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本中的插圖是直觀的教學資源,融知識性、趣味性、藝術性于一體。在教學中恰當運用,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能力、分析能力、思維想象能力。同時深化語文教學,在幫助師生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等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包含著語文教材中的插圖豐富的文學、歷史、地理、人文、科技知識,同時又是與相關課文匹配的。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插圖了解人物形象、課文核心事件、理解詩歌意境。據(jù)圖設問,實現(xiàn)“問題驅(qū)動學習”,優(yōu)化教學策略。在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插圖這一資源,開展多元互動,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一、利用插圖擬定題目改寫課文
蘇教版語文教材插圖非常精美,一幅幅圖畫向?qū)W生展示著美的內(nèi)涵,不僅如此,插圖還和教學內(nèi)容緊緊關聯(lián),在教學中,課文的插圖實際是不可多得的教學資源,我們可以利用插圖擬題目,引導學生改寫課文。比如針對《君子于役》插圖,教師發(fā)動學生為插圖重新擬定題目,學生經(jīng)過思考,擬定出——等待、盼歸、守望等。以后要求學生按自己擬定的題目,自己再改寫課文。學生根據(jù)課文的內(nèi)容和自己擬定的題目去改寫課文,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也有利于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這對于理解詩歌的主旨起到促進作用。
二、利用插圖說人物
課本中的插圖和文字是具有共同的形象的,因為插圖原則上是以課本為依據(jù)的,因此它們還有互補的關系。插圖可以補充文字中缺乏的,文字也可以補充插圖所缺乏的。蘇教版語文教材插圖中有很多是人物插圖。
以八年級下冊為例,就有七幅人物插圖,比如白求恩大夫、孔乙己,愛因斯坦,范進中舉,奧楚蔑洛夫,左拉,高爾基等等。教學中,我們讓學生看插圖,說人物。比如針對《孔乙己》插圖,讓學生仔細觀察,思考并組織語言,談談孔乙己是怎樣的一個形象,談談自己的感受。從穿著、神態(tài)、體態(tài)探究其身份和生存狀態(tài)。然后讓學生看看課本上的孔乙己的形象是怎樣描述的,進行比較閱讀練習,思考這樣的人物為什么會受到譏諷與嘲笑,深入探析其內(nèi)在的根本原因。
三、利用插圖說事件
蘇教版教材中,除了人物插圖之外,還有一部分故事情節(jié)插圖。比如《范進中舉》,中舉發(fā)瘋是插圖主要內(nèi)容,也是情節(jié)的高潮。透過插圖細節(jié)深入主人公內(nèi)心和外形的矛盾:就內(nèi)心而言,他是個勝利者,他感到可以吐出一口惡氣,因而拍著手大笑;他要告訴全世界自己的宿愿已經(jīng)實現(xiàn),所以往門外瘋跑,跑到集市上。但在外形上他卻是個失敗者,頭發(fā)跌散,兩手黃泥,遍身是水,如同落湯雞一樣。這就是對比產(chǎn)生的諷刺效果。學生由圖及文,再由文及圖,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利用插圖可以引導學生看圖說話,看圖說事件。例如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蒹葭蒼蒼》的插圖,學生為插圖涂上讓相應的色彩:綠色茂密的蘆葦,女主人公桃紅色的美麗的臉,一片白茫茫的水,朦朧遙遠的青山……然后組織學生用語言描述一下,明確景物對環(huán)境氛圍的烘托作用,理解客觀景物的變換,更深一層地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緒推向高潮。
四、利用插圖挑差錯
對某教材九年級上冊《陳涉世家》一文的插圖進行糾錯。學生精讀文本之后會發(fā)現(xiàn)——畫面內(nèi)容與陳涉起義情形不一致。起義者當時“袒右,稱大楚,為壇而盟”,“袒右”是起義的一個重要標志,可插圖中的人物沒有一個是“袒右”的,或者是衣著俱全,或者是裸露著上體,或者上身只系著斗篷,顯然與當時情景是不一致的。通過糾錯,可以豐富學生的思維體驗,進而體會經(jīng)典的力量。
蘇教版教材有些文章是沒有插圖的,我們可以讓學生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以及自己對教材的理解,給課文補插圖,這樣就更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從多方面鍛煉了學生的各種能力,也使得教學活動變得靈動、豐富、有趣。再比如,蘇教版教材有些文章由于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學生學習起來感覺比較枯燥,這時如果能調(diào)動孩子讓他們學習課文,然后給課文配上相應的插圖,他們會更自覺主動的學習。比如在學習《陳涉世家》,學完課文后,可以讓學生給課文配上相應的插圖——大澤鄉(xiāng)起義,進一步理解課文。
總之,插圖作為最直接的教學資源,具有文字達不到的功能。利用課文插圖作文章,可以深入內(nèi)容理解,走進文學世界。在教學中巧用插圖資源,是實現(xiàn)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對學生進行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手段,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