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北京是一個交通落后的城市?!敖詠?,北京載人運物的交通工具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那就是‘落后’”。老北京人們出行的代步工具主要是人抬的轎子和騾馬拉的轎車及后起的人力車。
轎子是老北京傳統(tǒng)交通工具之一。有錢的人出門多乘坐轎子。由于轎子靠人抬,體現(xiàn)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后來,這種落后的交通工具逐漸被人們所淘汰。轎車也稱為“騾車”,
是用騾子駕轅的一種車。轎車是老北京最主要的載人工具。當時尚無人力車,“凡出門覓代步者,皆用轎車”。隨著老北京人力車的興起,轎車“日行減少”。
一、人力車的興起
在轎子及轎車的影響逐漸減弱之時,清末從日本傳入中國的人力車在北京流行起來。在北京電車開行前,老北京的人們出行代步工具以人力車為主。人力車又稱洋車,是由日本傳入中國的。北京街頭最早出現(xiàn)人力車是在1886年。當時的人力車不裝橡皮汽輪,輪子小,而車把短高,兩端裝有銅鉤或鐵鉤。人力車必須安裝車燈,車燈多為電石燈,也有煤油燈。此外,人力車還必須安裝喇叭或腳鈴。喇叭安裝在車把上,由車夫手按發(fā)聲,腳鈴由坐車的乘客腳踏發(fā)出聲音。
1900年義和團運動時期,因為人力車是進口的洋貨,被義和團毀壞。1901年北京秩序安定,人力車又重新出現(xiàn),后來車輛猛增。據(jù)北京市政府統(tǒng)計,1917年北京共有人力車20274輛,其中自用車2286輛,營業(yè)車17988輛。1923年9月北京有公用人力車24000輛,私用人力車6941輛,共計30941輛。到1924年,在北京警察廳掛號的人力車達到36500輛,除自用車(即包車)7500輛外,其余29000輛均為營業(yè)車。1934年北平人力車54393輛,人力車夫108786人。直到1949年全國解放,人力車才完全消失。
二、人力車夫的生活狀況
隨著人力車的增加,北京的人力車夫也隨之與日俱增。民國初年,北京是全國擁有人力車夫最多的城市。據(jù)1925年李景漢先生的調(diào)查,北京的人力車夫至少有 55000人,占全城人口的7%,占成年男子的11%,即每9個成年男子里平均就有1個人力車夫。上海有人力車夫50000人,僅次于北京。由于一輛車并非一人所拉,有兩人合拉一車的。因此,統(tǒng)計北京拉車為業(yè)者,至少在7萬以上。此外,還有依賴他們度日的親屬。這7萬余人,上有父母,下有妻兒,平均計算,每人家中至少有3人依靠一人拉車為生,那么京中依靠人力車為生的約在21萬人以上。也就是說,和人力車夫發(fā)生經(jīng)濟關系的包括他們的家族在內(nèi)約有21萬余人。人力車夫主要居住在內(nèi)左一區(qū)、內(nèi)左二區(qū)、內(nèi)左三區(qū)、內(nèi)左四區(qū)以及內(nèi)右四區(qū)等處。東西兩郊的人力車夫比較多,約有5000人。南北兩郊的人力車夫不過2000人。拉車的人這樣多,據(jù)說除正式車夫外,還有不少候補的人力車夫,想拉車而拉不著車。就是這樣卑微的生存,還是要競爭得來的。
