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上司必須像演員而下屬卻不能?”在企業(yè)調研時,我在許多管理層那里聽到了上述困惑。我的友人N先生,給我講了一個類似的故事。
一次,N先生被邀去某個企業(yè)做講座,開講前,公司的營業(yè)部長對全體員工講話。營業(yè)部長著重報告了公司當前的業(yè)績現(xiàn)狀,并在此基礎上向員工們傳達了當年的任務指標。講話結束后,全體員工齊刷刷地站立高呼:“我們保證完成指標!”
講話結束后是短暫的休息。N先生來到吸煙室,三位年輕的職員正在里面吸煙聊天。職員A說,“誰能完成像天文數(shù)字一樣的任務???”職員B接著道,“這種話都說得出口,部長也太能吹了?!甭殕TC表示,“算了,算了,只不過是場面話?!彪S后,三人彼此對視,發(fā)出一陣爆笑。
上述故事中,盡管很多企業(yè)都向員工傳達過公司的發(fā)展藍圖和方針,但職員們有沒有真正領悟其內在含義就不得而知了。職員們雖然“認可”了領導傳達的信息,但如果這種“認可”不能在實際行動中體現(xiàn),那等于沒有領悟個中真諦?;蛟S部長的“說明”是完美無缺的,卻未必夠“說服力”。
言行一致
被稱為“經營之父”的彼得·德魯克認為,優(yōu)秀的領導者要“獲得大家的信任”。沒有人會跟隨不值得信任的領導。有意思的是,被信賴并不一定等同于被大家所喜歡。領導者人品雖好,但不被信賴的例子也不在少數(shù)。
另外,智囊團代表、多摩大學(日本私立大學)研究生院教授田坂廣志(他曾就經營的本質出版了多本著作,并就這一主題做了多次演講)也曾在演講時說過:“領導者講的東西,必須是自己內心所堅信的?!边@指的是表情堅定、不說謊、做人正直。
換句話說就是,言行必須一致。當言行的軸心絲毫不含糊時,就能獲得對方的信任。平時,下屬總注視著領導者的一舉一動。滿足的行動越多,下屬就會越來越信賴領導者,同時自然而然地產生“按他的話試試”的想法。
另外,成員們也可以從領導者講話時的表情、態(tài)度、語氣等方面來判斷他的認真度。我的一位朋友為了能夠盡早獲得小組成員們的信任,認真地執(zhí)行著“一旦和成員們約定好,就必須說到做到,無論約定是多么微不足道”。
比如他和下屬約定“每天早上第一個回到辦公室,和每位下屬打招呼”。約定宣布以后,他果真遵守了。于是,他很快獲得了下屬的信任。因為他的行動符合了他們的約定。
滲透理念
要使大家都覺得是“自己的事”,還必須引起員工們的“共感”。換句話說,“企業(yè)理念”和領導者的指令能不能真正滲透下去,取決于它能不能在成員之間產生“共感”。
和民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兼CEO渡邊美樹的做法,是非常完美地詮釋公司理念。他說:“如果公司理念得不到滲透的話,公司業(yè)績就無法上升?!绷硗猓趥鬟_理念時,講述自己的個人經歷是很重要的。
在很多地方,渡邊氏針對企業(yè)理念和自己的信念做了如下的演講?!跋胧占厍蛏献疃嗟母兄x”,“不對自己的靈魂撒謊”,“向顧客提供本不存在的服務才是真正的折扣”,“比起利益,更愿意產生完美的想法”,“不是為了工作而工作,而是自己愿意這樣做”,“提高自己的存在感和價值”,“和他人共存”——以這樣簡潔的形式表述“什么對公司才是最重要的”,是有其優(yōu)勢的。因為“只有理念容易理解,才能更快滲透”。
這樣的要點是從長年的工作經驗中所得來的,它凝結了渡邊氏的商業(yè)智慧。
只有用“自己的經驗(故事)”來闡述公司的理念和一貫性,才能讓成員們產生諸如“原來如此,這個理念果真這么重要”、“不妨試試看”這樣的同感和動力。
