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亞歷山大·勃洛克是白銀時代偉大的俄國詩人,享譽世界的抒情大師。而他所處的時代,正是新舊兩個世界的歷史時代的交替時期,因此,他的創(chuàng)作恰好是一個時刻關(guān)注著歷史運動并能預感到時代風暴的人的內(nèi)心見證。勃洛克的詩歌中充滿永恒的神秘色彩和宗教色彩。
關(guān)鍵詞:神秘;宗教;基督;十二;十字架
1.耶穌的形象
耶穌形象歷來是勃洛克研究者爭論的焦點,不解決這個問題則長詩的思想傾向和藝術(shù)結(jié)構(gòu)就無法得到完整的解釋。關(guān)于這個形象說法林林總總,往往大相徑庭,但當我們把長詩置于俄羅斯深重的東正教文化語境下進行解讀,問題似乎會變得更加清晰。詩人曾說他不知道為什么筆下會出現(xiàn)耶穌的形象,耶穌的形象是“突然冒出來”的??v觀俄羅斯文學史,幾乎沒有一個作家能完全逃脫基督教人道主義精神的羅網(wǎng),這種宗教意識作為俄羅斯民族的根本民族性深深植根于民族心靈深處。象征派的詩人們(如別雷)往往身兼詩人與宗教哲學家的二重身份,勃洛克雖不是哲學家,但宗教性的思索也貫穿在他所有重要作品之中。由此可知,耶穌形象的出現(xiàn)絕不是偶然的,它是作為深層的文化心理組成部分潛藏于詩人心中,宗教意識濃厚的民族文化心理限定了處于這一語境下的詩人。在東正教的教義里,耶穌是純粹的人和純粹的神,耶穌殉難以棄絕肉身的方式完成了拯救萬民的使命,對棄絕肉身的肯定,即是對耶穌人性的充分肯定。人性使人和神相通,強調(diào)神的人性,也即隱含著對人的神性的肯定。東正教所強調(diào)的“人的神性”,深植于俄羅斯人心底,對神性的追求和對完成上帝創(chuàng)世使命的責任感,構(gòu)成了俄羅斯民族心理的一個重要基礎(chǔ)。即使是在革命時代否決上帝的潮流中,這種宗教心理依然存在,盡管已經(jīng)轉(zhuǎn)入了隱性的存在方式。隱含的宗教心理提供了解決矛盾的可能,這種心理同樣以隱性的狀態(tài)存在于長詩之中,并在結(jié)尾以耶穌形象顯現(xiàn)出來。長詩濃厚的象征色彩,使隱性的宗教色彩顯得不那么明晰可辨,我們從畫面色彩角度入手,逐節(jié)分析人物及意象的象征意義,或可更加清晰地看到詩人在痛苦掙扎中對革命與宗教困境做出的解答。
在東正教法典上所描繪的耶穌·基督形象,與勃洛克長詩中所描繪的基督形象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的問題,應詳加探討。東正教法典上的“上帝圣像”對于勃洛克來說是官辦的、腐朽的東正教的化身,是令人仇恨的教會儀式的象征(牧師,伏特加,皮靴子)。在勃洛克的書信中,他多次公開承認自己是無神論者,甚至果決否定宗教:“你知道,我從來不是宗教教徒!”
在勃洛克有的作品中,基督是受苦受難者的激動的心靈的化身,因此也就是把他塑造成一個疲憊不堪、赤貧如洗的漂泊者的形象,或是一個近似浪跡天涯的騎士的形象。而這種“神話”般的,激情的“浪漫主義”的基督形象,卻被教會儀式庸俗化了?;降男蜗髴撌恰皠e的樣子”,決不是“宗教儀式”中頂禮膜拜的偶像。但是,恰恰在十二個赤衛(wèi)軍戰(zhàn)士的意識中,卻依然殘存著在人們習以為常、司空見慣了的模式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宗教熱情:“主呀,求你庇護!”成了《十二個》第三章的“尾聲”;第八章中的安靈悼文:“主呀,請你安慰你女奴的靈魂吧……”聽來簡直是某個人的哭泣聲。在詩人直接引用的赤衛(wèi)軍戰(zhàn)士的生動口語中,可以看到為詩人所仇視的教會習俗:“哦,怎樣大的雪風呀,上帝保佑我!”甚至在把彼得魯哈從迷夢中喚醒時的呼喊中也有宗教“祭祀儀式”的痕跡:“彼奇卡!唉,不要講廢話!圣壇前得金幃幕能庇護你什么?”在這里,庇護——也就是“衛(wèi)護,保全”,同“主呀,求你庇護……”的教會儀式慣用語屬同一范圍。甚至對基督的名字,勃洛克也保留民間的變異語風:伊穌·基督(исус христос),而不用教會慣用的名字耶穌(иисус)。
2.十二個赤衛(wèi)隊員的象征意義