北京人力車夫之所以增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受經(jīng)濟的影響。雖然是因為交通工具未實現(xiàn)大部分機械化,把人當做牛馬使用,但實際上,北京是一個消費型的大城市,經(jīng)濟落后,工商業(yè)發(fā)展緩慢,不能容納大量的失業(yè)者。而隨著失業(yè)者的增加,生計窘迫,人們迫不得已才去拉車。其次,農(nóng)民破產(chǎn)的影響。農(nóng)村經(jīng)濟衰落,農(nóng)民處于破產(chǎn)的境地,生活極其艱難,于是紛紛涌入北京城謀生。因此,北京人力車夫一半以上是“南直隸”,即保定、通縣一帶人。本來都是自耕農(nóng)或佃農(nóng),天一旱便沒辦法在鄉(xiāng)下生活了,進入城市尋求新的職業(yè),但很難找到工作,只能以拉車為業(yè)。再次,天災人禍的影響。民國初年,軍閥混戰(zhàn),政局動蕩不安。北京處于復雜多變的時代,天災頻仍。饑、旱、兵災使許多人無業(yè)可謀,只好加入人力車夫的行列。北京的人力車夫越來越多。
此外,為了謀生還有很多幼童去拉車。起初,警察對于幼童拉車管理很嚴。《北京人力車管理規(guī)則》規(guī)定,年齡在18歲以下者禁止拉車。由于幼童體質(zhì)柔軟,“血氣未充,勞動應有節(jié)制,而后養(yǎng)育可以發(fā)達,身體才能健全”,而拉車對身體發(fā)育極為不利。北京警察廳曾經(jīng)取締幼童拉車,后來警察廳為了得到車捐相繼發(fā)行車照,對于幼童拉車也不再取締,漸漸放任不管了。因此,北京人力車夫中有許多幼童,他們的年齡不過十五六歲,甚至只有十一二歲。由于一個人的力量不能拉車,兩個幼童合拉一輛車,一個拉,一個推。這些拉車的幼童既沒受過教育,又沒什么技能,為解決吃飯問題,只好拼著命去掙幾個窩窩頭。
人力車夫的收入極其微薄。他們每天的收入最多時為銅元280枚,最少40枚,一般是在130枚左右。這樣,平均每個人力車夫每日可得銅元130枚,除交租車費大約銅元30枚、飯費70枚外,每日所得的血汗錢不過30枚銅元。百人中只有一二人是自置車輛,其余的老弱車夫以及來自他省的車夫,每日所得的銅元更是所剩無幾,而有的繳納車租后僅剩七八枚銅元。他們終日辛苦,多數(shù)人竟不得一飽。人力車夫收入的多少還和年齡有很大關系。一般來說,30~40歲之間的車夫收入最多?!侗逼缴钯M之分析》對于人力車夫的年齡與收入多少進行了比較,如15~19歲、20~29歲、40~49歲每日收入均為3角8分,30~39歲每日收入為4角3分,而50~59歲每日收入為3角6分,各年齡每日平均收入為4角。總起來看,處于青壯年的人力車夫收入最高,而年老的車夫收入最低。
人力車夫以一人而論,每天辛苦所得除吃喝繳租外,所剩無幾。倘若是三口之家便覺得難以維持,必須得日夜拉車才可度日,而五口之家雖晝夜兼拉卻仍舊不能養(yǎng)家糊口。為了謀生,人力車夫“盡力奔走,不顧性命,冀得較高之汗血資”,以至于因疾奔而傷身者時有所聞。據(jù)調(diào)查所知,人力車夫年過35歲以后,因拉車而精力減弱,不能從事于奔走。1924年4月12日的《申報》報道:車夫中“平時稍有積蓄得以小本經(jīng)營而糊口者,百人中不過四五,其余因日暮途窮沿門托缽者有之,流為盜賊者有之,地方上治安亦不免受其影響……窮苦婦女,或因夫亡子幼,或謀生乏術(shù)之旗婦,黃昏后,衣男子裝束而拉車,冀得一二十枚銅元者,亦屢見不鮮。”人力車夫?qū)⒗囈曌髦\生的途徑,人力車給了貧民一條生路,但同時也給貧民開了一條死路。每年因拉車而累死的人不知又有多少,猝死街頭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據(jù)1924年10月14日北京《晨報》報道“洋車夫跑死了”,一個保定府的人力車夫在前門拉著車往南飛馳,突然被泥水滑倒,滿地翻滾,氣絕身亡。而16日北京《晨報》又有“洋車夫命比牛馬賤又跑死了一個”的報道,“在東四牌樓炒面胡同居住的人力車夫馬三拉車疾馳飛跑,一跤跌倒,不省人事而身死”??梢?,人力車夫在謀生的同時又面臨著死亡的威脅。此外,隨著北京人力車的增加,人力車夫的數(shù)量有增無減,競爭非常激烈。大約30里長的距離,雇洋車只要2角錢左右。因為你不去,別人會貶價去。人力車夫經(jīng)過同行的競爭,便不得不以最低的價格出賣他的勞力。
