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最具美感和靈性的。正如有學者所說,她是“閃亮的先秦繁星、皎潔的漢宮秋月,是珠落玉盤的琵琶、高山流水的琴瑟,是莊子的逍遙云游、孔子的顛沛流離,是君子好逑的《詩經》、魂兮歸來的《楚辭》,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曹雪芹的夢中淚……”。語文與生活、生命、生存等息息相關,與思想、情感、文化等融為一體,是最具詩性的一門學科。但由于種種原因,一段時間,語文已基本上陷入了程式化、技術性的泥潭,變成了應試的工具,越來越“面目可憎,像個癟三”,與詩性漸行漸遠。這種狀況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
一、關于詩性語文的思考
(一)什么是詩性語文
“詩性”一詞,最早由18世紀意大利哲學家、人文主義者維柯提出。維柯在著名的人類學著作《新科學》中,把早期人類從心靈深處激起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智慧,稱之為詩性。從此,詩性與智慧聯(lián)系在了一起?!霸娦浴币辉~,雖然我國多種辭書都沒有收錄,我們無法找到“詩性”的確切解釋,但提起詩性,人們似乎都能心領神會。普遍的理解是,詩性就是雅致,詩性就是美感。這種理解可能一定程度上源于人們對詩歌特性的認識。從《詩經》開始,詩歌就與“雅”關聯(lián),《詩經》中專門有“雅”詩。詩歌與“美”聯(lián)系,或許是從現(xiàn)代著名詩人聞一多開始。聞一多在《詩的格律》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詩歌的“三美”理論,即“音樂的美”(音節(jié))、“繪畫的美”(詞藻)和“建筑的美”(節(jié)的勻稱和句的整齊)。至此,我們是否可以這樣闡釋詩性語文的內涵:詩性語文寄托了語文的雅性,體現(xiàn)了語文的美感,凝結著語文的智慧。
(二)非詩性語文的表現(xiàn)
1.閱讀欠雅性 詩性閱讀很大程度上在于閱讀經典。通過閱讀,經典作品的雅致、美感、圣潔、莊重、悲憫等會潛移默化地感染著學生,帶給學生心靈的震撼和人生啟迪。對時尚文字的閱讀雖然是必要的,但決不能將時尚文字作為閱讀的大部分甚至全部。
2.作文少美感 中學生少有或沒有閱讀的雅性,往往導致作文缺乏美感,沒有詩性。一篇關于高考作文批改情況的內部通報中分析道:“高考是高水平的考試,但令我們非常不解的是,竟有這樣多的學生不能正確使用母語作文。許多作文的語言基本功差。很多考生連話也說不清;有些學生熱衷于使用歐化的語句,讓人不知所云;還有一些考生句子寫不順,錯別字過多,無法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遍喿x內容的膚淺,生活視野的狹窄,使得學生缺乏深刻的思維和深邃的思想。在這種狀況下,他們的作文只能是缺少美感或詩性的。
3.課堂乏智慧 很多語文教師被其他學科教師稱之為“騷人”,意即具詩性之人;中學生正處于詩性的年齡,理應激情洋溢,書生意氣;廣大師生共同面對的一篇篇課文,大都是文質兼美、飽含詩意的美文,或本身就是具有十分詩性的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詩歌,語文課堂本應是充滿詩性智慧的課堂??涩F(xiàn)實中的大多數語文課堂是沉悶的,枯燥的,沒有智慧的火把,也很少智慧的火花。董旭午老師在題為《當下的語文教學:到底怎么了》一文中,比較客觀的揭示了語文閱讀教學的現(xiàn)實狀況,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語文課堂缺乏智慧的原因:那就是教學目標不適度、也不集中;教師或教參對課文的主旨內涵還缺乏相對準確的解讀;更重要的是,語文教學沒有或沒有很好地實現(xiàn)教師和學生用生命和心靈與作者生活、課文生活、情理生活、讀者生活等諸多方面實現(xiàn)深度對接。
二、關于詩性語文的實踐
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具有較強的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詩性語文的追求是讓語文教學充滿詩性:高雅、美感和智慧。如何通過高雅、美感、智慧的詩性教學課堂去完成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呢?
