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應試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古典詩詞教學表現(xiàn)出較強的功利性。在許多學生看來,詩歌的內(nèi)涵高不可攀,如冰川雪峰一般難以親近;在許多中學語文教師看來,誦讀詩詞是在浪費時間,不如做幾道題來得實在。于是,我們的語文課堂再也難以看到那搖頭晃腦的身影,難以聽到那瑯瑯的讀書聲,取而代之的是茫茫的題海和刷刷的做題聲。“三味書屋”中壽鏡吾先生那如癡如醉的讀書神情——“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拗過去,拗過去”恐怕也成為遙遠的回憶。
語文老師,作為詩詞閱讀的引領者,如果能跳出單純的技術層面指導,借助某些方式,既做相蕩之水,又做相擊之石,點燃學生學習詩詞的熱情,喚醒學生內(nèi)心的情緒積淀,引導學生將泉水傾聽成琴聲,將枯樹撫摸成碩果,和學生一起感受詩詞的意蘊和韻味,領略詩詞無可比擬的魅力,相信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對自己都是一件幸福的事。但如何達到“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對詩詞的鑒賞興趣和能力”的要求呢?
聽完劉占泉老師的《語文教學論》中吟誦小專題,筆者與老師心有戚戚焉。
一、吟詠誦讀,把握辭氣
宋詞以其典雅的語言,悠遠的意境、豐富的內(nèi)容和深沉的情感成為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一顆寶石,她以姹紫嫣紅、千姿百態(tài)的風神,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艷。《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加強誦讀涵詠,在誦讀涵詠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睂W習宋詞首先得吟詠誦讀。引導學生通過有聲的朗讀,借助音節(jié)的抑揚頓挫感獲作者沉淀在詞中的辭氣。通過對文章辭氣的誦讀演吟,激起與作者類似的情感反應,進而順勢進入作者的心靈世界,真切地感受作者豐富的情感。吟詠誦讀的方式有很多,筆者認為最主要的有以下三種:
(一)教師范讀
正所謂“言傳身教”,想讓學生誦讀,教師自己首先就得做好示范。教師聲情并茂地范讀,可以讓學生視其人,聞其聲,悟其情,更加直接的體會宋詞的內(nèi)容和感情。
特級教師于漪在《往事依依》中回憶她中學時代的國文老師時寫道:“國文教師教古文喜歡大聲朗誦。記得一次教辛棄疾的詞《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老師朗誦時頭與肩膀左右搖擺著,真是悲歌慷慨,我們這些做學生的,愛國情懷油然而生。不用說,這首詞我至今還能背得滾瓜爛熟。我就是從那時開始愛讀辛棄疾詞的?!?/p>
一個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一輩子的,教師聲情并茂、抑揚頓挫的朗讀是點燃學生朗讀的火焰,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歌聲。但是,值得強調(diào)的是,教師范讀應注意時機,不可一上課就上來范讀。正如孔子所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當學生有了自己的朗讀品味,想讀而讀不好的時候,教師再予以示范,給予啟發(fā),這樣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又可避免讓學生陷入先入為主的感情套路化模式化之中,防止抹殺學生對文本的個體體驗和品味,有利于學生個性化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
如在教學《聲聲慢》時,我先請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聲音表現(xiàn)自己的解讀。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的朗誦雖很認真,但都有些“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意味,學生對這種婉約的小情小調(diào),自己也不太滿意。于是,我來范讀,“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由淺入深、字字哽咽,我朗誦著,設身處地地進入了李清照心靈的深處,感受她那痛徹心扉的迷惘與凄涼,傾盡生命的尋尋覓覓,那深深感動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再傳遞給學生,我看到學生的表情隨著我表情的變化而變化,眸子里閃爍著淚光,這種感情傳染了整間教室,大家都被深深感動了??吹轿业姆蹲x后,學生們更是勁頭十足,朗讀得更加專注,更加動情了。