人力車夫以拉車為業(yè),生計異常艱難。一方面銅元價日跌(每元大洋可換250枚銅元),而另一方面物價上漲,使他們的生活非常困難。自中華民國成立10年以來,北京物價飛漲。衣、食、住三項的物價漲幅都在一倍以上。例如使用最多的煤球,在10年前每百斤僅售銅子30枚,現(xiàn)在已達到90多枚,漲了兩倍之多。暴漲的原因并非完全由于供求的原則,而是經(jīng)過一次變動,物價增加一次。所謂變動,有屬于政治,如洪憲、復辟、直皖戰(zhàn)爭、直奉戰(zhàn)爭;有屬于社會金融,如中交停兌、擠兌風潮。此外,還有一些大小變故。凡足以使人心浮動、社會不安者,一般商人必將物價抬高。一次抬高就永不再跌落,這才是物價飛漲的最主要原因。物價昂貴使一般勞動工資隨之增加,而對人力車夫來說并非如此。10年以來,北京各種物價、各種工資沒有不增加的,只有人力車夫車價大減。例如從前由前門至西單牌樓或東單牌樓車價約10枚,現(xiàn)在也是10枚。但從前30枚可以兌換銀元1元,現(xiàn)在非90枚不可。
人力車夫的支出,以食物最為重要,主要是窩窩頭、炸醬面等。每一車夫每日平均要吃兩角錢,每月飯費10元(五口之家)。據(jù)李景漢先生的統(tǒng)計,人力車夫每年衣服、鞋的費用分別為5元、3元。煤柴每月1元左右。煤油雜費每月的費用4角。有住所的人力車夫平均每月約付租金1.2元,房租每月需1元(若住車廠,每人一晚銅元3枚),車租每日30枚。人力車夫的生活費如此低下,每月僅余2元左右為養(yǎng)家之用。而人力車夫的家屬平均每人每月約需伙食費3元左右,每人每年平均約需衣服費3元。由此看來,人力車夫一個月的收入還不足贍養(yǎng)一個家人。所以,北京人力車夫不結(jié)婚的約占40%~50%。
人力車夫的居住條件很差。大部分人力車夫結(jié)婚后住在家里,其余或租房或住在車廠所設的房屋內(nèi)。人力車夫住的屋子有兩種,一種叫雜合院,一種叫伙房子。雜合院又分兩種,一種是破舊的房子,位置偏僻,房主人不愿改建或無力改建,所以零租給車夫居住。另一種叫灰棚,系領來的荒僻官地或是私人的荒地,用碎磚、灰、土砌成。雜合院顧名思義是指多數(shù)人家雜居一宅而來。伙房子的形式也不外乎雜合院一類,可是又次一等,是零租給單身車夫居住的,大體上和小客店差不多。一間屋,可以租給幾個人,每人只占一席地。雜合院的租價每月每間銅元100枚至150枚、200枚不等。伙房子的租價每人每天銅元3枚左右。雜合院、伙房子主要在內(nèi)城、東西沿城根和北城一帶荒僻的地方。1916年,人力車夫的棚屋開始出現(xiàn)。據(jù)說棚屋的出現(xiàn)和一個凍死的人力車夫有關。在一個冬天的傍晚,有一名外國人要進劇院看戲,讓車夫在門口等他。幾個小時后,等外國人出來時,發(fā)現(xiàn)車夫還等在那,但已經(jīng)被凍死。由于這件事的刺激,一些中國人和外國人于1916年共同發(fā)起組織救助協(xié)會,利用義演活動募集的款項建造了一些棚屋,供人力車夫取暖休息。