十二是永遠的數(shù)目。七是時期的完全,或作暫時的完全;惟十二則是永遠的完成。七是四加三,受造者(人)連于造物者(神)。十二是四乘三,受造者(人)化于造物者(神)。七不過是代表人神連在一起而已,十二則表明神施恩于人,收納人,使受造者溶化在造物者里面;所以七代表時期的完全,十二代表永遠的完全。前者表明受造者與造物者接觸,所以七代表時期的完全,十二代表永遠的完全。前者表明受造者與造物者接觸,所以,雖然完全,未免暫時;后者表明受造者與造物者化合,所以,不特完全,且是永遠。
一年有十二個月。以色列有十二支派。大祭司的胸牌有十二個寶石。精金桌子上有十二個陳設(shè)餅。以琳有十二股水泉。上去探地的人計有十二人。喬舒亞放十二塊石頭在約旦河里。伊萊賈用十二塊石頭建立一壇。所羅門用十二只銅牛馱銅海。主耶穌十二歲時上耶路撒冷。讀到啟示錄,我們看見十二的數(shù)目,比何處多。婦人頭上有十二星的冠冕。新耶路撒冷有十二個門,是十二顆珍珠作的,門上有十二位天使,門上寫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名。城墻有十二個根基,上有羔羊十二師徒的名字。生命樹結(jié)十二樣的果子。這里有一件事應當注意:在新天新地的永遠的國度里,所有的數(shù)目都是十二,并沒有七的數(shù)目。到了永遠的國度就用十二。所以十二是永遠的完全。
如此可見,十二在基督教教中所代表的意義是如何的巨大,在這首詩中,勃洛克的標題使用的是十二個,而主人公選用的也是十二個赤衛(wèi)隊員的形象。所以,不管勃洛克自己怎么強調(diào)自己是遠離宗教的,但他內(nèi)心還是有著基督的。
3.十字架的象征意義
十字架是基督教專有的意義:即耶穌基督為了拯救他所揀選的人,釘在十字架上擔當他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流血犧牲。第三天復活,勝過死亡。只要信耶穌的就可以得救。這就是十字架的意義。在《十二個》這首詩中十字架一共出現(xiàn)了四次,神父肚子上的十字架以及后三次出現(xiàn)的都是“沒有十字架啦”。對于一個受基督教影響很深的民族來說,沒有十字架就相當于丟失了信仰,在這里的十字架是心中的十字架,是每個人心中的基督形象。文中除了四次十字架的形象,還出現(xiàn)了一次十字路口,雖然十字路口和十字架所代表的意義不一樣,但在這里十字路口代表的是人的抉擇,而十字架則表示基督的救贖。兩種形象的同時出現(xiàn),恰恰表現(xiàn)出當時作者所身處贖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下人的心理狀態(tài),一群新時期的人站在十字路口上,不知該如何前進,等待著救。
4.詩歌中主人公的名字的意義
“……十二個沒有圣名的人向著遠方走過去”[1]按耶穌的門徒共有十二個人,但是這里講的十二個沒有圣名的人,卻是十二個赤衛(wèi)軍,我們也可以把他們當作十二個新世界的使徒來看。詩中作者所選用的主人公的名字就是彼得,這個名字的宗教意義也是很豐富的。圣經(jīng)中四次提出十二個使徒的名錄,都是以彼得當先,賣主的猶大殿后。在馬太福音十章提到時,甚至著重地說:這十二使徒的名,頭一個叫西門,又稱彼得,還有他兄弟安得烈……等。提到主所愛的三個使徒時,也都以他為先:彼得,雅各,約翰。直到今天,我們一提起使徒還是先想到彼得。彼得這個人的性格直爽可愛,熱情易沖動。他是使徒中的代表人物,也是當時門徒的發(fā)言人,站在領(lǐng)導地位,走在最前面的弟兄。我們可以從他身上得到許多教訓,學到許多功課。
注釋:
[1]十一節(jié)《十二個》勃洛克 戈寶權(quán)譯 ;時代書藝出版社,1948年出版
參考文獻:
[1] 勃洛克,戈寶權(quán)譯,十二個[M],時代文藝出版社
[2] 李玉璞, 東西文化碰撞中的人:東正教與俄羅斯人道主義 [M],北京,華夏出版社
[3] 俄羅斯科學院高爾基世界文學研究所集體編寫,谷羽,王亞民等譯,俄羅斯白銀時代文學史(1890——1920年代初)[M],敦煌文藝出版社
[4] 葉列明娜著,李春林譯,關(guān)于勃洛克長詩《十二個》結(jié)尾的分析[J]
[5] 肖艷丹,廖楊潔,從混沌走向和諧——勃洛克《十二個》主題新解[J]
作者簡介:侯雪,研究方向:俄羅斯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