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提問,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積極地引導學生在提問中進行獨立思考,這是課堂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問題。
一、初中語文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中所存在的問題
1.執(zhí)教者缺乏傾聽耐心
在課堂進行教學提問環(huán)節(jié)時,教師不僅要適時地提問,以便學生及時地展開思維活動。但是在提問后,更應該傾聽學生的回答,準確地掌握學生對于知識掌握的程度。同時,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實際上是對學生回答問題的一種尊重,一種肯定。促使學生更加積極地投入到思考中來。但是,我們的一部分教師,由于受教學時間限制或者學生回答問題偏離自己的答案,往往過早地打斷學生的回答,挫傷學生的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不利于課堂提問進一步的展開。
2.所提問題不科學
執(zhí)教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總是過多的包辦。在問題設計中,一味地關注問題的結果,而對問題的過程常常淡忘。采用問的方式總是“對不對”“是不是”,這無疑是在做簡單的選擇題,學生的思維基本沒有打開,而是教師將答案直接告訴了學生,根本達不到培養(yǎng)學生思考能力的目的。再者,在問題的設計中,沒有把握準教材目標和學生實際接受能力之間的關系,所提出的問題過于艱深,導致課堂提問,學生始終是啟而不發(fā);再者,教師的問題本身就偏離了教學的主題,師生無法進行對話和交流。
3.問題的隨意性
為了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在問題設計中,問題盡管是有其層次性的,但在實際操作教學中,生怕學生回答不了問題,就在課堂教學中隨意增設一些問題性,這些隨意性的問題往往又與預設的問題產生部分的重復,顯然不利于教學。它極大地浪費了學生的學習時間,極大地降低了教學的效率,不利于教學。
4.提問過多,抑制了學生思考
為了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性,篤信“問題是思考的起點”。教師一味地提問,導致問題過濫。課堂教學的時間本身就是有限的,為了問而問,勢必壓縮了學生的思考的時間,抑制了學生的思考,導致學生思考問題時,往往不到位,不全面。故而整個課堂氣氛似乎很活躍,但對于問題觸及不到一定的深度,顯得空乏。自然就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只有適度的問題,才會促進學生的自主思考。
二、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的策略
1.設計的問題具備研究性
教師在設計問題時,盡量避免問題的重復性和瑣碎性,這促進不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的提高,反而只能加重學生思考的負擔。在問題設計時,盡量精簡,使每一道問題都具備探索研究性,都能夠最大程度地促進學生的思考。例如在教學老舍的《濟南的冬天》一課時,教師可以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恰當?shù)靥岢鰡栴}:“濟南的冬天有什么特點?”“為了表現(xiàn)濟南的冬天特點,語言大師老舍是通過描寫什么來表現(xiàn)的?”緊接著教師積極地引導學生進一步地閱讀文本,邊讀邊思考問題,最后引出寫作的主題。學生經過這些問題的引導,觸發(fā)學習的探究活動,最終達到理解課文的目的。
2.強化問題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在初中語文教學提問中,教師提出每一個問題都應是有目的的,不是為了提問而提問。教師應該做到所提出的問題目的明確,做到心中有數(shù),從而保證問題的有效性。例如,再以老舍的《濟南的冬天》一課為例。在學生自由朗讀后,思考:為什么說濟南是一個寶地?教師經過引導思考后,進一步提出問題:“既然濟南是一個有山有水的地方,課文中又寫了哪三幅山景圖呢?寫水又是從什么角度展開寫的呢?”通過這有目的啟發(fā)性的提問,學生自然就會全力地進行思維活動,真正做到問題的有效性。
3.多設置問題情境,激發(fā)思考
問題情境,有利于學生的體驗感受,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動。在初中語文提問中,多設置情境性的問題,盡可能地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其中,設置問題情境的手段,可以引進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通過多媒體的強大的影音功能,激發(fā)學生對問題探討的熱情。
提問可以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切的思考源于問題,教師在充分的把握文本的同時,就把握住了對文本的思考的經脈。真正起到了教師主導的作用,使學生學習不至于偏離方向;另一方面,能夠很好地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學生通過思考后,有了所思,必然會產生一種表達的欲望,為了表達自己的觀點,必然會很好地組織自己的語言,進行回答。就在這課堂上的一問一答之間,學生的表達能力得到鍛煉;而且,能夠很好地將學生的思維活動集中在一點,進行有目標的探究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