(二)學生誦讀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在教師的范讀指導下,讓學生自己反復地誦讀,整體感知詩詞,品味詩詞的意境才是最終的目的。實踐表明,以朗讀帶解析,往往比教師單純的分析講解效果更優(yōu)越。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的情境,除傳統(tǒng)的齊讀、單人朗讀、比賽讀等形式外,還可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創(chuàng)造出更多更好的朗讀形式。
比如,我把《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聲聲慢》這兩首風格迥異的詞放到一起,請一男生讀《念奴嬌·赤壁懷古》,一女生讀《聲聲慢》,一陰一陽,一柔一剛,一婉約一豪放,兩人的誦讀句句交錯,讓聽者在對比中感到李清照的凄迷和無奈,感受蘇軾的豪放和曠達。無形中也讓其他學生聽眾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什么是婉約和豪放,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同時,由于每一首宋詞的文詞有限,為了使感情能進一步淋漓盡致地抒發(fā),還可在詞前或詞中插入串詞,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詞和解讀文本,增強朗讀的效果。
(三)“裸讀”與理解相結(jié)合
要想準確、富有情感地通過有聲語言再現(xiàn)詩詞,必須建立在對作品的充分理解基礎上。但我反對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分析講解、知識傳授以及標答式的分析結(jié)論上。真正的好詞,都有一份委婉曲折、含蓄蘊藉之美。我希望學生從“裸讀”開始,以文字為憑依,吟詠、聆聽宋詞那每一個漢字組成的參差錯落、音韻和諧之美,用真情去解讀,用智慧去品味,用生命去體驗,亦是真色。
二、配樂吟唱,相互裨益
宋詞是“奏著音樂的哲學”,是兼具文學性和音樂性富有音樂美的文學樣式。每一首詞都有一個詞牌,都可以和樂而唱,音樂可以強化宋詞的感情,豐富宋詞的表現(xiàn)力,提升宋詞的感染力。
比如,在吟詠《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器樂班同學現(xiàn)場用龔一和羅守誠合作的琴簫合奏《赤壁懷古》為朗誦的同學配樂。曲調(diào)典雅細膩,愁而無傷,中國的古典音樂和宋詞完美結(jié)合,學生的朗誦在空靈淡遠的琴音和溫柔敦厚的簫聲的襯托下,時而高亢,時而蒼涼,透過感官直達心底,在心靈深處回旋、激蕩。
聲樂班同學激情演唱了音樂理論家青主依據(jù)原詞譜曲的《大江東去》。歌曲曠達雄邁、悲涼蒼勁,一下子就抓住了所有的聽眾。我們似乎和詞人一起站在江邊一至高點上,看長江東去,嘆人生沉浮。作曲班同學更是結(jié)合自身專業(yè)特長,為詞作譜曲,用音樂對文學作品進行再創(chuàng)造。
三、深度揣摩,引發(fā)爭鳴
古人說“詩無定解”,好詩沒有終結(jié)的詮釋。不同的人讀同一首詩,或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不同心境對詩的鑒賞都會有所差異,讀詩的樂趣也在于此。所以在教學中,我非常尊重學生對詩詞的個性化解讀。
比如在誦讀《念奴嬌·赤壁懷古》最后兩句“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時同學們進行了探索與爭鳴。有些同學聲調(diào)低沉,透出消沉、感傷,而另一些同學截然相反,他們語調(diào)高昂,灑脫而達觀。他們各執(zhí)己見,互不相讓。
對于這兩種處理方式,我沒有急于給出答案,而是引導學生回顧了蘇軾之前的作品《江城子·密州出獵》和《定風波》。介紹了林語堂《蘇東坡傳》和余秋雨《蘇東坡突圍》中對蘇軾的評價后告訴學生,老師更傾向后一種看法,因為它在困境中更能帶給自己精神的力量。
四、嘗試仿寫,提高能力
朱光潛先生在《談美書簡》中說:“我國有句老話:‘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來也會吟?!^去我國學習詩文的人大半都從精選精度的一些模范作品入手,用的是‘集中全力打殲滅戰(zhàn)’的辦法,把數(shù)量不多的好詩文熟讀成誦,反復吟詠,仔細揣摩,不但要懂透每字每句的確切意義,還要推敲出全篇的氣勢脈絡和聲音節(jié)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動筆行文時,于無意間支配著自己的思路和氣勢。”
在引領學生對宋詞反復誦讀和吟唱之后,我鼓勵學生嘗試仿寫,哪怕只是“涂鴉”。
高中生正處在花樣年華、詩意萌發(fā)的階段,我們的語文課堂也應書聲瑯瑯,琴韻悠悠。鼓勵學生在“題?!钡目p隙,朗誦些詩詞,吟唱些詩詞,寫點詩詞吧!這與大綱中提出的“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對詩詞的鑒賞興趣和能力”的要求并不相悖,相反激發(fā)學生的詩情,欣賞他們的詩意,相信無論過去多少年,他們都會感念語文所帶來的詩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