說起人力車夫的吃飯問題,更是可憐極了。拉車的時候不能趕回家吃飯,肚子餓了,隨時隨地買點粗面點心充饑。人力車夫在家吃飯的好壞和家里人口多少、負擔輕重有關。如果家里人口不多,而拉車賺得錢多,自然買點好東西吃。但這種情況比較少。反過來說,家里人口多,錢卻掙得少,就顧不得好歹,只求填飽肚子。出力拉車的人,飯量很大,每人一頓吃一斤半面。但車夫當中能這樣按時按頓吃的很少,多數(shù)都達不到。北京人力車夫所吃的面食有以下三種:雜合面、小米面、黑面。雜合面又叫雜花面,是用玉蜀黍(玉米)磨成的,和水調(diào)蒸成空心饅頭,每斤不過銅元三四枚。另一種面食叫小米面,是用稷米磨成,比雜合面細些,和水蒸食,每斤銅元五六枚。還有一種面食叫黑面,就是極粗、極次的麥面,顏色灰紅,價格便宜。人力車夫吃這些粗糧,主要是由于“價廉物粗,食之不易消化,但可以療饑?!庇械娜肆嚪蜻B這些粗糧都吃不到,只能吃一些粗面粉和水煮成的嗎糊子。
人力車夫是一個辛勞困苦的階層,不僅拉車時間長,而且拉車時需長途奔跑,勞動強度大,而所得的微薄收入?yún)s食不果腹,掙扎在死亡的邊緣。如人力車夫任有德祖孫三代在解放前都是以拉人力車為生。他的祖父從北京有人力車之日起就開始拉車,他的父親又在祖父的拉幫下拉了車,而任有德剛剛十六歲也開始拉車。任有德拼命拉車賺錢,好不容易買了一輛屬于自己的車。一年夏天,在拉了一趟比較遠的活兒后,由于出汗過多,口干舌燥,就在路旁的水井中咕嘟咕嘟地喝了許多井水。沒想到水不干凈,他便開始腹瀉,后來轉(zhuǎn)為傷寒。由于沒錢去大醫(yī)院醫(yī)治,險些喪命。一場大病使得他這個健壯的小伙子變成了骨瘦如柴的病漢子。他生病后家里沒人拉車,失去了經(jīng)濟來源,不得已先是賣了車,接著又去當鋪典當衣物,最后落得典當一空。為了維持生活,他的愛人只好糊火柴盒、做針線活,四五歲的孩子天天在垃圾堆里撿煤核兒,一家人的生活非常艱難。過了一段時間,任有德的病好不容易好了,但體力已大不如前。又過了四五個月,他才掙扎著拉上了車,賺點窩頭錢,勉強度日。而他的三叔更是遭受不白之冤?!熬拧ひ话恕笔伦兒螅瑬|北軍退到關內(nèi)。他三叔在鼓樓大街停車攬活時,遇上兩個手拿皮帶滿街抓車的東北兵。大兵拉他走,他硬是不肯。當兵的大罵,舉起皮帶往他頭上抽,雙方動起手來。但因寡不敵眾,他最終被大兵扯到德勝門外黃寺兵營。大兵對他施以酷刑,“皮帶抽,軍棍打,灌涼水,壓杠子,直到逼他承認了毆打軍人之罪,最后扣了他的車,”把他轟出營外。這場不白之冤最后不了了之??梢?,當時的人力車夫生活之艱難。
拉車全憑力氣賺錢,但由于拉車是非常費力的事,人力車夫往往是兩個人合租一輛車。他們分日班和夜班輪流拉車。日班是從早上6點接車拉到下午3點為止,接著就是夜班拉,到明天早晨交車。這樣,輪流不息,一輛車盡可能地充分利用。拉全天的是從早晨拉到晚上10點鐘以后。人力車夫早晚奔波,如果一天不拉車,便一天沒飯吃。胡適漫游歐美,對中國的人力車夫大發(fā)感慨,“那些圓顱方趾的同胞努起筋肉,彎著背脊梁,流著血汗,替我們做牛做馬,拖我們行遠登高,為的是要掙幾十個銅子去活命養(yǎng)家……”。無論晴天雨天,他們總是在路上奔跑,在陰雨的時候沒有雨衣穿,在炎熱的夏季沒有涼帽戴。這樣看來,人力車夫的生活簡直和牛馬一般,吃不飽,穿不暖,可以說是非常不幸的。
參考書目:
[1]北平市政府統(tǒng)計特刊[N].第2號.
[2]房福安原著、莫若強譯.中國的人力車業(yè)[N].社會月刊,1930.7.11.
[3]北京人力車夫之現(xiàn)狀[N].申報,1924.4.12.
[4]北京的人力車夫[N].新中國,1919.
[5]任有德口述,李英夫整理.北京的人力車[M].文史資料選編(第十三輯),1982.
[6]胡適《漫游的感想》[N].現(xiàn)代評論,6卷140期.
作者單位:河北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