(一)閱讀教學
1.現(xiàn)代文教學 現(xiàn)代文詩性教學的主要任務在求真、尚善、臻美。即通過教學,學生能體會文本表現(xiàn)的真性情,感受作者及作品的善情懷,領悟文章言語表達的美形式。課堂設計“美讀”、“美說”和“美寫”三個環(huán)節(jié),通過這三個環(huán)節(jié),來實現(xiàn)現(xiàn)代文閱讀教學的詩性目標。
這樣的課堂設計,一是簡潔好操作;二是能緊緊圍繞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這一核心任務。很多時候,我們把語文課堂搞得太復雜,一堂課安排一個又一個環(huán)節(jié),弄得師生手忙腳亂,關鍵是學生的語文思維膚淺不深入,表達混亂不流暢,影響教學效果。詩講究簡潔,詩性的語文教學也應該以簡潔為目標。美讀、美說、美寫的教學課堂注重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并對聽、說、讀、寫提出了“美”的高要求。有了高要求,學生才會有高追求,課堂也才能有好效果、高效率。
2.文言文教學 文言文詩性教學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明“三文”。“三文”,即“文辭”、“文思”和“文化”?!拔霓o”指文言文的語言文字基礎知識,主要包括實詞、虛詞、句式和各種文言現(xiàn)象等;“文思”指文言文的主題思想和行文思路;“文化”指文言文中蘊含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基因”,如《出師表》的“忠”、《陳情表》的“孝”、《祭十二郎文》的“慈”等。文言文教學課堂的結構模式可以借鑒現(xiàn)代文閱讀教學,只是一般要在“美讀”環(huán)節(jié)之后,再加上一個環(huán)節(jié),那就是師生共同疏通文意環(huán)節(jié),完成對實詞、虛詞、句式等“文辭”知識的積累和掌握。對課本詩的寫作,可以擴大到對文言文本的“化寫”?!盎瘜憽辈皇亲肿謱ψg,而應是“意譯”,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古人的“文心”和“文筆”,熏陶自己的“文心”與“文筆”,從而實現(xiàn)讀者與作者的心智相通、文思相融。
3.詩歌教學 詩歌教學是最容易體現(xiàn)語文詩性教學本質的。教學課堂可以以“美讀”、“美說”和“美寫”為基礎,再拓展到更高層次的“以詩證詩”和“文化解讀”等。“以詩證詩”,指的是在解讀一首詩歌時,盡可能多地列舉有關詩歌與之互相印證,主要從寫作技法和情感表達兩方面進行參讀比較,把一首看似單薄的詩歌讀得厚重。教學杜甫的《登高》,就緣引古今詩人與登高相關的詩作來參讀,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王勃的《滕王閣序》、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等?!拔幕庾x”,指的是通過比照閱讀,從一首詩到一組詩,觀照中華文化中的某一因子。如從杜甫的《登高》一詩,引出一組題材為登高的詩,從而探知古人登高這一文化現(xiàn)象與文化心理等等。
(二)寫作教學
詩性的寫作教學,離不開生活之真,情感之善,構造之美。詩性寫作可遵循生活化寫作、本真化寫作、分享式寫作和分級推進式寫作的教學思路。生活化寫作,是指引導學生關注當下生活、思考當下生活的寫作;本真化寫作,是指讓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真實想法的寫作;分享式寫作,指的是使學生具有“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的友善、友好交流品質的寫作。下面重點說說分級推進式寫作。
分級推進式寫作,指的是分年級、有層次、循序漸進式的寫作。具體是,高一年級重點進行“有生活的記敘文”寫作訓練?!坝猩睢保从猩钫鎸?,而不是胡編濫造;但生活真實又不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原本照抄,而是“加工”后的高于生活的“真實”生活。對“有生活的記敘文”寫作訓練,可從“選好一個事件”、“選好一個場景”、“寫好一個細節(jié)”、“學會一段描寫”等細部來組織實施。高二年級重點進行“有創(chuàng)新的議論文”寫作訓練?!坝袆?chuàng)新”,即議論文不是在表達一種“常識”,而是要有自己的獨特思考,使學生有“每一個命題背后都有無限種思維的可能”的意識。如能對“失敗是成功之母”、“有志者事竟成”、“不經反省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生活”等黃金命題,也提出質疑,從不同角度挑戰(zhàn)“絕對真理”。對“有創(chuàng)新的議論文”寫作訓練,同樣注意細化,可從“取好一個命題”、“表明一個觀點”、“寫好一個層次”等方面來組織實施。高三年級重點進行具有詩性美感、批判分析品質的寫作訓練。高一、高二的作文訓練是“基礎工程”,強調打牢語言和構思基礎;高三年級的作文訓練是“高端工程”,追求的是美感、辨駁、真情、意趣等。詩性的寫作教學,也應該從立意、內容、語言、文體等幾方面來系統(tǒng)訓練,可細化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己、人與歷史等不同系列;通過訓練,學生真正能夠以真善美的表達,傳遞真情,抒寫善意,打造美文。
詩性是中華文化精神的核心之一,也是語文教學的不懈追求。從《禮記》假托孔子提出的“溫柔敦厚詩教也”始,至“五四”新文化運動,詩性語文一直薪火相傳。但在一段時期內,詩性語文讓位給了思想教育,后又受到應試教育的侵襲。新課程實施后,有專家、學者提出詩性語文這一概念,表達了語文教育的理想,但在如何實施詩性教學上,可資借鑒的實例還不多。在此,將詩性語文的淺陋思考和初步實踐探索呈現(xiàn)出來,嚶其鳴矣,求其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