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筆者問過一個問題,為什么改革開放35年,改革的任務好像更為沉重了?為什么體制改起來那么難?換個角度繼續(xù)討論,既然改革這么難,不改行不行?干脆宣布中國已經建成新體制,再也無需改革,行不行?想來想去,答案是不行。因為不改,更大的麻煩在后面。
第一,不繼續(xù)在一些關鍵領域推進改革,不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向的改革,不推進健全社會主義民主的政治改革,很多矛盾會呈現連鎖爆發(fā)趨勢。以高官貪腐案為例,涉案金額巨大,更要害的是,那似乎是“正常工作”的副產品,不能不判定現行職權利用體制存在極其巨大的漏洞。僅辦貪官,不改體制,老虎蒼蠅會沒完沒了。
一個國家糧庫,一次過火就燒了幾萬噸存糧。倉儲存糧數目過大,與價格機制被嚴重干擾應有某種聯(lián)系。
還有吉林那場大火,經濟發(fā)展要支持民營經濟,但民營企業(yè)也要保障工人權益。權利之間的平衡,不能僅靠各方自覺。可平時查這查那很忙,偏偏人命關天的環(huán)節(jié)沒人檢查、監(jiān)督。此案說“政府缺位”,總不冤枉吧?問題是用什么機制來監(jiān)管政府,使之不再缺位?
2012年以來的經濟形勢,總特征就是高位下行?!吧仙饺菀紫律诫y”,很多矛盾在高速增長時被掩蓋,但往下行時,平衡的難度就會加大。所以,現在的形勢,還不是擺開架式做最優(yōu)的頂層設計,或慢慢摸到石頭再過河。很多問題久拖不決,正派生出更多問題。
第二,更年輕的人群成為社會的主體,他們對體制、政策以及自己所處環(huán)境的評價,有不同于上一代人的新參照系,對理想社會有更高的預期。對80后、90后來說,他們生活在較開放的中國,認為這個世界本來就是這樣,達不到理想境界,就不可能滿意。
從年齡結構看,現在承擔較高職位者還是對中國歷史、改革前后有比較的這代人。但是,社會主體、產業(yè)結構中最活躍的人口,消費結構中最活躍的人口,他們的參照系是什么,預期值又是什么?他們對社會公正、對現代文明的標尺是不是更高一點,所以對改革不到位帶來的負面現象就更不可容忍?一個社會真有希望,一定是一代比一代期望值更高。所以,改革還要和成為主流人口的期望值相匹配。
第三,很多制度性變量改得過慢,總不到位,正在激發(fā)法外行為、法外現象滋生?,F在很多事情,法律上說一套,人們實際上另做一套。不少行為不在法律的框架里,而在法外的世界里討生活。以民航客機落地時差不多人人都在開手機為例,很多人的“有法不依”,有時實在是因為那個法定的東西不合理,改一改就不難做到有法必依。但是,現在不少經濟管制或曰法規(guī),根本很難執(zhí)行,弄來弄去大家非不守法,才能過日子。
站在當下這個時點,改革的確難。但是,拖延改革,會更難?,F實的局面,改革不但要跟腐敗或潰敗賽跑,還要和越來越年輕的社會主體的期望值賽跑,并有能耐把法外世界的活動吸納到體制里來。跑不贏,大麻煩在后面。