另一方面,他也提出了“理念的延續(xù)非常難”這一觀點。盡管鼓勵人心的話容易使職員們斗志昂揚,但是這些理念也可能隨后就被拋之腦后了。反復進行這樣的過程,只不過是讓對方產生了“心情的波動”而已。
盡管要花費巨資,但渡邊氏從來也不間斷3個月一次的學習會,原因就在此。企業(yè)的中層領導者很快就能從高層的實踐中學到需要模仿的東西——用簡短的成語或關鍵詞來表達自己希望成員能理解的東西,并明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意愿。
實際上,史蒂夫·喬布斯也一樣,當他說到“串起你生命中的點點滴滴”時,人們就知道談話已經開始了。再如奧巴馬,他將“變革”這一關鍵詞貫穿整個演講。這樣的小標題或者關鍵詞定格了你自己和故事的軸心。
如果你想向成員傳達“經常站在顧客的角度思考問題”這一觀念,可以先問問自己為什么想強調這一觀點。這時可以說說自己的真實體驗。盡管奧巴馬借用他人的經驗也很有效,但在面對面交流的組織內部傳達理念或者培訓的時候,領導者采用自己的個人經歷會更有說服力。
講好故事
在全球化的趨勢下,激勵不同國籍、膚色、宗教、性別、文化的員工,對每家企業(yè)來說都是重要的課題。就算公司員工全都是本國人,也存在年齡、性別方面的差異。這種背景下,領導者應該采取什么樣的交流方式才能說服大家,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日產汽車的一位主管說過這樣一句話:“為了讓企業(yè)的理念和價值觀更好地滲透,領導者自身必須是一個‘講故事的人’”。用英文表達就是“story-teller”。當原GE公司的董事長杰克·韋爾奇一再被問到“您最大的特長是什么?”時,他回答,“我最會講故事。”
凡是成功的企業(yè)家,無一例外都善于講故事。他們能很好地講述企業(yè)的成功經歷和失敗教訓,并善于與大家分享自己的個人經驗。最后,他們還能通過講故事告訴員工,為什么某種理念和價值觀十分重要。
以我的一個朋友M先生為例。一次,他和一位年輕職員談話,當時這位下屬正因營業(yè)額上不去而苦惱著,于是他這樣建議的:“被人拒絕,也可能是勝負的關鍵!”聽到這句,下屬的臉瞬間抽搐了一下,說道:“這我也知道的,但是……”從此,這個下屬變得沉默寡言,而且找M先生談話的頻率也降低了。
我說:“既然如此,那你不要直接說你的具體經驗,試試用故事的形式吧?!?/p>
后來,M先生將自己過去的經歷用“故事”形式講給了下屬聽,一個星期后,情況有了轉機?!罢媸亲屛姨泽@了!聽了我的故事,他看上去開心多了,他知道我想告訴他什么了?!弊詈?,他笑著對我說:“太感謝您了?!?/p>
聽了M先生的話,我想,下屬會從“被人拒絕,也可能是勝負的關鍵”中,解讀出一些消極的含義,比如“你沒有毅力”、“你不夠努力,自然沒有業(yè)績”等。
盡管下屬從理智上能“理解”上司的話是對的,但在“情感”上恐怕就不能接受這種話。更進一步說,雖然說他知道“被拒絕才是勝敗的關鍵”,但他并不清楚該如何具體操作。因此,當上司以故事的形式再次和他分享自己年輕時的經驗之后,他卻降低心理防御。因為那句話不是對自己的“否定”,而是一種可以參考的“智慧”。
如果他在傾聽上司的故事時,能將自己想象成故事的主人公,并產生“如果是自己,又該怎么做”的想法,那他就處于“共感”狀態(tài)。
故事作為人們得以生存的東西,它處在人與人相互幫助的關系鏈中?!八且粋€能使經驗共享,使智慧、知識、教訓得以傳承的言語裝置?!痹谄髽I(yè)中,哪怕是高層管理人員,他們也只有在互相學習的過程中,才能激發(fā)個人未來的行動。這是企業(yè)得以存活的、不可或缺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