抽煙之間做出選擇,然后遺棄了她;兒子更是偏離了正常的成長軌跡,在犯罪的路上越走越遠;而看似疼愛她的哥哥則完全不把她當成年人看待,肆意踐踏她的隱私。由于男性是秩序的締造者,所以話語是男性的,而所謂的女性氣質,不過是根據(jù)男性的價值觀念強加于女性的一套形象,特性,角色的總和。女性氣質使女性失去了自我,為了具備女性氣質而失去了自我。所以杰西對于父親的追隨也以失敗而告終。
三、結語
在父權社會中,杰西無法找到自我,無法尋到有意義的生存,她無從掌控自己的命運。母親麻木的處境讓她恐懼,也讓她對未來失去了信心;而對于父親的追隨又讓她備受歧視和傷害;對于生命她無從掌控,出于無奈和絕望,她放棄了生命。這也許是她唯一能做的,是對父權社會的控訴也好,是對自主性和自由的追求也好,杰西是迫于無奈和絕望才選擇了死亡,誰又能說這不是一出女性的悲劇呢?
參考文獻:
[1]張若冰,《女權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8
[2]劉巖,《差異之美》,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